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周鳳 何橋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革新發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組成的孩子教育工程。孩子的成長,并不是學校和老師單方面就可以完成的,必須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育人氛圍。家庭、學校是孩子成長的兩個重要基地,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教育作用。“雙減”政策的提出更加體現了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發展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對“雙減”政策概念及意義進行闡述,進而對家校共育的現狀進行了概述和分析,然后進一步剖析了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原因,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具體應對策略,旨在為家校共育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模式正在不斷的更新和發展,而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教學已經成為目前教育模式的主流形式,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協調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雖然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創新了教育的方式,在促進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教育模式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何做好家校溝通工作,對于班主任來說,既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挑戰,并且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與家校關系的和諧有著重大的關聯。老師有必要去思考切實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與家長聯系溝通的技巧,想方法來應對家校存在的矛盾,以此推進家校共育進程的穩步前進。
一、“雙減”政策的涵義及意義
(一)“雙減”政策的含義
“雙減”是一項針對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的減負政策,指的是國家通過制定政策和督促監察的方式讓我們學生減輕在學校內的作業負擔和課外補習帶來的壓力。它是國家對學生健康成長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
(二)“雙減”政策的意義
雙減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政策,將使學生能以更好的狀態面對校園生活,更加健康向上的成長。
1.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對于正在成長的學生來說,太重的學習壓力像一座壓在身上的大山。有的學生會不吃飯,抓緊時間完成學校或者補習班布置的作業,也有的學生很晚了還在一些校外培訓機構或者網課平臺上上課,得不到充足的睡眠。這些都會讓學生的身體成長受到不良影響。因此“雙減”就是把這種大山從學生身上挪開,讓學生能健康成長。
2.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沒時間吃飯或者晚上睡眠不足對于學生來說,遠遠沒有心理上的負擔可怕,學生的考試成績、測驗結果等直觀的成績檢測方式都會使得學生害怕面對家長,怕被責罵、批判,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導致精神壓力過大,想做些其他有趣的事情卻因為學習任務太重無法實現。只有“雙減”政策實行之后學生才有可能減少這樣的負面情緒,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快樂地生活。
3.素質教育的需求
新時代的素質教育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現階段的初中生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還需要有優秀的素質和健全的人格。“雙減”政策能夠使學生被課業負擔占據的時間還給他們,從而讓學生有機會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和德育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一)家長和教師當朋友
實施“雙減”政策,并不意味減掉所有課業內容,更不意味降低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矛盾最開始是在家長對老師的某些想法、做法有疑惑不解時,而老師也沒有及時解釋清楚造成的。久而久之,難免產生矛盾、積怨,甚至產生對立。教師和家長建立友好和諧的關系是特別必要的事情。平時多和家長溝通孩子在校、在家表現,共同協商出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對家長一直以來對老師工作上的支持和幫助表示感謝,讓家長認清自己在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
(二)改進家校平臺的內容和形式
首先,正確選擇內容,進行實效溝通。學校應選擇家長較為關注的內容。父母通常比較關注孩子的在校表現,與同學之間的相處和家庭教育。在學生學習成長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平臺來發布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家長了解學生的在學校的成長過程。在家庭教育領域,需要教師定期轉發或者發布一些家長可以學習的良好家庭教育概念和方法。適當的內容可以確保家庭與學校溝通的一致性,并使家校的共同教育更加有效。其次,建立一個多維家校協作的交互式平臺。讓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平臺成為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管理平臺,成為父母和老師之間交換信息和相互交流的教育平臺,并成為父母監督孩子學習的開放平臺,同時父母還可以通過平臺參與學校管理,學校也可以通過平臺展示自身教學成果。
三、結語
學生是我們國家未來的希望。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家校共育能夠家長和老師能在學生教育的過程中齊頭并進,讓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健康成長。教師應充分重視家校共育,找準合育的切入點,用專業素養引領家長,帶著孩子,走向健康的教育之旅。
參考文獻:
[1] 飛娥 米. 淺析互聯網在家校共育中的有效應用[J]. 教育研究, 2020, 3(1).
[2] 李曉東, 趙春茂, 段小莉. 家校共育的核心內容與新形式淺析[J]. ?2021(2020-7):78-80.
[3] 劉娜. 曉黑板:讓家校共育更高效更科學[J]. 教育(周刊), 2019(38):3.
[4] 康麗穎. 給孩子提供精準的家校共育指導[J]. 人民教育, 2019(22):4.
[5] 宋寶奇. 家校共育促學生發展的策略[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 2020(1).EEE0413E-F716-4577-8DF3-F939F98C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