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具有較強的推理性、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困難。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抽象、復雜的知識點直觀化、形象化,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以及接受,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文章主要探討了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模式;有效策略
一、 引言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初中物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但是從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仍然不高,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根據初中物理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充分結合,使得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二、 初中物理生活化含義和基本原則
初中物理生活化是指在現實生活背景下,開展生動、有趣的物理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得更多的物理知識,實現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初中物理生活化開展過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主體性: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模式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物理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作為物理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趣味性: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活動必須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用性原則:教師所創設的生活化活動必須與初中物理教學內容相適應,能夠達到初中物理教學目標,避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形式生活化。
三、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
學生想要學好物理這門課程,必須有足夠的內在動力,學生只有內心上真正的熱愛這門學科,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保證學習的效果。因此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能夠將復雜、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更加的直觀生動,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到物理學科的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二)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以及抽象性,且物理知識涵蓋的范圍較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難度。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為載體,全面的展現初中物理知識,這樣可以喚醒學生日常生活的深切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與此同時,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可以利用物理知識解決日常問題,這對進一步深化和鞏固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活動中開展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在自主學習以及合作探究活動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思維創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四、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課前準備生活化
課前準備是初中物理教學第一步,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能夠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每章內容學習之前,教師都引導學生預習,初步掌握物理內容之后,讓學生走進生活,尋找相關的物理現象,最后指導學生對物理現象所存在物理規律以及知識進行探究,達到課前學習目標,提高學生觀察生活以及發現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光的折射”這課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預習本課的知識,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的原理,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收集相關的物理現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筷子插入水中就會發生彎曲,在星光燦爛的夜晚人們會看到繁星閃爍不定等,這些現象都可以用“光的折射”的原理來解釋。之后教師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借助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充分掌握“光的折射”原理,并利用該原理去解釋更多的生活現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生活中處處蘊藏物理知識,而物理知識能夠更好地讓人們認識世界以及了解世界,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1. 創設生活化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物理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入生活化元素,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探究物理知識,總結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創設生活化情境,例如在學習“摩擦力”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教師演示并提出問題“筷子是否能夠提起盛米的杯子”讓學生進行思考一下是什么力提起的?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都熱鬧的討論起來,教師借此導入新課,這樣就后面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課中創設生活化情境,例如在學習“慣性”時,為了使學生能夠用“慣性”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假如在旅游途中,汽車突然剎車,乘客會有什么反應?”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解釋慣性現象,具體研究內容包括研究對象及原來的狀態、運動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等,最終得出結論:由于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不變,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讓學生感受物理來源于生活,又從物理走向生活的道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回歸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2. 創設生活化實驗活動
物理實驗是初中物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物理實驗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規律。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也要創設生活化實驗活動,讓物理實驗回歸生活,提高物理實驗的實驗性。例如在學習“杠桿”這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實驗,讓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探究。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橡皮和筆組成一個簡易的杠桿,將手放在筆的兩端,向下用力,注意維持筆處于平衡狀態,體會兩只手指上的力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體驗可以感受到第一次兩只手指的力大小相同,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將筆的一段遠離橡皮,用手指作用在筆的兩端,保持筆的平衡,體會兩只手指上的力又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體驗可以感受到兩只手指的力不相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猜想杠桿的平衡條件和什么有關?學生猜想與阻力臂、動力以及阻力的大小有關。學生猜想結束以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開展實驗進行驗證,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驗步驟,然后組織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驗,學生可以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試驗,組內學生分工合作,記錄實驗數據,得出普遍結論。通過該案例可以發現,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學習物品,組成了一個簡單易行的實驗器具。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引導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夠積極地配合教師,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討論,完成了實驗探究的目標。
3. 物理練習的生活化
在以往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物理練習的方式較為單一,往往是讓學生練習題目,以此鞏固所學的物理知識點。這種方式雖然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長此以往,學生會感覺煩躁、乏味,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此還應實現物理練習的生活化,例如在學習《家庭用電》這課時,本課主要讓學生了解家庭電路的組成,了解火線和零線的判斷方法,了解安全用電常識等。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安全用電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對學生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因此想要學生真正的掌握本課內容,需要學生到生活中進行實踐,對此教師為學生布置生活化任務,強化知識與技能的練習。具體要求學生觀察自己家的家庭電路,并將家庭電路的組成記錄下來,與此同時還應調查家庭電路中有哪些安裝不正確的地方,提出改進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家庭用電的知識,提高學生觀察以及分析能力,與此同時還可以保證學生平時的用電安全,滿足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這樣充分體現了物理知識生活化的必要性。
(三)課后作業的生活化
課后作業效果能夠衡量學生整堂課的學習效果,所以在完成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以后,教師還要為學生科學、合理地布置物理作業,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布置物理課后作業時,教師也要遵循生活化理念,增加物理知識的應用性,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完成作業任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后努力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鍛煉學生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物理現象以及解決實際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物理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沒有更多的時間以及空間讓學生進行創新,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開展實踐活動,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制作以及發明,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五、 總結
綜上所述,物理學科對學生各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學生物理學習效果,成了相關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問題。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將抽象、復雜的知識點直觀化、形象化,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以及接受,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以不斷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水平,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曉鳳.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3):9.
[2]王發權.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8):97+99.
[3]劉金興.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8):253.
[4]李正海.新課改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3):248.
[5]徐光宇.以生活化教學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2):186-187.
作者簡介:
戴慶華,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南通市小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