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華
摘 要: 山水畫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展現著古人對“天人合一”觀念的理解與詮釋。傳統中國山水畫以水墨為主,在色彩運用方面注重“隨類賦彩”,呈現出程式化、概念化的特點。相較于古人,當代中國的山水畫家在色彩表現方式上改變了傳統中國山水畫色彩程式化的局限,借助現代視覺科學和色彩關系,更加自由、直觀地表達主體情感與思想觀念,畫家也在此基礎上形成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和多元化的藝術表現方式,有效推動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語言拓展和觀念延伸。
關鍵詞:當代中國山水畫;青綠;色彩;承繼;轉化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畫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自從山水畫出現以來,對色彩的應用都一直堅持以青綠色調為主,希望能借助自然屬性色彩的合理搭配,更好地將山水風貌和神韻充分地展現出來。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山水畫的思想性已與生活空間、筆墨技巧、意境、時代性等形成完美融合,一幅經典作品也應該是這些元素的完美結合。水墨山水畫的思想因與文人審美理想的契合度相對較高,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山水畫發展的主流思想,其積淀下來的審美因素對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當代中國繪畫藝術飛快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山水畫的色彩表現形式出現了巨大突破,并且在應用傳統色彩技法的基礎上,融入了當代畫家的現代創作理念,對色彩進行融合、提煉、升華和創新,形成了不僅能夠展現中國畫的寫意特性,也能反映西方繪畫色彩特色的當代繪畫。中國當代山水畫在對傳統色彩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的同時,通過對色彩進行有效地轉換應用,彰顯中國畫的時代特征和不同的審美意蘊,對山水畫藝術的現代化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一、“隨類賦彩”:傳統中國山水畫的色彩系統
謝赫“六法”中提出的“隨類賦彩”是傳統中國畫學關于色彩的重要闡述與總結,也是古代山水畫家著色時遵循的基本原則。在中國畫發展史中,山水畫的色彩應用主要有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雖然以水墨為主導的傳統在中國畫創作中占據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宋以前,山水畫的色彩則表現出以石青、石綠、赭石等作為主要色調的體系特征。
南朝宋宗炳在《畫山水序》里說:“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宗炳認為畫家要以自然萬物的形為依據描繪畫中藝術形象之形,要以自然事物本來的色彩為依據來表現畫面中藝術形象的色彩。不同于西方繪畫作品中強烈的色相與色彩對比,這種創作方式更加注重色彩的類型歸納與搭配組合,從而形成“以色貌色”的特殊審美意蘊的繪畫色調。傳統山水畫創作在使用顏料的過程中,不僅突出黑、白、石綠、石青等主要的色彩關系,而且由于顏料的覆蓋性相對較強,在色彩上能突出艷麗、厚重等方面的特征,整體風格相對較為濃烈,能給欣賞者帶來恢弘、多姿、絢麗的視覺效果。畫家在創作中往往還會更多地融入主觀色彩,也會更加注重繪畫藝術方面色彩的表現方式和主觀意念,這與西方繪畫藝術中色彩的應用相比,具有明顯的藝術個性和審美差異。
由此可以看到,綿延千年的中國山水畫,其古老的色彩系統在當代亟待更新和發展。中國山水畫對傳統色彩邊界的賡續,如能適當地融入時代元素,并對傳統山水畫色彩觀念和技法進行改良和優化,便能夠充分展現出濃郁的東方人文特色和美學意蘊,為我國當代山水畫藝術的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從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1]37-39
二、碰撞融合:中國山水畫色彩語言的傳承與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山水畫創作開始進入到轉型發展階段,積極探索現代化的改革。隨著西方藝術文化思想的傳入,西方風景畫對我國山水畫創作思想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有效促進了我國山水畫創作的轉變,山水畫創作的藝術技巧和理念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此階段內,一些畫家能積極正確面對西方繪畫藝術與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融合發展,并敏銳發現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發展情況,在嘗試傳承傳統的同時也能追趕歷史的潮流進行時代化的創新,使傳統色彩元素能在現代社會得到繼承和發展,實現現代化的轉變。[2]60-63
通過對21世紀以來我國繪畫創作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我們能看出繪畫創作理念的不斷變化,山水畫創作中的色彩應用也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畫家開始探索傳統繪畫藝術的傳承和轉換,探索對傳統色彩的合理化應用。對于我國現當代畫家而言,在創作中既要表現出對傳統繪畫色彩的消化和融合應用,也要注意融合時代元素進行創新,體現出具有時代性的發展特色。但是有些畫家在改革中由于無法應對西方繪畫藝術帶來的沖擊,無法對當代中國畫的創作進行準確定位,表現出明顯模仿西方繪畫藝術的傾向,從而忽視了對傳統繪畫色彩的應用和弘揚,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山水畫的創作產生了消極影響。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畫家若要在繪畫創作過程中體現中國特色,就應該對傳統的山水畫色彩進行創造性繼承,融入時代元素進行適當轉換,打破固有思想,推陳出新,形成全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使中國畫創作在當代社會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3]108-111
三、多元格局:當代中國山水畫家在色彩領域的成就和貢獻
以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為例,對繪畫創作方面繼承和轉換傳統繪畫色彩的情況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繪畫創作領域對西方繪畫藝術進行盲目跟風模仿的創作熱潮開始下降。單純地、一味地對西方繪畫進行模仿的創作思路遭到質疑,很多畫家開始思考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在當代社會的發展路徑,如何在繼承和轉換中國山水畫創作思路的基礎上開發更好的創作路徑成為廣泛關注的問題,并引發高度重視。[4]19-20在此背景下,很多畫家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更加成熟的思維引領下對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色彩進行繼承和轉換,并融入現代審美元素加以創作,促進了中國當代山水畫創作的全面革新,對當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當代中國山水畫家不僅要深研傳統青綠山水畫特色,也要借鑒西方色彩表現特點,更要不斷培養自己對山水畫色彩使用的主觀感受的精神狀態,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以下,筆者將從不同的角度對當代中國畫家創作中的色彩運用進行具體的分析與梳理。
(一)斑斕彩境
在對中國畫創作藝術進行探索和發展的過程中,一部分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畫家認為中國畫的創作不能僅僅對我國傳統色彩進行僵化的繼承,在保留中國畫創作色彩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還要融合現代元素促進中國畫創作的不斷革新,形成現代化的中國畫創作色彩運用體系,展現中國畫創作的時代發展理念,突出發展效能。[5]51-52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不少畫家大膽作出了以色彩實驗打破水墨主導的學術嘗試,對單純借鑒傳統的方式進行了適當的轉換,形成了新的色彩語言模式。從這一角度對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進行分析,我們能看到在繪畫創作方面,畫家將筆墨作為依托,對色彩的表現力進一步強化,提升了色彩的應用地位,使其能與筆墨、線條和造型共同構成山水畫創作的組成部分。在實際創作工作中,當代山水畫創作既對西方的繪畫藝術進行吸收和借鑒,也對我國山水畫的色彩應用特點進行吸收和繼承,為當代中國畫的創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國人習慣性地將“水墨畫”作為我國山水畫的統稱,將水墨的表現形式作為我國山水畫藝術的特色,而將色彩的表現形式作為西方繪畫藝術的特色。但其實并不只有水墨畫的表現形式才能代表我國山水畫,在我國傳統山水畫體系中也蘊含著對色彩的應用,青綠山水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135青綠山水畫一方面保留了傳統水墨黑白色彩的簡明大氣,另一方面也發揚了丹青的明媚,發展了山水畫中的斑斕多姿。所以,在繪畫創作中繼承和弘揚傳統繪畫色彩,要在把握當代中國山水畫創作特質的基礎上,對西方的、現代的繪畫藝術進行適當的吸收和借鑒,這樣既能彰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特點和藝術效果,也能對我國傳統山水畫創作中色彩應用藝術進行有效的弘揚,從而提高創作質量。
以林容生先生的當代中國山水畫為例,他在創作中嘗試將我國傳統山水畫創作中的民間美術色彩進行重置,借以在當代繪畫創作中表現山水色彩。在繪畫中,他對山石色彩的應用一般會集中采用黃、綠、藍、紫等幾種色彩來呈現空間的變化情況,并且通過藍紫與黃形成顏色對比的關系,結合黃與藍的有效調和應用形成偏綠色的顏色,再借助色彩的有效融合應用形成黃色近似色、藍色近似色,將綠色放置到黃色和藍色的顏色對比中,形成良好的視覺緩沖效果,真正做到顏色的平衡和協調。同時,他在創作方面探索對民間木版畫創作方面色彩的運用手法,將墨線與模塊的組合作為基礎,使色塊融入到穿插的墨線中,借助模塊的濃淡變化突出山石的色彩,在色彩和色墨融合應用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平面裝飾性特點的山水畫表現形式,得到了欣賞者的高度認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7]65-66
西方傳統繪畫的色彩應用與其傳統繪畫觀念一樣具有鮮明的寫實性。文藝復興之后到近代西方出現的一些新的藝術流派,如印象派、野獸派、點彩派、后印象主義等等,他們吸收了東方的寫意精神,在色彩應用上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使其叛離西方傳統體系,在藝術形式語言的應用上達到了新的高度。不管是西方繪畫還是中國繪畫,在交流與碰撞中,只有通過繼承與轉換才能創新和發展。筆者在山水畫創作的探索實踐中也經常借鑒一些西方印象派的色彩應用手法,特別是對于畫面主色調的應用,有時體現以暖色調為主的和煦春光,有時在炎炎夏日的畫面中出現涼爽清風的冷色調應用,以及通過紫色調的應用賦予高雅的氣息等等。
(二)詩意交融
在當代中國山水畫創作研究方面,我國一批新時代畫家認為在繪畫創作方面應該仍然堅持傳統水墨畫的基本特質,堅守水墨至上的創作理念。甚至有一些山水畫家特別喜歡應用宿墨作畫,使用筆的痕跡更加明顯,黑白對比層次感更強,畫面黑中見亮,更加煥發神采。
在新時代背景下,中西方繪畫藝術經過長時間的交流和發展,當代西方的繪畫創作理念以及色彩運用藝術對我國繪畫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傳統繪畫創作在發展實踐中一直堅持對西方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必須注意的是,好的山水畫創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筆墨是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中國山水畫創作與西方繪畫創作存在明顯的差異,中國山水畫創作反映的是間接的心靈狀態,整體畫面輕薄、寫意飛揚,而西方繪畫創作表現的是較為直觀的視覺感受,整體畫面視覺沖擊力強,厚重濃郁。如果強制性地借鑒西方油畫的色彩運用手法或者引入水粉畫的色彩應用理念,那么中國畫創作將會失去本來的藝術性,甚至面目全非。[8]246
在繪畫創作中,色彩的運用本身是極其重要的構成元素。單純黑白對比能表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性,并且可以形成其他色彩搭配組合無法取代的效果。黑和白的合理化搭配和組合形成了我國繪畫創作中傳統色彩的骨架,甚至可以說,中國畫創作脫離了傳統筆墨的應用就不再是傳統中國畫了。因此,在現代山水畫創作方面,傳統的色彩搭配組合應該繼續堅持,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化的應用。在現代繪畫思想的作用下,促進色彩更加具體的應用,在水墨至上的基礎上實現色彩的多元化轉變,形成與其他色調相輔相成的關系,可以提升創作質量,展現中國山水畫創作的特殊藝術魅力,促進中國當代山水畫創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三)大潑彩
20世紀中國畫壇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是一個亮點。張大千的潑彩技法源于傳統繪畫方法,是在唐代王恰的潑墨藝術、宋代梁楷的潑墨藝術、明代吳子仙“跪翻墨汁,信手涂抹,而風云慘慘生屏障間”基礎上的一種繼承。張大千在觀摩大量西方畫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色彩塊面的運用,將中西繪畫有機融合,從而形成了其潑墨潑彩繪畫藝術的鮮明特色。在繪畫語言的運用上,張大千的作品和傳統繪畫審美要求是相符合的,其繪畫語言建立在中國畫傳統筆墨上,從繪畫的樣式上來看能找到唐宋繪畫和敦煌繪畫的影子。[9]33-35
梁明的大潑彩山水是當代畫家中的一個成功范例。由于畫家長期生活在閩西客家山村,他在筆墨語言的運用上不斷探索能表現客家土樓文化內涵的方式,作品從不同角度表現了閩西客家山村的景觀與生活氣象,描繪出了歷史時間的印痕與“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境,從而表現出畫家本人的一種人文情懷。在大潑彩的形式語言下,土樓與天地、宇宙這樣一些超然的時空觀念聯系在一起,通過筆墨創造出一個“可居、可游”的山水世界,賦予土樓一種超越具象又不斷升華其精神價值的表達方式,展現出一種“淵乎其居,謬乎其清”的澄凈之美。[10]104-105梁明的山水畫以大潑彩的表現形式開創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以此作為客家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呈現出頗具藝術特色的個性特征,其本質也是對中國畫傳統的一種承續和轉化。
藝術探索是無止境的,中國山水畫在色彩領域的探索也是無止境的,當代山水畫已經呈現多元的格局。豐富的色彩語言成為當代山水畫家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段,這在追求中國畫獨特性、當代性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以梁明為代表的一批山水畫家在大潑彩上的發展是對中國畫傳統的一種深入挖掘。中國畫藝術特色的形成離不開傳統,大潑彩是中國畫在色彩運用上承續傳統的一種再創造,其用色與筆墨相融合,充分彰顯色彩表現力的一面,以此來實現當代中國畫家對情感的一種個性表達。
四、結語
我們應充分認識到,當代畫家對傳統繪畫色彩的繼承和轉化對于中國山水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繼承和轉化不僅能改變傳統中國山水畫色彩程式化的局限,更能夠借助現代的視覺科學和色彩關系,更加自由、直觀地表達主體情感與思想觀念。在此基礎上,畫家也更易形成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和多元化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而獲得當代觀眾的認同和重視,形成心靈上的高度共鳴和共情。對于傳統色彩的有效繼承和當代轉化嘗試,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代中國畫壇在創作理念和思維方式上的轉化問題,使當代山水畫創作群體逐漸形成了個性化、風格化的色彩創新趨勢,有效推動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語言拓展和觀念延伸。
參考文獻:
[1]朱海燕.淺談中國畫色彩中的情感表達[J].藝術評鑒,2020(19).
[2]趙男.基于圖像處理技術的中國畫色彩修復系統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20(17).
[3]劉鳴鳴.西方繪畫色彩理念對中國山水畫色彩的影響[J].長江文藝評論,2020(4).
[4]朱子昂.中國畫的色彩表現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0(7).
[5]陳俁行.淺談中國畫色彩中的情感表達[J].大眾文藝,2019(24).
[6]袁泉.中國畫人物題材創作中色彩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19(11).
[7]劉瑤.從傳統到現代:談中國畫色彩觀的建立[J].美術觀察,2019(7).
[8]孫詩謙.中國畫傳統色彩教學研究[J].大眾文藝,2017(16).
[9]呂華斌.試論張大千潑墨潑彩的繪畫藝術[J].藝術評鑒,2019(21).
[10]范迪安.心靈的超越——梁明大潑彩山水畫評析[J].中國書畫,2017(8).
(責任編輯:萬書榮)
31355019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