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初中英語學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教師以“成績”為導向,側重講授英語知識,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然而卻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因此,英語教師應在英語課程中抓住德育滲透的契機,深入挖掘德育要素,立足初中英語課程教育實踐,促進初中生優秀品格、健康道德修養的養成,推動初中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英語;德育資源;融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2-0082-03
作者簡介:袁小鳳(1980.12—),女,江蘇省南通市蘇錫通園區實驗中學,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也要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格、正確價值觀念和健康的心理。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明確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教師要在進行英語課程設計時,推進“德育為先”的理念,挖掘英語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將英語知識、聽說能力與初中生的品德教育融合起來,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初中生的責任感,使其將優秀的品格、健康的情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初中英語課程與德育融合的價值
良好道德素質的培養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在落實德育與英語課程融合的過程中,要立足初中學情,找準德育與學科教育的契合點,確保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展開[2]。
(一)將德育融入英語課程,培養德才兼備的全面人才
初中階段,道德教育體現在多個方面。在思想上,學生要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豪;在個性上,學生要思想端正,講究真誠、自立、自強;在行為上,學生要熱愛勞動,關愛他人,自覺遵守公德、規則,擁有積極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英語課程中,要堅持“德育”為先,既要促進學生積累、掌握英語語言知識,更要幫助學生樹立高尚、優秀的道德品格,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初中生正處于心智成長的過渡期,情緒不穩定,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內心充滿了好奇心,渴望去探索,但又缺乏自制力,極易受到不良思想、不當言行的影響。在英語課程中,針對西方文化的教學,教師要樹立辯證觀念,注重東西文化的交融與對比,引導初中生客觀看待英語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二)挖掘隱性德育資源,提高德育融合質量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在關注語言交際性的基礎上,講解英語語言、語法、文化,提高學生英語與聽說讀寫等能力。在英語課程中,教師要將英語與智育、德育、美育協同起來,提高初中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德育滲透時,教師要善于抓住隱性的德育手段,創新教法,充分尊重學生,強調合作與探究學習,拓展德育滲透途徑。一方面,教師要結合英語教材,挖掘核心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啟發學生反思自我。以“What can I do for you”的知識講解為例,教師可以設置“丟失錢包”情境,讓學生扮演角色,展開情境對話。在情境中,有的學生能夠體會“失主”的急切心情,而有的學生能夠體會被人幫助的感恩之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了解了這個句型的使用方法,還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即拾金不昧,樂于助人。另一方面,教師要關注差異性德育引導,了解每個學生,分析學生的言行心理變化,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巧妙融入德育要素。例如,對于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教師要多給予情感鼓勵;對于帶有不良情緒的學生,教師要學會傾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恰當給予點化與指引,化解學生煩惱。在英語教育與德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在“學中用”“用中學”,為學生營造識德、學德、踐德氛圍,以提高英語德育質量。
二、初中英語與德育融合中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重視不足,德育與英語融合淺層化
很多英語教師在教學組織中,雖然認識到德育融合的重要性,但是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提升英語成績,更多側重的還是英語知識的講授,突出聽說讀背練,忽視了學生健康心理、道德情感的轉化,使德育融合處于表層。學生沒有深入體驗情感,從而導致英語課程難以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學習“strong”時,教師單純性講解詞義、用法,沒有將這個單詞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針對“strong”,教師可以舉例“The country is getting stronger and stronger.People are happier and happier”。這個句子翻譯成漢語為:“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人民就越來越幸福”。教師通過解析“strong”的含義,并將這個單詞和民族情感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對國家的強大充滿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
(二)教法滯后,英語課程與德育融合創新不足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大多考量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認為成績優異就是“好學生”,這就導致德育滲透不足。在教法上,教師缺乏創新,通常圍繞英語學科知識點,注重語法、詞匯積累、口語表達與讀寫譯訓練,對德育素材挖掘不深,因此德育教學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在英語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比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傳遞正確的西方文化,使學生既能夠認識到其中優秀的部分,也能夠辨別其中的文化糟粕。學生在拓寬認知視野的同時,也能夠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愛國情操、民族自尊與自信。除此之外,很多教師習慣于用板書教學,忽視了對先進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未能轉變教法模式,降低了英語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初中英語教材選文廣泛,德育要素豐富,如環境保護、交友、愛護動物、慈善活動、傳統節慶文化、制度規范教育、科學素養等。但是部分教師備課不夠認真,不能充分提煉德育資源,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以貼近學生的方式,變革多樣教法,促進學生“知行統一”。
三、將德育融入英語課程教學的有效路徑
若要擇善,必先知善。對于英語課程教學,教師要肩負起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使命,立足學情、教材,挖掘德育資源,選擇恰當時機,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道德修養。
(一)巧挖教材德育元素,助推學生道德品質養成
在英語課程中融入德育,教師要深研教材,挖掘德育元素,順應學生心智及成長需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滲透,提升德育成效。教材是教學的基礎載體,而課堂是德育滲透的主陣地。因此,教師要善于從教材梳理中發現德育切入點,科學、合理地運用德育知識,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行。以“Neighbours”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利用這一單元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生活中,我們要與鄰居和睦相處,鄰里之間要互幫互助,增進鄰里感情。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引出本講話題。首先,教師可以提出問題:“What is your opinion on the neighborhood?”教師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談談自己與鄰里之間的故事,讓學生從生活經歷中,體會到“睦鄰友好”的意義,讓學生懂得親鄰、和睦、互助的優秀傳統,深刻領會本單元的情感教育目標。最后,教師可以結合英語句型對本講內容進行總結,即“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ur neighbours and be kind and helpful to them.Learn to cherish the emotions between neighbours”。在課堂設計上,教師以創設問題來導入關于“鄰里關系”的主題。學生通過討論、故事分享,深入理解鄰里關系。與此同時,學生還學習了相關的英語知識。因此,教師要重視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對照學生的日常生活,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滲透活動,端正學生的“三觀”,促進學生良好道德情感的養成。
(二)注重課堂情境創設,從體驗中內化道德修養
英語語言的學習,離不開語言情境的創設。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引導他們體驗英語課程中傳遞的美好情感,培養優良的品德。情境教學的特點是具有良好的角色代入感。初中生好奇心強、樂于探索、熱于表現。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德育目標,創設德育體驗情境,深化學生對道德的體會和認知。以“Friends”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Friendship”展開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朋友有哪些可貴的優秀品質。每個學生都曾有“友誼”的體驗,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教師可以給出“valuable qualities in my friends”這個話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播放英文歌曲Cry on my shoulder,使學生在動聽的旋律和優美的音樂中,深刻體會友情的意義。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歌詞,為學生講解其中關于友情的美好描述,讓學生去體味“友誼”的真諦。除此之外,在對“友誼”進行分享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影片片段,如《絕望主婦》,通過分享Bree、Lynette、Susan、Gabrielle四位主婦的深厚情誼,讓學生感念“友誼”的偉大,促使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主動去結交朋友,尊重朋友,感受友情的美好。在情境化教學中,教師既要鼓勵學生進入情境,獲得角色體驗,又要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滲透德育。在情境的設計方面,教師要把握英語教學知識點,幫助學生深刻解讀、感受德育價值。
(三)強調合作探究,在體驗中獲得德育熏陶
初中英語課程與德育的融合,要強調學生的實踐與體驗。教師要圍繞英語知識,從聽說讀寫等合作學習中,指引學生掌握英語,體驗合作、互助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團隊、集體意識。在學科素養課程改革背景下,英語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的引路人。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倡導學生體驗學習,在合作探究中增長知識與能力。為了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獲得情感升華。以“Teenage problems”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內容是關于學生青春期的特點。而在現實中,學生到了中學階段,都會產生一系列的青春期問題。教師在本單元Reading部分,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展開合作學習,并認真研讀文本,提煉相關核心話題。教師要鼓勵各組學生圍繞這些話題展開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學生對“Teenage problems”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有的學生提煉了關鍵短語“get tired”“make exercise”“feel lonely”。這些短語能夠體現出學生在青春期的感受。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獲得很強的認同感,這有助于他們排遣內心的不良情緒。同時,教師要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如“to”不定式的表達,疑問詞+動詞不定式的表達,以及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常見句式的表達引導學生結合“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話題展開小組討論,并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感受到協作、互助的重要性。
(四)注重課內外活動銜接,拓展德育融入渠道
在初中英語課程與德育的融合過程中,教師要突出課內外活動的結合,指引學生體驗美好的道德品行。除課堂教學外,教師還要積極拓展課外活動,優化德育滲透方式,從語言層面、文化層面、實踐層面,打造立體化德育融入渠道,讓學生從英語課程中習得良好的道德品質。以“Good manners”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主題是“禮儀文化”,教師在目標設定上,要求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禮儀規范,在公共場所,要遵守社會公德,注重自我言行舉止,養成文明習慣。例如,在Eddie和Hobo對話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share things with others”與“don't cut in on others”等禮儀,讓學生能夠辨析、判斷什么是文明行為,什么是不文明舉止。接著,教師可以以“What are good manners?”為話題,讓學生闡述自己對于“文明禮儀”的理解,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文明禮儀進行深入探究。結合教材“comic strips”對話,教師可以設置問題鏈:“What did Eddie really mean by saying‘You're old enough to learn about manners’? What did Hobo really mean by saying‘You'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問題,理解遵守文明禮儀規范的重要性。同時,除了講解語言知識外,教師還可以拓展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教育更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在英語文化滲透時,教師要結合西方禮儀知識,對比中國禮儀規范,讓學生辯證地認識東西方禮儀的異同點。例如,可以展開對中國、英美等國餐桌禮儀文化的探討,了解不同禮儀文化的差異性,讓學生明白“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的意義。
結 語
初中英語課程要與德育進行融合,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從教學觀念上,教師要從多角度考量英語詞匯、句型、語法、口語表達等內容,拓展英語文化與文明禮儀知識的滲透途徑。同時,教師作為課程組織、設計者,更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注重言傳身教。教師在課堂上,要講究儀表儀容,舉止文明,認真負責,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要積極探索德育滲透方法,將英語語言課程賦予文化品格,激發學生的向善情感,讓每個初中生獲得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鮑曉華,陳熙.關于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路徑探索[J].中學生英語,2022(02):8.
張剛龍.德育教育與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措施[J].中學生英語,2021(40):100.
271050170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