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清
摘 要:在學校教學中,教材作為教師備課與上課的重要依據,其對課堂內容的設置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而對于教師而言,能否準確理解教材含義,做好知識內容的銜接教學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同時也決定著學生通過教材對于知識的學習程度及提升方向。本文將基于深度教學的理念,針對小學數學教材分析的具體策略作出分享。
關鍵詞:深度教學;小學數學;教材分析策略
引言:
深度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對知識內容形成系統而精細的理解認識。在深度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對于教材的分析就需要“從細入手,向精探索,往深鉆研”,從而帶領學生不拘泥于教材內容,也不僅僅滿足于會做題,而是樹立起“學思想、學理念”的學習意識,充分挖掘學生的自我提升意識及自我發展能力,實現教材對于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
一、樹立正確的教材認識觀念
教材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橋梁,學生可以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閱讀跟緊教師的授課思路,而教師可以通過教材內容的設計安排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教材的認識能夠影響到教師教的程度以及學生學習的效率。部分教師視教材為權威,將自身當作專家所設計的教材內容的“傳聲筒”,絲毫不敢改變教材原有的內容,也不會在教材講解時加入個人的理解和看法,這種狀態下的教學實際成為最制式化的教學,甚至與學生自行閱讀教材沒有什么區別[1]。這種教學方式很明顯并沒有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僅僅是停留在教材規劃、大綱要求,而對于學生來講只獲得了浮于表面文字符號的淺層知識,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完成相關題目的解答,而沒有實現知識的實際應用,這種模式缺乏對讓知識增值的效果。在教學《容積和容積單位》一課時,由于前面已經系統地學習了物體的體積計算,在完成容積的講解后,筆者以課后題“計算珊瑚石的體積”為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添加了課本以外的內容——阿基米德與皇冠的故事以及曹沖稱象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雖然并非是單純地依靠排水量來計算體積,但是通過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仍能對相關想法進行較明確的闡述。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一些古代的名人故事,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起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想法意識,完成深度學習的具體要求。
二、深入挖掘知識潛在聯系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材的梳理與分析時,應該注意透過符號、數字、形狀等表象特征,挖掘知識內在的邏輯內涵,思考教材中設置各個模塊的目的,并尋找能夠將教材與生活聯系起來的途徑,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世界[2]。從深度教學的理論出發,只有在結構層面把握到知識傳授的目的,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展現知識的巨大價值,所以教師需要積極踐行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合理應用數學知識的表象特征,發揮其工具作用,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及探索智慧的成長[3]。在《圖形的運動》一節中,教材主要圍繞圖形的旋轉、平移、對稱設計教學內容及習題,從表面看本節課的理解難度并不高,尤其是在具備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課件進行動態演示,大大減輕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然而這種教學方法更多的是鍛煉了學生的記憶能力,或者說讓知識的學習成為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的一部分,讓充滿邏輯性的數學學習變成考驗記憶力的單一性質的內容學習。因此我們就應該挖掘教材設置此項內容的深層意義,通過對學生整體學習生涯的把握我們可以得知,中學階段會增加立體幾何在空間中的變化學習,那么小學階段的平面運動是為了與中學學習更好的銜接,所以我們就不能只關注眼前的題目解法,而應該注重幫助學生形成圖形變換的想象能力,從當前較為簡單的、能夠配合記憶里進行思考的內容開始,一步步強化學生平面想象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從而完成由知識本身上升到內在聯系的思考。
三、細致分析教材設計理念
為更好地應用教材,明確教學重點,教師需要細致分析教材的設計理念。與以往的教材相比,當下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更注重新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往往通過設置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新知識的探索。這種編寫模式,不僅僅是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新的知識內容,更是為了幫助其意識到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其能在日常生活中,挖掘身邊的數學知識,并使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編寫理念下,教材中的生活性案例有所增加,習題量有所減少。很多教師為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通常會設計大量書面練習并要求學生完成,甚至會設計專門的習題課和大量的課后作業。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上違背了教材的設計理念,不利于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其實,教師可以在復習課上,引入更多生活性的案例,幫助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的生活性,使其能夠通過教師講解的案例,在提高數學成績的同時,提升應用意識,養成數學思維。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下積極開展師生對話,在交流過程中,分享生活中的數學案例,如在完成購物相關知識講解后,教師可以與其分享自己在超市購物的經驗,并著重分析“付錢”與“找零”相關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在鞏固數學知識的同時,豐富生活經驗。
四、注重學科能力的培養
事實上,在每一個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最想傳達的是學科精神,而學生最應該學會的并不是知識本身,而是通過學科知識的探究,養成良好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在如今的小學教學中,“教與學”雙方在意的應該是通過知識體會學科思想,掌握這門學科學習的方法。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一樣,就是希望讓學習者能夠掌握數學的思維,并善于運用數學思維去思考問題,能夠利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因此,對于小學數學而言,知識的本身并不重要,而應該學習數學的眼光、思維方式,能夠透過教材中的符號、圖形、問題等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數學文化、思想和精神,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學科思想,養成數學核心素養。在《簡易方程》,教師最應該幫助學生領會的并不是運用字母符號轉述出多么復雜的表達式,也不是幫助其在考試中取得更高的分數,而是要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數學語言,真正了解字母取代數字的“代數”轉化思想,同時掌握數學當中的表達語言,即數字本身并不重要,需要了解挖掘的是數字之間的關系,找準數量關系,在得出練習答案的同時,養成科學探索數學知識的意識。
結束語:
總之,在深度學習的理念下,對教材進行細致分析具有極大的意義。在分析教材的過程匯總,教師應該強化自身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從“教知識”的模式轉變為“教思想”,發揮教材的“育人”價值,挖掘其中知識的聯系和設計理念,同時及時轉變教學思想,從滿足于學生“能學習,會做題”到追求學生“會學習,懂思想”,這樣才能體現教材輔助學生發展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岳定權.意義的追尋:教師教材理解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0.
[2]李芳芳.小學數學概念的深度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3]付春蘭.小學數學深度教學現狀和優化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9.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深度問題導向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對話的策略研究 ”(課題批準號:FJJKXB20—109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