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深刻地滋養和影響著無數的炎黃子孫。在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我們尤其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這一民族傳承和發展之魂,作為小學語文更需發揮其基礎性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小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良好認知和理解,幫助其更好地成長和發展。本文中筆者結合多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首先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分別從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方法的優化、教學內容的豐富及學生的日常積累等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以期有助于在今后更有效地將傳統文化滲透至語文教育教學之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分析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延續和發展的根和靈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我們同樣需要重視文化的復興。小學語文作為語文教學的啟蒙階段,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適時地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無論是對于社會發展、語文教學或者學生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理應得到語文教師的重視。為此,本文中筆者正是由此出發,結合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實踐及思考,分別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實施建議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
文化無論是出于自身發展的考慮,還是從對社會及個體的作用而言,都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在辯證否定的過程中實現傳承和發展。就傳承的途徑而言,教育教學有其顯著的優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即是利用了語文教學的優勢,讓學生在了解認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并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工作中以個人的言行舉止踐行傳統文化,由此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使傳統文化能夠永葆鮮活的生命力。
(二)激發學習興趣,豐富課堂內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對于好奇心求知欲強但專注力較弱的小學生而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如漢字字形的優美和凝聚的古人智慧、詩詞歌賦的人生百味、琴棋書畫的情感陶冶、琴瑟鼓簫的美妙旋律等,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魅力,與此同時,也豐富了語文教學的課堂內容,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和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提升小學生綜合素養
在個體的成長歷程中,兒童時期接觸的教育往往會深深地印記在其心中,并有可能伴隨其一生,影響其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為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給學生多傳遞一些真善美的內容,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其情操、培育其性格,在課程教學中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千百年來始終滋養著中華民族的性格,在當今時代依然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理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重視以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如品讀各位先哲的文章中可以讓孩子們體會出他們的胸懷和智慧,培育孩子們的家國情懷;或通過誦讀《三字經》《百家姓》等朗朗上口的古詩文,在培養語感的同時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抑或通過成語、古詩文等形式提升孩子們聽說讀寫的能力,為其今后學習文言文等打好一定的基礎。換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通過滲透傳統文化以增強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綜合地提高學生的各種素養和能力。
(四)時代發展和新課標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中強調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且要求學生背誦優秀的古詩文。究其原因,就在于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學,其使命不僅是傳授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養,為培養未來公民生存與發展的能力,提高國民素質發揮奠基作用”。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因其自身所承載的豐厚養料有助于語文教學更好地發揮這一作用。
鑒于上述分析,我們有必要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具體建議如下。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建議
(一)更新教育理念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由于學科背景的影響,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將更多的精力只能集中于字詞句篇的解讀中,而這種肢解式的解讀更多體現的是語文工具性的一面,卻忽視了語文教學更應具有的人文性特征。尤其在面對教材中的古詩文教學時,若采用這種功利的做法,則很難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詩詞中的意境,也難以挖掘出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為此,語文教師一方面應該注重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文化修養,另一方面積極地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聆聽、欣賞、誦讀等多種形式參與到以古詩詞等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學習中,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真正地品味出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并自覺地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之中。
(二)優化教學方法
在傳統文化如古詩詞的教學之中,小學語文教師往往采用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熟悉詩詞中的生字詞,課堂中先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接著進行詩詞作者的介紹,然后再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最后進行詩詞思想的概括總結,課后再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背誦完成對文章的講授。這種純工具性的語文教學課堂難免陷入枯燥的程序性學習中,很難讓學生真正地感知到古詩詞所包含的音韻美和求知欲的滿足感,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理解往往局限于單純的記憶和背誦之中,久而久之,古詩詞便成為了語文學習中令師生都倍感頭痛的內容,也制約著后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如文言文的學習。鑒于此,筆者建議可嘗試如下幾種方式:一是注重通過經常性的誦讀,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魅力。語言的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語感的培養,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較之于初高中的學習,小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較輕,擁有較充沛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大量經典文化作品的誦讀,教師則給予必要的引導即可。二是積極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如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教師可結合詩詞內容,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通過給學生創設直觀生動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讓孩子們更真切地感知詩詞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愫。
(三)豐富教學內容
一是注重拓寬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體現在對古詩文的學習中,事實上諸如傳統的節日、服飾、藝術、建筑、風俗等等都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有所滲透。而就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而言,較之于古詩文,節日服飾建筑風俗等內容更容易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適時地引入相關的素材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二是注重開發地區優秀文化課程資源。課標強調:“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以筆者所在地區而言,既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更擁有極具地域特色的人文資源,如本地區豐富的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彩陶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都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靈活運用。通過這些生活化的傳統文化知識,一方面能夠拉近小學生與語文知識及傳統文化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有助于啟發和鼓勵小學生主動搜尋身邊的各種傳統文化資源。這既能幫助學生了解地區傳統文化并由此延伸拓展至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能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三是注重借用網絡渠道搜集相關的傳統文化資源,結合具體的學情進行整合開發和利用。
(四)注重學習積累,認識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可急功近利,而應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中不斷地進行融入,讓小學生在日積月累的不斷熏陶中逐步地認識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如我們可從孩童熟知的《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開始讓孩子們了解傳統文化,逐步過渡至《聲律啟蒙》乃至《論語》《大學》等,當然諸如唐詩宋詞中的經典篇章更是孩子們應該了解的內容。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立足學生發展,結合具體學情,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孩子們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提升其文化底蘊,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好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麗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讀寫算,2020(24).
[2]林振城.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路徑探討[J].新課程,2020(34).
[3]陳彥花.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與傳播[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8).
[4]方藝莉.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探究[J].考試周刊,2020(65).
作者簡介:馬秀蘭,女,1966年生,東鄉族,甘肅積石山人,中專,中級職稱,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