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楦
摘 要:為了全面順應基礎教育改革工作趨勢,小學班級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都在發生良性轉變,德育作為小學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主任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嘗試分析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融入德育策略的路徑,旨在充分發揮德育優勢,構建起更加完善的班級管理模式。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融入策略
班主任教師主導班級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職責就是在學習與生活方面給學生提供綜合性的教育服務,維護班級秩序,給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班級環境。新課程改革后,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得到突顯,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滲透了道德觀念,在發展小學生道德素養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階段的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德育滲透范圍還有待擴展,同時需要進一步挖掘德育潛力,這是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徑。
一、合理選擇德育方式,體現教育藝術
班主任教師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是滲透德育目標、提升班級管理工作效率的前提和基礎。這就要求班主任教師能夠在實踐工作中突破傳統班級管理理念的束縛,以互聯網時代為背景,尋求德育工作的新方法,發揮新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的優勢,擴大德育理念宣傳范圍;此外,班級管理的對象是學生,管理工作中師生溝通環節必不可少,合理應用教育藝術能夠全面優化溝通效果,加速滲透德育目標。很多班主任受傳統班級管理理念影響,在和學生溝通的過程中不能和學生建立平等的溝通關系,這種傳統的師生溝通方式使很多學生難以接受,甚至過多的批評性語言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提示我們在選擇師生溝通方式的過程中,要善于應用教育藝術,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情緒變化,善用激勵性語言,以引導教育方式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滲透人際交往規則,助力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高效學習。
二、提升德育工作針對性,關注問題學生
問題學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對象,關注問題學生的德育需求是提高班級管理工作質量的關鍵路徑。班主任教師在針對問題學生開展德育工作之前,要細致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性格特點、心理需求,比如有的學生可能是單親家庭,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不足,導致孩子出現自卑、孤僻等心理特點,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和孩子的監護人強化溝通,共商解決問題的對策,在班級生活中教師也要給孩子更多關心和關愛,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肯定自己的能力,逐漸擺脫自卑心理,主動融入班級群體。傳統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師常常會陷入一種誤區,認為調皮搗亂、不認真學習、打架斗毆等行為背后暴露的是孩子品行上的問題,顯然在教育心理學理論層面上,我們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更應該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分析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尋找更具針對性地教育對策,轉化問題學生。
三、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突出環境影響
教育環境在個人的成長和學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營造德育氛圍濃厚的班級環境可以有效提高班級管理工作效率,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轉變自身的不良行為。此外,要制定完善的班級管理制度,建立道德規章,細化德育內容在班級管理制度內容中的滲透;組織德育主題相關的班會活動,深化學生對德育內涵的認知;在班級內張貼有道德教育意義的名人名言;設立班級道德委員會,負責搜集德育故事,制作德育專題板報,讓班級學生形成參與班級德育工作建設的自覺性。此外,作為班主任教師要發揮帶頭作用,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師生共建德育氛圍濃厚的班級環境。
四、注重細節教育工作,規范學生習慣
細節之處見成敗,習慣之處顯素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養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關注細節引導,使德育教育無處不在。新時期,小學生群體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在教育工作中體現出新特點,因此教育引導需求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備受關注,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和隔代長輩普遍存在溺愛行為,導致部分孩子在學校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無法融入集體生活,也有部分孩子行為習慣不良,不愿意聽從老師的教育引導;此外,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大爆炸,對孩子也造成一定沖擊,負面的網絡文化對孩子言行、思想意識均產生了不良影響,強化德育教育已經勢在必行。班主任教師要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思想、行為,和家長建立合作教育關系,家校共同參與德育工作,著眼教育細節,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結語
綜上,當前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德育目標的滲透效果有待提升,不僅是校方,包括學生家長以及社會都要關注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問題,共建良好的基礎教育環境。作為班主任教師,承擔著組織班級管理工作的主要責任,我們更要及時更新班級管理理念,使德育融入班級管理過程中。
參考文獻:
[1]朱艷慧.把激勵方式融入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J].成功(教育),2018,22(23):25.
[2]黃婷.談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神州印象,2018,10(05):236.
[3]遲麗萍.對新時期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及德育的思考 [J]. 課程教育研究,2019,21(15):233.
34495003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