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與少先隊德育工作的融合發展,其實指的就是二者在教育目標、內容以及過程上的聯系和融通,可以說,這是提高教育實效的重要手段,可以將教育力量進行進一步的整合,更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價值導向。因此,文章從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關系上著手,對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少先隊德育工作順利開展的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以期為相關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隊;德育工作
在當前經濟體制深入變革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學校的德育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加之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提升逐漸成為當前大眾關注的焦點,所以,在這一背景下,當前學校少先隊德育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必須進行積極的轉變,更好地適應當前人們的思想變化,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 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隊德育工作的關系
從根本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隊德育工作是一致的,二者都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在價值取向、教育目標以及內容形式上存在著很大的相似性,在整體育人目標下可以將其有機結合起來。從一方面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德育有著促進的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此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可以使得學生心理處于健康狀態,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對于學生心理的穩定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正是因為小學生在人生觀、道德觀等方面的欠缺才會產生心理問題。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相互作用、緊密聯系的,二者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上有著重要意義。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隊的德育工作又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德育側重于引導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關注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也可以說,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德育的實效性。相對來看,少先隊的德育工作更加關注一些政治性和社會性的內容,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更加傾向于思想意識層面的培養。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發現,其更加注重的是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于學生個體尤為關注;而且,其中的相關內容也是緊緊圍繞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展開,更加傾向于心理層面上的培養。也正是人思想層面和心理層面的展現,構建了人的完整精神面貌。
二、 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隊德育同構共建的策略
(一)將課堂教學這一平臺充分利用起來
眾所周知,課堂是小學生學習新知識、提升能力的主要場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必須緊緊圍繞課堂展開。在小學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情感變化進行時刻的關注,更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行為習慣,將學科教材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內容充分挖掘出來,如:語文課本中有關傳統文化的滲透、數學中數學精神的體現、道德與法治中的感恩意識和法律認知等,這樣做就能讓學生得到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將《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的相關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二)結合學生特點創設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眾所周知,學生的大多數實踐都要在學校度過,所以說,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正是因此,學校的辦學思想、教師素質、校園環境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只有在學校中有著融洽、和諧的交往,學生才能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所以,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將良好心育環境的創設重視起來,為小學生建設和諧、平等的班集體,讓學生在積極、溫暖的環境中展開學習。
通常情況下,學校環境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二者都對學生的心理形成和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首先來看,優美的校貌可以給人們提供美的感受,學生無論是在教育上還是心靈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凈化;而在動態環境上,良好的校風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為學生增添一份安全感,給予其愉快的情緒體驗,有效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真正改善其心理狀況。但是,消極的風氣卻會給人帶來一種壓抑的感覺,學校和班級紀律松懈、師生關系緊張,最終也必然會導致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水平大大降低,進而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教師必須要將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環境的創設重視起來,創建積極、和諧、向上的教育氛圍,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從而為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以德育主題活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雖然上述提到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場所就是課堂,但是教育工作的開展又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中,實際教學中還應將班會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主題活動充分利用起來,以此體現德育的相關內容。在此,教師就可以將每周的班會充分利用起來,積極開展品德教育活動,以活動為主題創設展示舞臺,充分發揮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參與班會活動的熱情,在這樣的活動中,小學生不僅承擔著活動參與者的角色,也是整個活動的策劃者。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一些“如何促進同伴交往”“如何保證班級課堂紀律”等一類的主題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并針對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在這種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的團隊意識就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從而也就能體會到協作的樂趣。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制定班級規則,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和意識,真正掌握實際學習中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其健康發展。
(四)促進家校共育的全面升華
在當前教學中,很多家長都認為學生教育只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其實并不然,家庭也在學生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長也要積極參與進來。而要想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進行,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應將家校合作重視起來,共同作用,為學生提供積極、健康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就現階段而言,很多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其非常溺愛,也正是因此,導致其時時刻刻都以自我為中心,這種情況的存在就為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對于這一情況,當前家長亟須轉變自身的觀念,深刻認識到寵愛和溺愛是不能畫等號的,提升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一定要將自身的榜樣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教師也要進行適當的干預,糾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引導學生轉變就要觀念,積極改進家長對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確保家庭教育的實效性;而且,學校也要將家校共育的模式重視起來,積極開展一些有利的親子活動,例如:以“我心中的美好家庭”為主題,以此組織開展主題演講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聽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家長參與教育的積極性,并真正感受到關懷和溫暖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從而真正實現家校共育、協同育心的效果。
不僅如此,通過對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深入分析發現,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行為習慣和思想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絕大多數的小學生都無法對是非對錯形成正確的判斷,在此階段,外界的正確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隊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將家長的教育重視起來,通過組織開展家長會、家委會或者家訪的形式,以此向家長傳授正確的教育觀念,尤其是家長在教育中存在的不正確認知,教師必須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而這一切的干預教師的專業水平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教師在實行家校共育措施的過程中還要將自身的提升重視起來,與家長形成良好的合作,以專業理念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和發展環境。
(五)以實踐活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輔相成
實踐對于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效推進、推動二者相融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道德品質都是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而來的,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實現。因此,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時,就可以組織開展團隊活動、名師講壇、知識講座等實踐性活動,深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真正實現二者的相輔相成。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學校可以積極聘請一些從事心理健康咨詢的公益團隊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且也可以邀請一些社會性組織舉辦相關的拓展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開展深入的交流,真正學到應該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實現團隊協作以及如何探究,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團隊活動的樂趣,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不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作為小學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切實做好這兩方面的融合發展還可以促進“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所以,學校必須將其重視起來,為兩課教師提供充足的交流合作機會和學習平臺,只有確保教師在德育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上的一體化發展,才能有效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從而促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隊德育工作的良好發展。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想全面提升少先隊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就需要多角度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雙向結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而且,還要將課堂教學充分重視起來,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關注家校共育、積極組織開展德育主題活動和實踐性活動,以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觀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少先隊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愛玲,崔維東.談如何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工作成效[J].才智,2020(15):22.
[2]郝迎春.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分析[J].甘肅教育,2019(16):27.
[3]高建軍.關于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64-65.
[4]楊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少先隊德育工作實效性[J].文教資料,2010(9):157-160.
作者簡介:
張正梅,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興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