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各種價值觀和思潮的不斷涌入也給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政教育,實現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本文從研究背景入手,分析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現狀,探討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策略,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展開教學實踐,使教學與育人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關鍵詞】信息化;課程思政;高職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朱顏悅(1985-),女,漢族,河北廊坊人,廊坊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 立項課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1215)的最終研究成果。
引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因高效性、便捷性等諸多優勢在各行各業得以應用。作為育人搖籃之一的高職教育領域正在經歷信息技術帶來的深層變革。英語是高職公共基礎課程之一,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給傳統英語教學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進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所以得到越來越多師生的青睞。同時,在信息量爆炸的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化,不可避免地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涌入,給學生的思想意識帶來強烈沖擊,這也給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更應把立德樹人作為高職英語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高職英語課堂除了讓學生學習專業語言知識外,還需了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名人軼事等多方面知識,是孕育優秀思想品德樹木的天然沃土。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挖掘高職英語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高職英語課程中,找出適合課程思政發展的實施策略,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是當前高職英語教師共同探索的問題。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知,高校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應將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所有課程,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讓高校所有教師擔負起育人職責,在課堂教學全過程、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這突出強調了新媒體新技術在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研究現狀
1.高職英語教師缺乏思政教學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高職英語教師作為高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擔起課程思政教育的責任。然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功能卻被大多數教師所忽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此外,英語教師普遍缺乏挖掘思政元素的意識,有些教師將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分隔開,形成了“兩張皮”的窘境。因此,要實現高職英語課與課程思政鹽溶于湯的效果,提升英語教師的思政意識與能力是教學改革的重點。
2.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缺乏中國文化元素。目前,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材版本呈現多樣化,教材都能注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收錄的內容也能考慮到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和知識的傳授。然而,教材中選取的內容多數反映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而有關中國文化和國內時政等思政教育內容的占比很少。這就導致在英語課堂上,學生接觸國內的時事政治、傳統文化等信息或者知識的機會偏少,使得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這片沃土上不能得到充分的灌溉。
3.高職英語教學手段缺乏創新性。由于現在高職英語學習過程中很多章節已經固化,教學方法與手段比較落后,所以在信息化背景下,除了課本之外,教師還應借助互聯網找到與英語知識相關的教學資料,這些資料中很多都隱藏著思政教育資源。但就目前而言,教師并沒有對這些資料進行篩選與審核,并合理運用App等多種手段促進學生的理解與吸收,這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的路徑比較單一,缺乏創新性。
三、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
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也是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重要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核心課程。隨著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我國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與以往有所不同,國際地位穩定提升,就意味著必須有足夠的外語人才。高職英語作為高職階段公共課程之一,全校所有學生都要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在高職英語課堂上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對我國高職學生德育工作將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高職英語課堂還肩負著培養我國未來對外交往方面的人才,在高職英語課程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能夠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始終保持正確意識,而且能讓英語教師對于課堂思政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深,在日后對學生進行培養過程中,認識到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意識。重視課程思政能夠讓教師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教育優勢,探索出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融合的發展策略。
四、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筆者所在院校已在藍墨云完成高職英語數字化平臺建設,并通過職教云輔助完成在線教學工作。以平臺為依托,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從課前預熱、課中實踐和課后拓展三部分,開展了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英語課堂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策略研究。
1.課前預熱。在課前,深度解析教材,挖掘思政元素,仔細完善英語課程思政教案,并上傳至平臺供同行與學生參考。同時,根據學情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推薦一些線上或線下素材進行補充來完善預習,設置學習任務單并發布到平臺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學習任務單可以是觀看提前錄好的微課或者發布幾個問題到平臺讓學生提交回復。例如,單元中心話題是“美食的魅力”,微課內容可以是介紹當地美食,讓學生提前預習本課的詞匯和句型,降低上課時的畏難情緒,同時對家鄉美食有進一步的了解,達到知我家鄉、愛我家鄉、贊我家鄉的目的。問題可以設置成:你家鄉的美食是什么?你認為讓你最難忘的是什么味道?你覺得你吃過的最美味的食物是媽媽做的飯菜嗎?同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還需做好筆記、記錄疑惑,并將疑問發布到討論區。教師要認真批閱學生提交的預習作業,根據反饋,合理設定課上教學重難點,并調整思政教學內容,為達成教學目標做好鋪墊。
2.課中實施。合理的歸納整合教學,是教師順利實施教學工作的前提。經過分析、討論,筆者將每個單元分為Warm -up(導入)、Conversation (對話)、Grammar(語法)、Listening(聽力)、Reading(閱讀)和Writing(寫作)六部分內容。課中教學包括鞏固與檢測、運用、拓展、答疑和小結與布置作業五個環節。以“Let's go rollerblading”(我們一起滑輪滑吧!)這個單元的詞匯和對話課堂為例。在鞏固與檢測環節,教師先以電影《奪冠》中的劇情作為切入點,引入主題“體育精神”,通過提問等形式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從平臺上學生提交的課前預習作業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投屏,在課堂上進行分析和討論。例如,你喜歡體育運動嗎?你喜歡哪種體育運動?你關注2020年日本東京舉辦的奧運會了嗎?其中哪位中國運動員讓你印象深刻?在不斷地滲透式提問中,讓學生熱愛體育運動,體會運動員不屈不撓、勇奪桂冠的體育精神。掌握本節課的詞匯與句型表達,實現知識目標。在運用和拓展環節,通過情景練習,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體育運動并給予建議與回應,對基本詞匯和句型表達進行模擬演練,同時為了鼓勵學生能夠正確表達和順暢交流,可以為其播放微課,讓學生進行模仿,降低畏難情緒。在此環節,教師不僅要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與積累,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例如,在講到小組合作的話題時,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團隊合作可能面臨的分歧,以及如何正確處理和同學之間的關系,增進學生的合作能力。此外,教師及時糾正發音、語法錯誤,如有疑問鼓勵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進行解決,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順利實現能力目標。在總結環節,通過圖片加文字的形式,使學生理解習總書記提出的“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的深刻含義。最后布置作業,除了完成書本作業以外,鼓勵學生觀看奧運比賽實況錄像,升華本課的主題“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但最本質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初步達成本節課的思政教學目標。
3.課后拓展。在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中納入思政考核標準。將原來傳統的單一分數定乾坤改為由平時成績考核、思政表現考核和期末考試三部分構成考核評價體系。在平時成績考核評價中,除了平時作業和出勤率,教師還要將學生日常學習中的基本表現通過合理的方式進行量化考核,包括課前預習情況、課堂表現、討論、發言、筆記整理情況,同時教學平臺觀看微課時長和課件文檔下載次數等也要求記錄下來并生成分數,為平時考核提供依據。這樣的考核方式有效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而英語語言水平測評則全面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彰顯了教學考核的相對公平性。并且教師根據每個單元的核心思政教學目標,讓學生完成相應的思政作業。例如,在學習基礎英語第七單元“Don't eat it all.”(不要全吃掉)的寫作環節時,通過觀看餃子的由來——仲景治嬌耳的視頻,讓學生有所感觸,并談談中國自古以來的醫者仁心、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并鼓勵學生親手為家人包一頓餃子,學以致用,體會勞動的辛勞,也向家人表達感恩之心,并制作視頻發送到班級群里作為思政成績考核依據。在期末考試試題編制中,教師結合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在詞匯、語法、聽力、閱讀和作文模塊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國內外時政新聞等思政元素,除獲得課本知識外,加強對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考核和評價,提高學生的思政意識。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體會到網絡的種種便利,同時大大影響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作為一名高職英語教師,要堅持與時俱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教學當中,實踐到生活當中。潤物無聲引領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丁水芳.協同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67-70.
[2]陳哲臻.大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0(12):198-199.
316650058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