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領域中陸續出現了許多新興教育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它在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學生,學生的主體性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可以得到充分體現。不僅如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個性化發展等多個方面來說,也具有極大的幫助。而在全球提倡全民體育的發展趨勢下,各行各業都開始關注體育教學的發展。所以,為了有效推動體育事業進步,可以嘗試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提高體育教學效率。基于此,筆者圍繞翻轉課堂展開相關概述,并提出相應的翻轉課堂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翻轉課堂;農村地區;小學體育;課堂教學
一、 引言
從我國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選擇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展開教學。這一現象,在農村地區的體育教學中極為突出。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有些教師沒有關注到體育教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而導致體育活動的開展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所以,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做好理論教學工作,為體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但是,從實際的小學體育教學情況來看,和文化課相比,體育課時的安排少之又少,教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理論教學。在教育領域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許多教育專家的肯定。在教學形式方面,主要以課前預習,在校練習為主,完全彌補了體育課時不足的劣勢,可以把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大幅度提升起來。
二、 翻轉課堂概述
(一)翻轉課堂的發展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最初興起于美國,因為當地天氣原因,教師特地為不能在校上課的學生錄制教學視頻,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開展學習工作。這一教學模式完全跟隨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并收獲了可觀的教學成效,所以被教師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最近幾年,我國有些學校也開始嘗試引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且,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適當進行了調整改動,省略了學生的提問環節,為師生互動增添了一定時間。這一改動,完全是為了迎合我國教師教學的需求和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的現狀。據筆者來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有益無害,在教育領域得到全面推廣是必然的。
(二)翻轉課堂的主要特征
從教育理念來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把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進行對調。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壓制下被迫開展學習工作。但是,在課堂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之后,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以體現,在學習上一改往常被動的學習狀態。第二,知識傳授的途徑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要想學習知識,只能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講解獲取。而在課堂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之后,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借助網絡來取得更多學習資源。也正是因此,學生的知識結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第三,學生在課余時間的學習模式徹底被改變。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把大部分的課余時間都花在了家庭作業上。而在課堂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之后,學生在課余時間只要做好預習工作和提問工作即可,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也在學習新知識。
(三)翻轉課堂的應用
在課堂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教師把本節課要講的內容中的重難點提取出來,進行簡化加工,制作成簡潔明了的小視頻,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開展學習工作。并且,教師可以為視頻設置回放、等待權限,讓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反復觀看,提升學習效果。第二,學生在觀看學習視頻時,可以根據教師所講的內容大膽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扮演的角色由學習者向探究者轉變,有利于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第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還可以向教師提出觀看視頻之后還未解決的問題,由教師在課堂中進行詳細解答。
三、 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現狀
(一)學生個體差異影響
體育運動是體育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但是,每個學生的體質難免存在差異性,從而導致體育教師無法準確把控教學進度。在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關鍵期。在身體素質方面,學生之間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而在步入高中階段之后,學生的身心發展基本趨于成熟,可以在短期內快速適應體育運動。但是,在我國體育教學中,要求學生必須要把運動技能做到標準化。這一點需要學生在小學體育學習中打下堅實基礎。受學生個體差異影響,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教學進度,教學效果也相對較差。
(二)教學觀念影響
通過分析我國當前小學體育教學情況得出,大部分體育教師教學觀念落后。體育教師普遍認為體育活動只要在校園中開展即可,沒必要進行拓展。如此一來,體育教師的主觀想法就導致課外活動難以和體育課堂結合起來。再加上部分體育教師忽略了對體育理論知識的教授,只知道強調運動技能,導致學生理論知識匱乏,運動技能沒有理論支撐。在體育教學中,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阻礙。開展體育運動必須要堅實的理論作為支撐,合理開展,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三)教學差異影響
從我國小學體育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在教學方式上的靈活度較高。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中,體育課程沒有被納入應試課程的行列。也正是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上才會更加靈活。在農村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一般無二。而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由活動,不受教師系統化的約束。從這一層面來看,教師并沒有做到履職自身職責,體育教學的屬性也因此弱化,無法把其教育價值發揮出來。除此之外,甚至還有一些地區,把體育教學的場所定為室內。最近幾年,在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下,家家戶戶基本都是一個孩子。當孩子在學校受到一點傷害時,家長便會瞬間激動起來。因此,為了避免學生發生受傷情況,有些學校干脆選擇把體育課定在室內,減少學生活動的機會。這樣的做法,導致體育課程名存實亡。
(四)教學條件影響
最近幾年,雖然我國經濟整體都在提高,但是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性仍然很大。其中,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差距是最為顯著的。在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微薄,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在了家庭開銷上。而農村小學在財政方面,也只能完全依賴地方政府撥款。在地方財政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對學校的投資必然也會減少,這是導致學校體育教學設施落后的根本原因。因為學校還要對學生的安全問題負責,所以對體育器材的性能要求會相對高一些。在體育教學設備安全性不足時,體育教學中有些內容必然無法落實下去。
四、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翻轉課堂縮小學生差異
通常來說,學生和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是難免的。這一問題對體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造成了一定阻礙。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嘗試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善,鍛煉學生運動技能。只有長期性的堅持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才能得到強化。因此,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體質情況設計訓練方法。同時,把這些訓練方法制作成小視頻供學生觀看,幫助學生在平時的體育運動中把動作規范起來。作為體育教師,還應對學生的運動進度進行跟進,觀察學生在運動中出現的錯誤,并加以糾正。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有效規范學生運動動作,而且有利于縮小學生之間差異。
(二)借助翻轉課堂開展課后活動
我國體育教學理念,過于死板化。在小學體育教學課堂上,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學生運動技能和體質的強化上。而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中,學生的精神體驗更值得關注。因此,教師可以嘗試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體育課堂中。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視頻的基礎上添加一些心理指導內容,讓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好處進行大致了解。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具體的體育實踐過程中運用這些知識。最后,根據學生的應用情況,師生展開討論,提高應用的實效性。
(三)借助翻轉課堂規范教學模式
從我國的小學體育教學現狀來看,體育教學模式毫無厘頭,缺乏系統規范。體育教學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體育運動,引導學生學習到專業化的體育知識和體育運動技能,并養成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強化自身身體素質。但如今的小學體育教學系統規范性不足,無法把體育教育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也非常吃力。就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進行改善。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流程和教學視頻的契合,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就可以了解教學的主要內容,明確教學重點。除此之外,教師在制作教學視頻時,應時刻彰顯教學目的,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薄弱之處針對性提升。在教學視頻中,凡是涉及教學動作的地方,教師要著重說明,讓學生引起重視。最后,在視頻中,教師還應把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說明清楚,防止學生出現任何意外損傷。
(四)借助翻轉課堂彌補場地限制
在我國部分農村小學中,由于教學資金不足,導致體育運動器材老舊,沒有及時進行更換。若是在體育教學中使用的話,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這一現狀導致體育教學發展一直在原地踏步,學生在體育專業知識的學習上也相對較少。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彌補場地不足的劣勢,有效把學生運動風險降低。在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找一些專業的體育運動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了解體育運動的標準動作,避免在運動上出現錯誤動作。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思考哪些體育運動的效果是一樣的,可以相互之間進行替換?比如,網球運動和投擲游戲的成效相接近,學生若是在網球運動中鍛煉感到無趣了,還可以轉向投擲游戲。這樣一來,學生便不會感到枯燥乏味,也有利于學生長期堅持進行體育運動。
參考文獻:
[1]張敏,陳影紅.翻轉課堂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及其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3):138.
[2]韓沫.翻轉課堂引入體育教學的價值及實施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8(12):254.
[3]王康,張海利.基于梅瑞爾首要教學原理的小學體育“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22):125-126.
[4]桂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實踐中的運用研究——以小學三年級《立定跳遠》教學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2):11-13.
作者簡介:
何小龍,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威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