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偉
摘 要:在新一輪課改及全面振興鄉村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應積極思考如何解決新時代農村教育發展要求與農村語文教學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現狀之間的矛盾,解決農村小學語文教育突出問題。經過探究,我們應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優化語文教學方法的課堂實踐,并找出信息技術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點,從而構建農村特色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農村小學語文教育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教育;小學語文;信息技術;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07-009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45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政府總理李克強指出,要著力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使鄉村獲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努力建設自主、合作、探究,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1]。針對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育相對落后的現狀,只有通過理論與實踐研究,才能將思維可視化和多元智力理論融入語文課堂,形成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的策略,從而構建新時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以疑探理念為核心,以自主閱讀、感悟探新為方法,以合作共享為策略,以人的發展為本的鄉土的、樸素的農村語文教育。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要找準信息技術運用的融合點,提高教學效果
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農村學生知識與生活經驗基礎,找準信息技術應用的切入點,就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說,可以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的融合點有以下幾處:一是語文新舊知識的銜接、情境鋪墊處。應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有利于新舊知識的過渡和知識與能力的遷移,為新授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利于形成認知結構,發展學生思維,使學生輕松快樂地收獲新知。二是語文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處。語文教學,要輕松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就需要教師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應用多媒體技術或PPT課件,通過呈現視聽材料、展現語言訓練點、出示對比研讀材料等,使教學內容步步相依,文章主題逐層深化,重難點輕松解決。三是語文古詩詞表達抽象及學生思維困惑處。學生對抽象的古詩詞是發愁還是喜愛,這取決于詩詞意境的體驗方法與效果。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會讓學生看到古詩的畫面,聽到詩詞快樂的音符,感受到詩歌的意境。在學生思維困惑時,以多媒體獨特的優勢輔助理解,古詩詞教學會變得有趣而簡單。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利用多媒體呈現廬山“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的畫面,不僅突破了重難點,還使學生入詩境,悟詩情。四是增強“任務驅動”實效性和學生能力培養處。語文教學中的嘗試問題、解疑探究、擴展延伸等系列學習任務離不開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理解、思維想象、創新共享等能力。多媒體交互式網絡環境,為學生獲取資源、選擇學習方法提供了平臺,學生在信息化任務驅動中自主研讀、探究深思,有利于綜合能力的養成。五是人文教育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處。在語文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可有效地將感悟文本語言和情感語言結合起來,體驗語言文字美、自然景物美、人物心靈美,通過信息化技術更好地滲透情感教育和人文思想,讓學生有更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準確抓住情感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鍵點。如教學人教版四年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時,應抓住“橋”的兩頭,以多媒體對比呈現“病床生命垂危,期待海峽彼岸救命骨髓”和“冒余震生命危險,臺灣青年獻骨髓”兩個感人畫面,伴隨音樂渲染的緊張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兩岸同胞盡管遙遙相望相距千里,但心卻緊緊相連的特殊情感,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用愛心用生命架起生命之橋的教育意義。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學環節的有效銜接
(一)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前拓展與課中探究的有效銜接
信息技術對課前與課中兩環節的教學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采取以下教學策略:一是以傳統的預習檢查與信息技術運用相結合,讓學生在自主預習中讀、思、畫、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并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將思維導圖等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展示上,實現讀、講、問、議,一氣呵成。二是創設情境,問題切入。即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創設激趣、善思、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情境,問題切入。具體來說,可以是媒體展示故事情境、PPT動態演示、呈現歷史聯系現實、音樂引人入境等多種策略。無采用何種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都要適應教學需要,從而達到情境引領學文,問題帶動思維的教學效果。三是應用信息技術強化注意,興趣引領教學。優秀的教學銜接,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遷移知新的過程。要達到較好的導入效果就要發揮信息技術的突出優勢,動態化形象教學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習期待,取得學生語文學習在心理上的積極指向。四是課前討論,思維波動的過渡銜接策略。課前討論是在多媒體呈現嘗試問題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些共性問題進行積極探討,從而過渡到學習新知,生成新共識的過程。這一過程教師常常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從易讓學生產生好奇心的問題入手,引發學生的思維波動,從而引導學生積極閱讀、獨立思考、在討論交流中感悟文本語言和情感語言,生成新的思維綜合。
(二)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后延伸與課中探究的有效銜接
1.應用多媒體實現知識能力的遷移提高。語文教學中,讓語文學習從課堂擴展到課外再到社會與生活,可以有效拓展課堂的“寬度”,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實踐閱歷。在課后延伸環節中,教師可根據內容設計知識鞏固、能力提升的訓練。如課件出示“達標測評”、多媒體呈現擴展延伸材料、大屏幕展示個人或小組合學成果,補全或繪制閱讀思維導圖等。信息技術是語文課堂主陣地的重要武器,有效的遷移延伸將信息技術強大的資源優勢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教學中,提高學習效果。
2.信息化教學共鳴情感的和弦。學習活動是伴著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情感期待的。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將情感體驗與思想教育作為課后延伸的重要內容,是對文章進一步的感悟與體驗,也是學生內化文本語言并生成新思維、新體驗的過程。如《白衣天使》教學中,在課后延伸環節中,首先多媒體展示抗擊2003非典和2020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感人視頻畫面,讓學生更深地感受護理事業的偉大和光榮,之后多媒體引領誦讀贊美白衣天使的詩歌,從而把情感升華、生命感悟和思想教育落實到位。
3.應用信息技術舉一反三,由點及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整合信息技術捕捉知識的聯系點、情境的相近點、方法的共同點,推陳出新、舉一反三,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并開展前后內容的對比研究,發散思維,合作創新[2]。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送別的情深而不悲,由此自然想到其他意境相同或不同的送別詩,如《送元二使安西》和《別董大》等傷感的送別詩,在對比中學習。
4.運用信息技術引領課堂向生活拓展。新時代的語文是大語文,具有開放、綜合、人文、發展的特點。信息技術打破了語文學習時空的限制,社會與生活為大語文學習提供了平臺,拓展了語文教學視域,讓語文學習走向開放,提高學生練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如擴展閱讀、文學創作、社會調查、主題訓練等。只有通過信息化的語文學習和生活化的語文實踐,才能增進一步提升學習效果,發展綜合能力。
三、農村小學語文多元內容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優質課堂
(一)運用信息技術助力識字與寫字教學
識字、寫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是一切學習的基點。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識字寫字教學和方法指導,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一是識字興趣在信息技術運用的教學實踐中發展。如教學《烏鴉喝水》時,直觀的媒體呈現,有聲的文本語言,動態的視覺效果,使學生真切感受故事情節的同時,課件隨之出示紅色重點字詞,學生隨文識字扎實有效,收獲學習成就感。二是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識字教學方法。如圖文識字、媒體演示識字、故事識字、字謎識字、兒歌識字、媒體展示“加一加”或“減一減”等識字方法,都可以使識字教學變得更簡單明白,讓學生愛上生字。三是運用信息技術,養成科學書寫好習慣。傳統的識字寫字教學采用黑板示范和口頭講解,缺乏針對性。媒體教學可清晰動態演示漢字的筆順,可重復再現并以色彩強調易錯點,同時伴以教師指導和實物比較,讓學生在細心觀察筆畫字形和認真傾聽書寫要點中默默形成好習慣。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高閱讀教學教果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是其他方法不可比擬的教學策略。一是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實效離不開信息技術。如教學《爬山虎的腳》中“腳的樣子”和“怎樣爬”的內容時,課件展示其生長環境、葉子、腳的形狀和特點,再以視頻直觀呈現爬山虎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過程。這樣的教學,即使學生從未見過爬山虎,也會記憶深刻,在愉快的環境中感知理解領悟文章。二是以信息技術開發學生閱讀新思維。閱讀教學要把深讀廣思、培養創新思維作為重要的訓練點,而運用信息技術可輔助其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播放多媒體視頻,適時定格于畫面,先引導學生想象“小蝌蚪在說……”,再進行思維訓練“你聽到了……,想到了……”等。這樣的媒體畫面與訓練方法打開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大門,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三是利用信息技術擴展閱讀資源,提高學習效果。信息技術憑借其豐富的資源優勢,通過課前補充性閱讀,減少了學生歷史題材課文理解上的困難。課后延伸性閱讀,為學生提供了閱讀、鑒賞、創作的平臺,使學生在積極的閱讀中深入理解和體驗,提高了閱讀教學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新寫話與習作教學
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的策略有:運用信息技術,激趣啟思的策略;創設情境豐富寫作資源,激發創新的策略;開闊思路下筆如有神的策略;批閱作文,增強成就感的策略。諸多策略都是基于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與多種表現形式,把大千世界、古今中外、風土人情等帶進課堂,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寫話與習作教學。如想象作文訓練課,一曲《高山流水》,引領學生閉眼想象,歷經“話說想象,媒體展示、寫話訓練”的教學步驟,學生找到了寫作意境。豐富的教學資源,獨特的寫作視角,全新的學習體驗,使學生置身于生活,創作如魚得水。在批閱作文時,可以嘗試把作文講評前置,在網絡討論、交流、指導的基礎上,自主寫作,網上互評互改,取長補短。教師也可利用信息技術批閱作文,以突出優秀和發現個性為主,通過網絡或大屏幕進行展示,讓學生各抒己見,自我點評,相互評價,把鼓勵主動性和尊重其個性相結合,以待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
(四)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口語交際教學
依據語文口語交際的教學原則、目標和農村信息技術條件基礎,提出了以下口語交際教學策略。一是運用多媒體構建口語交際的教學情境。情境是口語交際最重要因素,要讓學生敢講、愿說,產生交際意愿并交際得好,就要利用媒體從視聽效果上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使學生進入口語交際狀態。如部編版五年下冊第二單元“表演課本劇”的口語交際教學,先創設導入情境讓學生自主分好角色,然后利用Flash動畫呈現“駕馬車送晏子赴楚”和“楚王和大臣們正在商量”兩個畫面,使教學內容自然導入,學生也在不經意間進入到課堂主題《晏子使楚》課本劇。在教學中,用PPT制作一幅劇院大幕的圖片并用多媒體播放晏子使楚的視頻,把學生帶到劇場情境中。這樣的教學情境,為學生交際提供了環境。二是運用信息技術搜集、制作教學資源,彌補了教材所提供語文口語交際材料的不足,能以豐富的學習資源服務口語交際教學。
(五)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關注學生的發展,開拓語文實踐領域和跨學科的學習,信息技術可為之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一是利用信息技術整合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如教學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中“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時,指導學生開啟網絡檢索之旅、搜集詩歌并整理分析,匯集當代詩歌綜合學習。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在信息技術下探究學習、交流合作意識和優化、綜合、評析的能力[3]。二是信息技術促進深入學習。信息技術為課堂提供了生動的教學情境、豐富的視聽資源,全方位的呈現形式,使教學變得充分扎實,學生學習更加深入。三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各小組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制作匯報課件、繪制思維導圖、配以圖文、音樂和視頻等,使小組成果的匯報展示更直觀精彩,凸顯其成就感。四是利用信息技術欣賞評價。每次綜合性學習成果匯報后,通過信息技術師生網絡點評,評選出“優秀小組”和“搜集資料能手”等,增強學生綜合性學習的熱情,發展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四、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助力高效課堂建設
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大膽實踐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的策略,將助力推進新時代農村語文高效課堂建設。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語文情境,形成自主、嘗試的課堂
課堂教學初始環節通常以自主讀文與問題嘗試為主。要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語文問題情境。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景,興趣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從而緊扣學習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依據課題或文本內容引導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形成嘗試問題。媒體出示或思維導圖板書嘗試問題,學生自主讀書、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以媒體創設語文情境,引領學生走進學習環境;以思維導圖或媒體呈現嘗試問題,激起學生活躍的學習思維。與此同時,教師給予適當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勵,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到教師對自己的熱切關注和期望,但不打斷或影響學生獨立學習的思路,提高學習效果。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合學效果,建設合作、探究的課堂
教學主體環節,通常以合作學習解疑合探為主。一是組內研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問題嘗試成果,形成組內共識。二是全班合探,以小組為單位匯報組內合作學習成果。三是教師引領,對于全班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教師引導學習。無論是哪里一種合作學習的方法,都離不開學生的討論、匯報、展示與評價。語文學科更方便應用多媒體技術以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或研討內容,也易于使用思維導圖進行組內學習與學生點評,方便應用實物投影呈現學習成果。這樣在學生的合學中,不僅發展了學生應用媒體技術的水平,也提高了學生表達、傾聽、思辨、評價的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拓展延伸,建設發展、開放的課堂
發展開放的課堂是高效課堂建設的核心理念。在教學過程的最后環節,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提高語文發展性的研究。一是在語文主體內容學習目標達成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挖掘語文教材深入學習,勇于挑戰文本知識和教師權威,甚至走出教材。緊扣課堂內容提出開放性的語文問題,再次開啟創新思維的天窗,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二是倡導學生應用思維導圖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和對師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三是拓展延伸。語文擴展延伸資源的呈現與人文教育情感的升華,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根據需要選擇視頻、圖片、文本、動畫、音樂等形式呈現擴展內容,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生活視野等方面進行擴展整合訓練,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運用策略的研究,為農村小學語文教育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信息技術實現了語文教學可視化,適應農村語文教育需求,促進課堂的轉變,發展學生,成就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將帶動農村語文教育又好又快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馬世花.基于信息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26):33.
[3]印蔚蔚.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激趣策略的構建與應用[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