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多,滿堂灌的現象,我校提出了“三段四環”的課堂教學模式。文章以選修3-1中“串聯和并聯電路”一節為例,結合物理教學的實踐,賦予“三段四環”的每個環節具有物理學科特點的內容,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三段四環”課堂教學模式;問題;物理教學;思維能力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獲取學科知識的主要來源。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我校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探索中,通過對前期“15/20/10”高效課堂范式的總結和提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三段四環”課堂教學模式。“三段四環”課堂教學模式包括三個時間段和四個環節(如圖1)。三個時間段是指課堂的時間大致分為15、20、10分鐘,四個環節指“引導自學,交流展示”“精講點撥,互動探究”“當堂反饋,效果評價”“回顧反思,歸納提煉”。這種課堂的組織形式旨在改變師生在傳統課堂中的角色和行為,充分發揮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切積極因素,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圖1
筆者所在高中物理學科組的老師就“三段四環”課堂教學模式在物理教學運用中進行了持續的研究,總結了該范式在物理教學中環節設計中的一些策略。簡述如下:
一、 引導自學,交流展示
“引導自學,交流展示”環節就是基于先學后教的教學策略,體現了在學習中學生是主體作用,教師是引領作用。備課時教師分析學情,了解學生已有知識,根據所學內容難易程度,邏輯關系等,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編寫適合學生自學的內容。引導自學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能力,增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本領。
案例1:回顧初中所學知識,分別做出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
作用:串、并聯電路的知識是初中物理學習的內容,學生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回顧和提取就能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教學中無需贅述串、并聯電路的概念。
案例2:閱讀課本內容,熟悉串聯和并聯電路中電學量的特點,完成表格(表1)。
作用: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填寫表格,對比串、并聯電路中的電學量,加深了對兩種電路各自特征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安排基于教學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完全能通過閱讀課本自行理解,加上對學案的整理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自學的內容。
案例3:根據串并聯電路的特點,思考與討論為什么測電流時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測電壓時電壓表卻要并聯在電路中?
這是從學生“最近發展區”設計的問題。對于兩表在電路中的接法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內容,在學生的認知中電流表一定是串聯在電路中,而電壓表一定要并聯在電路中,這成為約定俗成的事實,學生可能都沒有思考過其中的緣由。通過問題的設定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從串并聯電路角度思考兩表的問題,為電表改裝的教學內容做知識上的鋪墊。
“交流展示”環節需要生生互動,就是學生互相展示自學成果,學生教會學生的過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學習經歷和語言給其他同學解答困惑,從學生的視角解答學生問題。這種交流優點在于學生間可以敞開心扉,在無障礙的問答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交流展示”可以鍛煉學生對知識的表達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交流展示”環節有時也需要教師對一些學生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及時糾偏,做專業的解答和指導。
“引導自學,交流展示”環節大約需要15分鐘,這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忙碌地自學,熱烈的討論,在教師適時的引導中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體。
二、 精講點撥,互動探究
“精講點撥、互動探究”是教師以學定教,體現主導作用的環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展示和交流的情況,擴大自學成果。堅持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參與為過程,以師生互動為原則,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深化,細化,總結,歸納,遷移,拓展。德國物理學家勞厄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精講點撥就要在物理教學中講出物理的味道來,為學生的思維發展點撥。
案例4:對于表頭串聯電阻改裝的電壓表而言,表頭的最大電壓真的變大了嗎?
這是初學者常有的疑惑。面對疑惑,教師應該指出改裝后的電表量程的變化本質是由于研究對象由原先的單個表頭變成了表頭和電阻這個整體,表頭的機械結構沒有改變,所以表頭的電學參量均不變。
講深講透物理原理是“精講點撥、互動探究”環節的要點。物理的很多原理抽象難懂,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在講授時教師應降低教學的起點,以學生的原認知出發,通過類比、遷移、打比方、理論推導、師生對話、生生討論等諸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建構物理概念、原理、模型等。“講深”就要由淺入深,運用科學思維透過現象尋找物理規律;“講透”就要通過講解物理概念、規律構建過程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講深講透物理原理,不同于簡單介紹物理知識和公式后大量習題的教學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體現物理核心素養。
案例5:甲同學:在任何電路中,只要有一個電阻阻值變大,總電阻就增大;反之,總電阻變小。你贊同這觀點嗎?為什么?
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學生理清電路連接的種類。學生對于串聯電路中用電器越多電阻越大沒有思維的障礙,但對于并聯電路而言,由于其電阻的數學表達式有些復雜,會影響學生的判斷。教師引導學生從并聯電路電阻的數學表達式出發,通過數學推算得出結論。這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能讓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和提升。
堅持以問題為媒介是“精講點撥、互動探究”環節的基本要求。學生的思維一般通過問題發生,而問題往往是通過真實情景引發的。我們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創設蘊含思維的情境,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案例6:改裝好的電表為了更為精準,我們需要用標準電表對其進行校驗。
雖然可以通過理論推算電表的新量程,但學生心中有疑惑,改裝好的電表是否精準,如果有偏差又如何校準,教科書上沒有相關內容的介紹。教師可以提供電學器材,引導學生設計校驗電表的實驗,在實驗中解答學生的疑惑。這樣的深度研究不僅驗證了電表改裝理論的準確性,更是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新能力。
實驗是“精講點撥、互動探究”的重要形式。費曼認為,物理學的核心不是推演,而是物理實例,物理現象。物理課的特點就在于“物”和“理”。“物”即事實證據,必須以實驗為基礎;“理”即理性,要以思維為中心。通過實驗,創設情景,觀察表象,通過理性思維抽象出具體的理論,再通過具體的原生態的問題,得到建構和升華。“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實驗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其探究熱情。實驗不僅包括書本中涉及的實驗,還要根據教學需要,精心創設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師生就實驗現象互動探究,以此發展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三、 當堂反饋,效果評價
當堂反饋既衡量教和學的效果,又幫助學生實現學生能力遷移。反饋習題要適合學情,用于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習題難度一定要控制好。如果難度過大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熱情,如果過于簡單,又失去了反饋檢測的效果。在當堂反饋中教師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在應用中發展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 回顧反思,歸納提煉
回顧反思,歸納提煉的環節可以促進學生養成反思性學習的習慣,調動學習積極性,增強對后續學習的渴望。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各有相同,課堂最后的三兩分鐘教師應該停止講授,讓學生自己對整節課的內容回顧、整理和思考。學生可以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對所學內容予以反思,理清思路。學生也可以通過再次閱讀課本內容,對知識加深理解。學生還可以整理筆記,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幫助其理清所學知識的層次結構,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內在聯系,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這些個性化的反思歸納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補齊學生間的能力差異。
“三段四環”課堂教學模式中的四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在探究和總結過程中學生體驗物理知識的價值,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學模式中對時間分配是完成“四環”的基本保證,限制教師講授時間,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基本保證,是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基本保證,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本保證。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差異而進行適當調整,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豐富每個環節的具體內容,凸顯物理學科特點,著眼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的發展,避免“三段四環”課堂教學模式進入光有其形而無神的模式化誤區。
參考文獻:
[1]楊騫.初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與應用[J].考試周刊,2020(14):161-162.
[2]曹永剛.淺談問題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5):156.
[3]趙永峰.創設初中物理教學情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20,18(2):164-165.
[4]曹建軍.初中物理教學情境創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智慧,2019(35):54.
[5]丁小軍.談問題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9(33):82.
[6]趙家林.創設初中物理教學情境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求知導刊,2019(33):77-78.
作者簡介:
楊晶晶,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啟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