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
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界的影響深遠,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技術取代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拓寬了課堂教學資源,提高了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應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增長小學生的知識面,吸引小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學習,找到數學的真諦。文章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應用的意義進行分析,闡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深度融合的具體對策,希望對數學教學工作起到幫助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生;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現已在小學校園里得到普及,越來越多的教師將之應用到日常教學中,極大地提升了課堂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小學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進行深度融合,可以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迪小學生的邏輯思維,使數學課堂更高效,小學生學習更有動力。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解決數學問題的強有力工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數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時還存在著一些誤區,如過度重視課件教學,忽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照抄照搬優質課件等,需要引起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更新教學觀念,實施良性互動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數學教師的授課方式基本上是機械式的,枯燥乏味、單調無趣,小學生學習的興致并不高,甚至有的小學生不愿意學習數學,教師提問時也不舉手回答問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意義之一,就是促進數學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運用多媒體技術構建課堂教學的新模式,給小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感官的學習體驗,加快小學生的認知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加寬廣,對傳統教學是一種沖擊,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小學生在現代化技術的洗禮下接受系統化的數學教育,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以前,數學教師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到講授新知識和書寫板書上,留給與學生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引入信息技術后,教師和學生有了更多的探討話題,在良性互動中實現共同進步。
(二)轉變學習方式,鍛煉創新能力
一直以來,小學生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把學習數學與取得高分聯系在一起,誤以為學習只是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沒有認清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因此,他們的學習方式大致相同,就是死記硬背數學知識,在題海戰術里尋找數學的突破口,雖然對學習數學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會讓小學生陷入無休止的做題中,消磨其斗志,使其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將信息技術滲透到數學課堂,將單調的教材變成一幅幅動圖和一段段視頻,吸引小學生觀看,強化其感性經驗和數學思維,實現由“被動聽課”到“主動求知”的轉變。網絡中有很多數學學習資源,數學教師可根據需要進行下載和分享,讓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掌握前沿的數學思想,接受專業化的數學訓練,有效鍛煉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解決數學難題遇到困難時,以往都是數學教師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現在可以利用信息平臺進行探索,小學生自己思考和總結,實現研究性學習。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融合要避免的誤區
(一)重視現代手段,忽視傳統教法
有些小學數學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對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理解不深刻,所以在組織課堂時會過度重視現代化手段,無論是否需要使用,這就造成了數學課堂混亂,明明需要小學生安安靜靜地記錄和運算時,卻播放無關緊要的課件,小學生的注意力被轉移,數學教學事倍功半。有些數學教師為了迎合學校新課改的要求,又不愿意浪費精力去制作電子課件,就從網絡上下載優秀課件,不加修改地直接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課件中的知識與實際教學存在偏差,導致小學生學習的時候思維混亂。數學教學課件需要結合實際,切不可完全挪用網絡上的資源,給小學生帶來壓力。還有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只顧運用信息技術,沒有注意到傳統教學方法已被摒棄,將全部教材內容都制作成課件,上課時不再書寫板書,只要求小學生觀看課件,致使小學生的主體性缺失。
(二)重視知識呈現,忽視思維培養
目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熱衷于利用電子課件進行教學,將課件制作得五花八門,添加了各種各樣的特效,希望通過課件簡化數學知識,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所以,數學教師把精力放到了知識呈現上,每堂課學生的興趣都十分高漲,饒有興趣地觀看課件,但是課程結束后小學生竟不知道數學教師教的重點是什么,也不知道接下來應該復習什么,這樣的數學課堂是失敗的。數學教師對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不重視,新興的教學方式固然吸引人,但是數學思維更加重要,數學教師沒有吃透信息技術的優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是不全面的,必須要做到現代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有機結合,使小學生獲得所需的數學知識,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數學教師要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意愿,倡導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讓小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創設數學情境,活躍數學思維
良好的數學情境可以改變小學生對數學的看法,增強小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動力,活躍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打開數學教學的新天地。數學教師要創新與變革,以前的教學情境大多是故事情境、游戲情境,有了信息技術以后,就可以借助技術優勢構建充滿趣味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情境,使小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獲得更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數學經驗。有的數學概念晦澀難懂,小學生難以理解,即使教師反復講解,仍有一些小學生困惑不解。對此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創設情境,喚起小學生的注意,挖掘數學的魅力。通常情況下,數學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創設情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讓數學走進生活,通過解決生活問題來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構建生活化的情境時可以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將生活情境在課堂上展現出來,使數學活動更加充實,知識的傳授也就變得水到渠成。
(二)直觀展示知識,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抽象能力有限,對于某些復雜的數學圖形或數學定理無法理解,形成了教學中的難點。如果數學教師仍然運用“填鴨式”教學,很可能降低小學生的好感,使其漸漸失去自信。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改變了這一現象,數學教師在多媒體上將難點轉變為圖片或者動畫,小學生可以直觀地觀看和分析,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推動小學生學習效率的增長。小學生對應用題都感到頭疼,雖然教師指導學生畫圖解題,但是小學生每次畫圖都會漏洞百出,這時數學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給小學生畫出動態的圖解,發展小學生的空間思維,適時地啟發和點撥小學生,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抽象思維,呈現課堂教學的新風格。但需要注意的是,數學教師不能機械地展示,而要配合講解,消除小學生心中的疑問,從而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
(三)演示實踐操作,動手制作學具
運用信息技術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因此是否使用信息技術,要看教學內容是否需要。為了發展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數學教師可以利用視聽技術,先給小學生演示操作的規范,然后帶領小學生動手制作學具。制作的過程是強化小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教師對學生進行巡回指導和糾正,確保小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多媒體的演示功能十分強大,集合了聽覺、視覺等多重感官,對小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學具,數學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喜好和個性,引導小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去設計和制作學具,一方面給小學生帶來實踐的快感,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鍛煉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教師還可以為小學生查找其他學校學生制作的優秀學具,讓學生尋找差距,取長補短,激活小學生的創造靈感。
(四)拓寬數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數學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還要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廣泛性和全面性,為小學生搜集數學學習資源,給小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講解,帶領小學生參加數學實踐活動,從而真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教師把握契機,為小學生播放數學家的紀錄片,將數學家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堅毅的人生態度傳遞給學生,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價值觀念。在數學教材中,有些數學知識的深層含義并沒能講得很透徹,數學教師可通過微課技術進行補充,組織小學生觀看微課視頻,讓小學生領會數學的本質,巧妙地揭示數學規律。選擇數學資源時應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化枯燥為挑戰和樂趣,讓小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教師要注重數學課堂資源的生成與合理利用,給小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小學生樂意并有精力去探索數學知識,滿足小學生的求知欲。
總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給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生機,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多樣,小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課堂氛圍高漲,為構建創新型數學課堂奠定了基礎。數學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靈活地選擇教學模式,引導小學生主動參與,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內容豐富的課件,運用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和直觀性,突出教學重難點,向小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和數學文化,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伍文生.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J]新課程,2018(1).
[2]林清高.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8).
[3]陳治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J]科學咨詢,2016(6).
[4]包群,高齊俊.信息技術與中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J]文淵,2019(1).
[5]廖燕萍.教育資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J]數學大世界,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