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昂 金彪 荊延平
作者簡介:張福昂(1985—)男,在讀博士,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等問題研究。
金彪(1980—),男,碩士,從事地方行政管理工作。
荊延平(1975—),男,在讀博士,從事房地產資產運營經營管理及數據分析等問題研究。
摘 ?要:伴隨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招聘平臺越來越多,網絡招聘特點除了范圍廣和信息全之外,還有方式比較便捷,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求職人員均能夠獲利。不過部分平臺發布的招聘信息缺乏真實性,讓許多求職人員深陷網絡招聘泥潭,損害了他們的權益及身心健康。本文基于此,對互聯網招聘平臺的虛假信息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 ?招聘平臺 ?虛假信息 ?審核義務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1)12(c)-0000-00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online recruitment platforms. In addition to a wide range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online recruitment is also convenient. Both employers and job seekers can make profits. However, the lack of authenticity of the recruitment information released by some platforms has plunged many job seekers into the quagmire of online recruitment, damaging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lse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net recruitment plat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Internet; Recruitment platform; False information; Audit obligations
現階段,互聯網可滲透至人們的生活,影響了人們找工作的方式,網絡投遞簡歷變成了他們的首要選擇。求職人員只需點擊招聘網站或登錄招聘應用便可以對海量招聘信息進行瀏覽,不過求職人員會受網絡招聘的弊端影響,招聘信息暗含虛假成分,使求職人員受騙的事件不時出現。網絡求職雖然具有許多優勢,但是互聯網招聘平臺存在虛假信息,且技術及服務體系有待完善,最終使不法分子從中獲利。
1 ?網絡招聘平臺存在虛假信息問題的原因
2017年,來自東北大學的李某某想要在某平臺上尋求工作機會,不過誤進到傳銷組織,最后不幸身亡。在調查后得知此傳銷組織對科技公司的名稱進行冒用,互聯網招聘平臺卻沒能在該組織注冊和發布信息的過程中進行審核。在此事件出現之后,某記者使用假身份和虛假公司名稱于上文所提的互聯網招聘平臺上注冊,竟然可以順利完成信息發布任務,還收到了來自求職人員的簡歷,按照用戶的投訴,還有多家招聘平臺同樣具有類似問題,不只是傳銷行騙,還有黑中介問題與非法向求職人員索要押金問題。導致網絡招聘平臺多次發生虛假信息問題的原因包含許多方面,除了網絡招聘平臺缺乏責任意識和求職人員在權益保護方面的意識有所欠缺之外,有關法律法規同樣存在不夠健全的問題。
1.1網絡招聘平臺缺少責任意識
就網絡招聘平臺來說,其發展早期會利用速度與數據實現規模效應,利用快速擴充招聘企業及求職人員數量的方式實現使匹配率得到提升目的。對求職人員來說,他們想要辨別信息真偽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而且比較困難,虛假信息會對求職人員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造成直接傷害。對互聯網招聘平臺來說,其在匹配信息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求職安全,這是平臺需要擔負的責任。互聯網招聘平臺在事件出現之前沒能及時觸發舉報,也沒能做到強制審核,更有部分互聯網招聘平臺的審核工作只剩形式,除名片和工牌之外,還有企業郵箱的認證,以上問題均表明網絡招聘平臺存在因為過于追求利益而使責任意識丟失的問題。
1.2求職人員在權益保護方面的意識比較薄弱
在英才網聯的職場調查中,調查的題目是求職人員在求職過程中是否有被騙經歷,調查結果表明遇到過招聘騙局的人數在調查總數中所占的比例達到83%,在被騙人群中,可知被騙年齡大多在20~25歲之間。此階段的求職人員多數畢業不久,對社會沒有足夠的認知,在防范識別意識方面有所欠缺。對虛假的招聘信息來說,它通常會裹上高薪糖衣,使用優秀工作條件來誘惑求職人員上鉤,給出高過市場待遇的許諾,而許多求職人員沒有對潛在風險和防范舉措進行充分考慮,特別對畢業生來說,此群體往往急于求職,而且缺少社會經驗,有很高的幾率陷入詐騙者布下的招聘陷阱。與此同時,求職人員在遭受欺詐之后大多覺得舉報虛假招聘信息會耗費許多時間和精力,認為獲得賠償希望不大,沒能積極維護自己的權益。求職人員缺少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導致平臺繼續使用其不夠慎重和周密的審核方式。
1.3在法律方面的規定不夠健全
首先,未對網絡招聘平臺的民事責任進行明確規定。我國已有相關法律對網絡運營人員的義務進行規定,需要使用戶對真實的身份信息進行提供,網絡信息服務的提供人員需要確保信息內容合乎法律。不過沒有對主體違背義務所需擔負民事賠償責任進行規定。求職人員如果在網絡招聘平臺遇到虛假招聘信息的侵害,而且招聘平臺沒有履行其審核義務,那么發布該信息的企業或者個人是第一侵權責任人。就互聯網招聘平臺來說,其在此損害求職人員利益事件中擁有嚴重過錯,由于法律未能明確互聯網招聘平臺的民事責任,導致求職人員的權益沒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其次,沒有對招聘平臺的義務進行清晰界定。招聘平臺和人才中介機構有所區別,互聯網招聘平臺在認證招聘者身份和審核信息時使用的方法需要和高效處理大量網絡信息的要求相匹配,不過各個地區沒有對互聯網平臺在審核方面的義務標準進行確定。就事后面對舉報的舉措來說,假如只進行刪除和斷開鏈接處理,其范圍過窄,不但沒有起到提高侵權者違法的成本效果,而且沒有對求職人員進行有效的警示,未能確定招聘平臺使用必要措施的范疇。
再次,對網絡招聘行業的監管較為滯后。在前文所述的李某某事件出現之前,我國在人才資源市場方面的監管對象多是傳統類型的人才中介機構。監管網絡招聘平臺的相關規定于2017年頒布,使得人才資源市場在勞動保障方面的監察執法程度得到加強,讓招聘信息的管理制度得到完善,而且對網絡招聘平臺進行了統一整治。以智聯招聘這一互聯網招聘平臺為例,其網絡招聘義務起始時間是1997年,而針對網絡招聘行業的詳細監管規定在2017年才開始實行,因為法律監管存在滯后性,使招聘平臺上的虛假信息得到了生存空間。
2 ?如何對互聯網招聘平臺的虛假信息問題進行解決
按照互聯網招聘平臺存在虛假信息問題的原因研究,要想使互聯網招聘平臺存在的虛假信息問題得到解決,需要對多個主體特征和互聯網招聘特征進行考慮,在此基礎上尋求解決之法。
2.1使互聯網招聘平臺的責任得到加強
互聯網招聘平臺不但需要為招聘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提供保障,而且需要對跟蹤檢查機制以及反饋機制進行建設,于信息流通全部過程加強互聯網招聘平臺的責任。就被侵權的求職者維權止損層面和警示所有的求職人員層面來說,互聯網招聘平臺能夠對求職人員的舉報通道進行設置,而且應該對處理的進程進行公開,對招聘企業的信用積分制度和評價制度進行設置,在固定的時間公示招聘企業的失信名單。互聯網招聘平臺需要由原本的招聘企業利益本位階段進行轉變,需要使招聘雙方具有同等權益,為求職者的求職安全提供保障[1]。
2.2互聯網求職人員需要提升防范和識別的水平
就求職人員而言,在進行互聯網求職的過程中需要始終抱有合理懷疑心態,如果發現招聘企業存在事先收費現象或者想要代為管理重要證件的舉動,求職人員需要立刻回絕,上述行為均帶有強烈欺詐可能,而且在面對招聘企業提出的誘惑條件時需要始終保持清醒。假如不能準確判斷招聘信息是否真實,求職人員能夠利用各種渠道積極進行核實,除了可以在企業信用信息的公示網站中查驗招聘企業工商信息之外,還可以在企業網站上找尋通信方式致電問詢,以此免受互聯網招聘平臺的虛假信息傷害。近年來,受互聯網平招聘平臺虛假信息傷害的求職人員不斷增加,以高校畢業生為例,此群體未能具備豐富的求職經驗,更加需要提升甄別能力,判斷招聘信息是否為虛假信息,需要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多加關注,還應該多瀏覽招聘欺詐方面的經典案例。假如求職人員處在招聘騙局之中,需要主動將其投訴至招聘平臺,還應該將該企業舉報至市場監管部門,使維權意識得到強化,及時清除互聯網招聘平臺的虛假信息[2]。
2.3對有關法律規定進行完善
首先,應該對招聘平臺在民事法律方面的義務進行確定,規范維度除了包括招聘方的資質審核維度之外,還有招聘信息的監管維度。就招聘方的資質來說,互聯網招聘平臺需要開展實質性審核,需要保證審核標準和實體機構相同,不但需要對在線資料進行書面核查,而且需要實地走訪其實體辦公場所,為企業真實性提供保障。對招聘信息層面而言,互聯網招聘平臺一般不會對全部發布信息進行審核,招聘企業能夠主動對即時信息進行發布,平臺對用戶的免費開放具備公共性特點,互聯網招聘平臺義務包含事先提示義務和事后監管義務[3]。對事先提示來說,包括在招聘企業發布招聘信息的過程中提醒招聘者保證信息真實和合法,對招聘者發布非真實信息的后果進行提示,還會將有關投訴辦法提供給求職人員。事后監督舉措是在信息進到市場之后生效的,在《侵權責任法》中,互聯網招聘平臺可使用的措施除刪除和屏蔽之外,還有斷開鏈接。對網絡服務的提供人員而言,若知曉侵權事實,就應該積極審核相同侵權主體、相同侵權客體、侵權內容。假如相同虛假信息得到不止一次發布或者被舉報過的招聘企業重新發布招聘信息,那么互聯網招聘平臺需要使用積極審核舉措[4]。
其次,應該對招聘平臺在民事法律方面的責任進行確定。國家現階段和網絡侵權有關的民事責任無法包含全部招聘平臺違反情況,能夠由從現行法律角度出發,使法律適用得到完善。如果招聘平臺違背了事后監管義務,能夠依據相關法律判斷互聯網招聘平臺是否需要和招聘方共同承擔責任。依據法律規定,如果互聯網招聘平臺未能履行事先提示業務,平臺和虛假信息的發布人員一起導致求職人員受到損害,則互聯網招聘平臺需要對連帶責任進行承擔。
2.4對多方監管的機制進行健全和完善
首先,管理部門需要使其監管職責得到加強。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來說,需要聯合有關行業協會對信用體系進行建設,使用守信激勵舉措以及失信懲戒舉措,指引網絡招聘行業強化其自律能力[5]。對工商行政的管理部門來說,需要對企業年度報告的公示機制進行有效利用,此制度能夠在整治網絡招聘中的虛假信息工作中起到正面影響,在固定的時間對招聘信息服務的大致狀況進行發布,使用固定時間抽查平臺方式和非固定時間抽查平臺方式,保證互聯網招聘平臺可以在合法和合規前提下運營。
其次,對社會大眾來說,需要主動參與監督工作。無論是勞動人員、學生還是社會組織,均能夠通過新媒體方式和致電舉報方式進行多渠道監督,包括在線投訴和在相關部門的微信及微博上留言評論方法,促使招聘平臺能夠有效履行其責任,以嚴格手段審查招聘企業。除此之外,對國內各大高校來說,需要對學校學生進行有效就業指導,開設和求職安全有關的系列講座,救助遇到互聯網招聘詐騙的在校生,幫助他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同對網絡招聘平臺上的虛假信息進行嚴厲打擊[6]。
3 ?結語
無論是企業還是求職人員,互聯網招聘平臺均是其主要使用平臺,而虛假信息問題會使求職人員受到傷害,所以應該對安全互聯網求職環境進行構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使互聯網招聘平臺上的虛假信息得以消除。就求職人員來說,需要結合傳統招聘及互聯網招聘,對互聯網招聘的優勢進行合理利用。就互聯網招聘平臺而言,應該加大平臺的監管力度,推動互聯網招聘向健康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源.基于機器學習的企業互聯網招聘中簡歷篩選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20.
[2] 季杰,陳強仁,朱東.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招聘智能分析平臺的設計和實現[J].內江科技,2020,41(5):47-48.
[3] 朱慧雯,張濤,蔣衛祥,等.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招聘數據智能分析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軟件,2020,41(3):99-101.
[4] 孫秋紅.大學生對網絡招聘信息的感知風險評價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0.
[5] Hangartner Dominik,Kopp Daniel,Siegenthaler Michael. Monitoring hiring discrimination through online recruitment platforms[J]. Nature,2021,589(7843):572-576.
[6] 邢芙蓉.“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網絡平臺構建[J].現代交際,2019,(09):179-180,178.
305850033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