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 勇樂文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據處理的方式也更趨于信息化和科技化,導致很多教師認為計算能力不再是學生的必備技能。但在現實教學中,新課標對小學數學計算能力教學提出了新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對于計算教學應實施策略引領,抓好算理,講清計算方法,讓計算教學更加高效。
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學習的基礎,加強口算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直接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計算情境,增強計算教學的趣味性,讓計算教學形式更加靈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上創設計算情境,讓抽象化的數學知識更加具體化,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計算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計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計算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計算知識,并運用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計算基本法則。
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一課,教師給學生講解了長方形面積公式=長×寬。為了方便學生應用,教師給出情境:學校有一個面積為12 平方米的花園,你能算出它的長和寬嗎?學生已經學習了已知長和寬求面積,但是對于給出面積求長和寬還有點不知所措,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首先將長方形花園的長設為4 米,那么它的寬就是3 米,也有學生給出了長是6 米,寬是2 米,還有學生給出長是12 米,寬是1 米。教師讓學生說出計算原理,學生提出既然長×寬=面積,那么長=面積÷寬,寬=面積÷長。學生在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的過程中,掌握了計算法則。
上述案例,教師將數學計算知識和日常生活相聯系,讓數學知識由抽象化到具體化,降低了學生的知識理解難度,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知識。
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離不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計算以及對于等式的觀察、計算原理的思考等都要依靠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提升學生的計算質量,在不斷地探索中逐漸形成計算思維。
例如,教學“長方體表面積”一課,教師讓學生準備了長1cm的正方體學具,先計算小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發現,每一個面的面積均為1cm2,一共6 個面,所以表面積為6cm2。教師讓學生將兩個小正方體拼接在一起,讓學生計算拼接后的長方體表面積,有學生直接說是12cm2。教師讓學生認真觀察,拼接后的面是否減少,學生發現,拼接后長方體的長是2cm,寬是1cm,高是1cm,并分別計算出6 個面的面積分別為2cm2、2cm2、2cm2、2cm2、1cm2、1cm2。教師繼續引導學生觀察,哪些面的面積相等?有什么特點?學生發現對面的兩個長方形面積相等。在教師的不斷啟發中,學生總結出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并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計算知識,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過程中參與數學計算活動,逐漸形成了數學計算思維。
總之,數學計算能力是數學的基本素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教師要依據學生學習情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