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關于數量關系、空間圖形的學科。為了解決數學問題,勢必需要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能夠轉變抽象內容為具體、生動的圖形,從而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方面的知識,為后續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文章就此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屬性結合思想的應用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數形結合思想;小學數學;思維能力
一、 引言
在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過層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即是數形結合。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基于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特點,引導學生借助圖形,對所學問題進行直觀表達,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對相關問題有效解答。借助數形結合的方式,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推動教學質量、效果提升。
二、 明確教學目標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需要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基礎上開展后續的教學活動,從而對教學效率有效提,借助不同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有效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數形結合思想,能夠對不同學習領域中存在的重點、難點有效突破,并對數學學習過程中難懂的、難學的內容有效克服。受到不同因素影響,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厭學的思想,教師要注意實時關注學生動態,如果出現上述負面思想,要注意與學生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優化教學設計,對不同問題、知識有所側重,掌控課堂教學節奏。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對不同的教學方法應用靈活性提升,對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提升,保證數學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對學生不同方面能力有效培養。在明確教學目標后,即是引導學生應用數形結合思想解決不同數學問題。小學階段的學生應用圖像的方式分析問題,可以對枯燥、抽象的數量關系轉化為具體、生動直觀的圖像方式,從而對數學問題簡化。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形結合思想的一個重點,即是引導學生明確問題中的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難度有效降低。借助圖形分析問題的方式,有利于保證學生對數學問題充分了解,從而為后續問題的解決降低難度。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三年級分數相關內容,教師可以首先創設相關情境:井底之蛙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開始往井口爬,想吃天上的天鵝肉,井深5米,每天井底之蛙爬1米,問它第三天爬了井深的幾分之幾?對于最開始學習的學生,對該問題理解相對較為困難。教師針對該問題,即可應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對該問題有效解決。教師可引導學生明確該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將井深轉化為線段,將青蛙每天爬的路線在線段上標記,從而明確問題的答案,第一天青蛙爬了1米,爬了井深的/15,第二天共爬了2米,爬了井深的2/5,第三天共爬了3米,爬了井深的3/5。借助該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問題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圖形,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為學生后續學習其他數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將情境教學與數形結合思想有效結合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核心能力、理解能力仍然需要培養,學生不能在短時間掌握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點,且理解起來也相對較為困難。如果長時間不解決該問題,很容易導致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熱情受到影響,不利于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學質量。針對該問題,教師要注意采取必要舉措,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學手段優化。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興趣,可以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創設相關情境,使得數學問題處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數形結合思想,對學生的畏難情緒有效克服。教師要注意充分理解情境創設的內涵,避免學生因為不理解創設的情境而影響教學進度。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比大小”相關內容時,教師即可借助情景教學與數形結合思想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教師可以在上課最開始創設情境:3個小朋友要出去野餐,他們一共拿了4個蘋果,3個梨和2個香蕉。隨后圍繞上述情境推進后續教學進度。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結合該特點,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輔助多媒體課件,在對學生注意力吸引的同時,也能夠將問題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對學生設問:“小朋友們餓了,他們想一起吃蘋果,他們可以一人分一個嗎?”從題目來看,學生需要借助想象,具有抽象性。針對該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將小朋友視為圓形,將蘋果看做三角形,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畫圓形和三角形解決該問題,很明顯,4個三角形比3個圓形多,教師即可引出“<”的概念,小朋友們可以每人分一個蘋果,“3<4”,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再以分梨和香蕉引出“>”和“=”。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思考討論之中,引導學生思考,跟上課程進度。在學習完本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出類似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解答,加深學生的理解。此外,還需要注意,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因此需要結合該特點,優化課件設計。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充分挖掘“數”與“形”的本質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對問題進行分析、有效解決。
四、 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應用數形結合思想
深入挖掘小學數學教材,可以發現很多地方都涉及數形結合思想,特別是對于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講解基本都是輔助以圖形,從而簡化概念理解。圖形突出特點為生動形象性、直觀性,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能夠很大程度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對抽象知識有更加鮮明、具體的認識,也能夠避免學生對數學知識機械記憶,加深學生對具體知識點更深的理解、應用,同時也能為后續解決其他問題提供思路,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因此在開展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充分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增加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念和態度。
在分析重難點知識時,教師也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在對一些數學問題解決時,將“數”與“形”有效結合,能夠保證解題思路的清晰性,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有效解決問題。針對課堂教學中較難理解、復雜性高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應用數形結合思想找出另一種解題方式,即是在對抽象知識、復雜運算講解的過程中,應用直觀圖形和數學知識,對學習難度有效降低。在解決應用題時也可引導教師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形結合思想,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組織的提升,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充分應用數形結合思想,教師要在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基礎上,對教學環節巧妙設計,將數形結合思想滲透到不同的教學環節之中。在對實際問題解決時,教師也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基于實際生活問題感受數學問題中的趣味。在對應用問題解釋時,教師可輔助以直觀圖形,指導學生自己動手開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到實踐活動之中,從而給學生以啟發,增強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應用數形結合思想的意識,在遇到較難問題時,讓學生自然而然應用數形結合思想,有效解決問題。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四年級“雞兔同籠”相關問題時,即可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如典型例題:雞兔同籠,共有20個頭,54條腿,問兔子和雞各有多少只?教材上首先采用的是列表法,但如果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低年級學生都可以解決。在實際對該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畫出20個圓形代替頭,假設所有的頭都是雞,在20個圓形上各畫出2個腿,可知如果全是雞與題意不符,少14條腿,于是便在2條腿基礎上再加2條腿,即是兔子,隨后畫夠剩余的14條腿,最終2條腿的表示雞,4條腿的表示兔子,可得出兔有7只,雞有13只。從這一過程即可看出,原本模糊的問題因圖形介入變得清晰簡潔,學生能夠借助圖形,明確圖形數量關系,還能夠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協同運用。
五、 優化教學方式,降低學習難度
除了教材中的應用問題,在實際現實問題面前,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應用數形結合思想。教師需要注意把握生活與數學之間的關系,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時應用數形結合思想。教師不可迫切要求學生在短時間掌握數形結合思想,而且應當加強大量、長期練習,從而幫助學生充分掌握數形結合思想,并將該思想熟練運用到不同方面。應用數形結合思想,能夠在對教學內容傳遞基礎上,增加教學趣味性。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數形結合思想與抽象公式理念、運算方式、基本概念等有效結合,完善教學方案,立足整體,把握學生思維特點,從而對學生數形結合思維方式有效培養,引導學生在對數學問題解決時靈活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從而教學質量有效提升。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三年級“長方形面積”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借助數形結合思想。在對計算長方形面積學習時,學生可能會不理解長方體的概念、計算公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制作長方形的盒子,將實際物體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的長方體,在此基礎上對長方體概念總結,增強學生的理解,對學生解題思路有效拓展,對學生的空間思維空間觀念有效培養。此外,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的想法、思路,不可直接否決,要注意立足于學生角度,明確學生出現錯誤思路的根本原因,隨后耐心、詳細地向學生講解,增加例題、易錯題講解,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數形結合思想,促進教學質量、教學效率的提升。
六、 總結
綜上所述,數形結合思想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實際開展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充分融合數形結合思想到不同的教學環節之中,降低問題的難度,對問題的復雜程度簡化,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教師還要加強探究,促進學生熟練掌握數形結合思想。
參考文獻:
[1]盧譽嬌.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兒童大世界,2019(9):98.
[2]馬晶.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39):40.
[3]蔡室恩.簡論數形結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19(4):107-108.
作者簡介:
王永勤,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橋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