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英
【摘? 要】教育信息化2.0時代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網絡格局初步構建完成,也對中小學教師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教師專業角色轉變,二是教師轉型發展。本文在論述教育信息化2.0時代新特征的基礎上,重點論述教師角色定位與轉型發展問題,以指導教師做好教育信息化變革的應對。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5-0046-02
Research on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he Era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2.0
(Heshan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China) LI Gaoying
【Abstract】In the era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re deep integrated, and the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 network pattern has been completed, which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development, on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role, the other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2.0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sition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s, so as to guide teachers to deal with the change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Primary and high school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Teachers; Development
一、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新特征
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教育信息化變革程度加深,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加快,特別是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混合教學模式經歷2020年后更突出其獨有的教學優勢和魅力。2020年期間在我市中小學教師群體中發放了57009份調查問卷,52.3%的師生還認為傳統教學模式有效,但40.1%的認為自己線上學習的態度一般。《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相繼出臺,也看出國家對教育信息化變革的決心和信心。經2020年智慧課堂、智慧校園、大數據等的推廣應用,學校、教師、學生對混合教學模式、智能化應用認可度達93.2%,98.3%的教師希望提升自身,100%學校愿意建設智慧校園,因此我市將教育信息化工程納入市教育“十四五”規劃中,爭取2022年前完成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90%學校完成智慧校園建設。教育信息化2.0時代帶來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呼喚教師的角色重構和專業深層次發展。
二、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的角色定位
1.傳道育人的新定義。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分擔了中小學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可以替中小學教師進行知識傳授,甚至為學生答疑解惑。育人方面傳統的道德教育、價值觀教育等是人工智能技術無法實現的,中小學教師自身人格魅力、教學魅力的發揮感染著學生,指導中小學生塑造良好品德、培育健全人格?;凇罢n程思政”“五育并舉”“三全育人”的教育導向,教師指導中小學生面對多元文化沖擊,海量信息時能在正確價值導向引導下自覺篩選信息和整合利用信息,增強應對能力,增強對不良信息的鑒別抵御能力,提升自主性。
2.學習監督引導者。2.0時代下,教育智能化發展帶來的個性化學習不等同于“人性化學習”,中小學教師角色中增加了監督引導者的角色,要做好學生個性化學習、自主化學習與智能化學習的監督引導,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做好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督管理,發現學生個性化學習中的既存問題,做好引導,實現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核心素養等的培養,讓學生適應智能化教育環境,高效地進行學習。以我市15所中學為例,教師反饋平時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日常交流、監督其學習的占比為22.4%,而選擇讓家長督促學生課下學習的占比為51.3%,沒有采取措施的占比為26.3%,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師學習監管遠遠不足。
3.學生溫情陪伴者。2.0時代,人工智能帶來的是編碼、編程及沒有情感的數據信息,對于智能教育技術來說,缺乏對學習者情感的關懷以及自我認知的教育引導。中小學教師則要發揮溫情陪伴的作用,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有效地感知學生的情緒情感,關注學生的喜怒哀樂,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鼓勵安慰、言語上的激勵表揚等,讓溫情的人文關懷與人的主觀能動性凸顯智能教育技術的價值。
三、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的轉型發展
1.教學方面的轉型應對。首先,教學內容方面。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資源獲取便捷化,實現了各領域教學素材的挖掘與利用,如社會、生活素材的挖掘利用。信息獲取渠道的多元化使教師的知識傳授面更廣,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中小學教師要廣泛搜集整理素材,要聚焦于復雜、富有情感、藝術特色的素材的提取使用,關注學生信息素養、數字素養、創新能力等的培養,以問題探究、案例啟發等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獲得正確價值觀的教育熏陶,指導中小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其次,教學形式方面。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趨勢,其能帶動教學形式的轉變,知識不再是簡單的累積與疊加,而是全新的建構與迭代式更新,教師在中小學教學中應致力于探索型教學形式的創新運用,實現教師與技術的完美協同。最后,數據利用方面,主要對應教學評價的變革。與傳統的教學評價不同,2.0時代教育評價實現中小學生學習全過程數據動態收集,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評估學習情況,融入特點、課堂表現等多個要素的分析,評價更全面、更客觀,以此獲得有效的教學反饋,指導調整教學方案。
2.學術方面的轉型應對。中小學教師學術方面的轉型發展主要集中在教師數字化教學勝任能力、多學科融合、專業素養提升方面。此次我市中小學教師調研發現,41.2%的教師不知道優質的教學資源網站,33.4%不知道網絡資源與課程更好整合,23.2%不敢擴充過多課外知識,8.78%認為學校不完全具備數字化教學的成熟條件。在教師數字化勝任能力培養方面,主要是讓教師掌握數字化教學技術,具備信息化、數字化素養,靈活使用教學軟件、數字化設備,實現對海量數據資源的科學整合與利用,更好地指導學生個性化學習,實現合作探究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直播教學等教學模式下教學實效的提升。在學科融合方面,主要讓教師自覺樹立跨學科教學意識,實現各學科知識的有效整合,以學科界限的弱化實現知識深度、廣度的擴展,提升師生的專業學習能力,開闊其綜合學科視野。在2020年舉行的全市校(園)長綜合能力提升培訓和中層干部科研與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班上,要求中小學教師必須關注知識的涉獵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庫,堅持終身學習,及時吸納更新知識,才能進一步適應2.0時代的發展,得到參訓教師99.3%的滿意度,都希望繼續安排此類培訓,擴大培訓層面到全體教師。
3.倫理方面的轉型應對。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帶來優質的教育成果,也引發了人們倫理方面的新思考。一方面是教師倫理認知、道德品質的提升。在教師倫理教育方面,師德規范、教育情懷與工匠精神是當前教師倫理認知升華的關鍵。另一方面是信息安全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教師要積極關注信息安全問題、隱私保護等問題,不僅要主動適應信息技術帶來的教育變革,更要自我總結反思,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找問題的最優解,加強教學中的安防意識。
總之,在教育信息化變革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如果忽視了自身角色的優化定位、轉型發展,在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信息化環境時有可能會措手不及,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亂了陣腳。在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只有重新定位角色,積極主動轉型發展,才能讓信息化建設落到實處,取得理想效果。
注: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課題“學校教育手段、教學模式的變遷與教師適應性的研究——以鶴山市為例”(課題編號:2020YQJK255);江門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鶴山鄉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ME2105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曉靜,孫發利.教育信息化下鄉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10).
3642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