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傳播模式,提升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借助互聯網平臺,創新開展非遺傳播方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承傳播地域文化,將非遺傳承融入互聯網時代。本文通過2020年丹東市群眾藝術館在公眾號上推出“互聯網+微課堂”的實踐,探索非遺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傳播,實現非遺的傳承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微課堂 非遺 傳播 途徑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多樣化,并深入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互聯網帶來的快捷、簡單、方便的傳播方式,尤其是智能設備的大眾化和普及化,縮小了人與人的距離,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互聯網已經深深地融入人們的生活,并成為傳播信息的重要方式。
“互聯網+非遺”模式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多以圖文介紹或傳承人自辦快播的形式出現,非遺微課堂教學模式較少出現,2020年丹東市群眾藝術館利用微信公眾號推出非遺微課堂,傳播非遺保護成果。非遺微課堂推出后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閱讀量達到6755次,極大地提高了非遺的傳播覆蓋面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力,這種微課堂形式在受到群眾歡迎的同時,也讓非遺傳播人員深思,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更好地傳播非遺,將非遺傳播融入互聯網時代,成為傳播非遺的新課題。
一、互聯網時代非遺微傳播的背景
互聯網開放、共享和廣泛參與的特性能夠為非遺傳播帶來全新的體驗,從而提高非遺的影響力,實現保護成果全民共享。長期以來,非遺傳播主要靠線下公開課、展示展演等形式進行,而在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化的今天,互聯網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傳播模式。互聯網傳播不是要非遺傳播人員摒棄固有的做法,而是要尋找更加有效的傳播手段。因此,傳統的非遺傳播形式并沒有過時,而是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尤其是智能設備的普及,為互聯網傳播非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應使互聯網成為非遺傳播的新方式。
非遺是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智慧結晶,體現著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力,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意識和思維方式,并成為民族文化的根與魂,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非遺作為活態傳承,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以人為載體的文化遺產,由于疫情期間場所封閉,人員減少流動,暫停一切人員密集活動,給其傳播帶來了挑戰。傳統的面對面、手把手傳承無法進行,非遺的展示推廣活動不能開展,在全民抗擊疫情的背景下,如何在防控疫情期間非遺傳承不間斷成為工作重點。
二、互聯網時代非遺微傳播的有利條件
所謂非遺微課堂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非遺傳承、傳播、展示等線上短視頻教學方式,使用微信公眾號、快手直播等各類網絡平臺,它以自主學習為主,以融媒體形式圍繞某個非遺知識點開展簡短、完整的傳播活動,實現隨時隨地學習。
(一)互聯網時代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遇。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基于智能手機App應用大量推出,并迅速成為傳播各類信息的主要工具。微信公眾號就是一款具有影響力的手機應用程序,疫情期間丹東市群眾藝術館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非遺微課堂欄目,主要以非遺傳承教學短視頻為主,時長一般在5分鐘左右,相對于傳統的線下教學來說,微課短小,針對一個項目說深講透,可以隨時隨地不受環境影響,反復播放學習,看似短小,但主題突出,內容具體,學習起來更加便利和高效,為人們線上培訓提供了平臺和機遇。
(二)互聯網傳播信息的高覆蓋性,給非遺傳播提供了空間。如今的互聯網傳輸速度越來越快,覆蓋區域越來越廣,未來5G技術的運用使傳輸速度會更快,為互聯網傳播非遺帶來了更好的體驗。非遺微課堂視頻一般在100兆左右,可以流暢地在線學習觀摩,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實現移動學習、反復學習。比如2020年4月份,丹東市群眾藝術館推出10期非遺微課堂,閱讀量達3800多次,有網友在傳承人朋友圈留言:“非常喜歡這樣線上教學小視頻,希望以后能經常看到這樣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小視頻。”從閱讀量和評論可以看出,運用互聯網技術傳播傳統文化能獲得更大的傳播空間和更多的傳承人群。
(三)互聯網微課堂讓非遺傳播成本更低。互聯網傳播非遺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相對于傳統的非遺傳承方式成本更低。傳統的非遺展示推廣活動,需要必要的場地,購置用于傳承活動的設施設備等,需要工作人員組織協調傳承人與活動參與人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在互聯網條件下,只需要簡單的空間,一根網線和一臺電腦,就能實現完整的展示傳播活動。比如,2020年3月份丹東市群眾藝術館在公眾號上推出5次微課堂,閱讀量為2013次,平均閱讀量402次,相對于線下活動每場幾十人,線上活動大大提高了參與人數。同時,由于是居家學習,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互聯網時代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以最低的成本傳播非遺。
(四)互聯網時代非遺傳播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才有更廣闊的天地。以前的非遺宣傳推廣普遍以展示展演等形式為主,這種定期集中的展示展演,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較大,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都有限,互聯網的便利性和靈活性打破了這種傳播方式,人們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其更有利于非遺在年輕人中傳承傳播。《2019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在短視頻忠實用戶中,30歲以下群體占比接近七成。互聯網傳播非遺符合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容易進入大眾和年輕人的視野,運用網絡技術拓展傳播渠道,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也給優秀的傳統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三、互聯網時代做好非遺微傳播的思考
互聯網讓人們意識到線上傳播的必要性。非遺微課堂不是簡單地將視頻上傳到網上,而是通過互聯網宣傳、推廣、傳播非遺,這是弘揚與傳播傳統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丹東市群眾藝術館非遺微課堂設立之初,是考慮如何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傳播傳承非遺,隨著課程的陸續推出,發現這種傳播形式非常具有優勢。丹東市群眾藝術館對這種傳播形式進行完善,尋找更加符合傳播非遺的發展之路,以期更好地為大眾提供優質服務。
(一)轉變思路,建立起現代傳播理念。傳統的非遺傳播模式是師帶徒或者現場展示宣傳,互聯網時代為人們提供更廣闊的傳播空間。在互聯網時代,非遺保護中心和非遺傳承人要積極面對時代發展,轉變固有的思維方式,比如認為互聯網是虛擬空間,缺少面對面的心手相傳,只能表演給人家看,達不到傳播非遺的目的。從實踐看,微課堂具有便利性和靈活性,而且這種方式更加適合年輕人,他們利用業余時間,通過互聯網終端學習非遺知識,傳承非遺技藝。
建立現代傳播理念,不是說拋棄以往的線下傳播方式,而是互聯網時代給非遺傳播提供了一個更加有效的傳播途徑。傳統的面對面傳承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在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非遺傳播不應該固守傳統方式,而應該積極“觸網”“用網”。誠然,不是所有的非遺項目都適合線上傳承教學,比如民俗類項目,應以展示宣傳為主。非遺傳播人員在工作中重點選擇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非遺項目,開展微課堂教學,只有轉變思路,適應時代要求,線上線下 “兩條腿走路”,非遺傳播才會有更廣闊的未來。
(二)取長補短,在課程質量上下功夫。非遺微課堂是以錄播或直播的方式開展授課,這就對授課的傳承人和采錄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授課傳承人在面對空洞的攝像頭時,對每一步操作要講解清楚,語言表達要規范,重點和難點要在短時間內表達準確。另一方面,對視頻采錄技術人員提出了新要求。微課堂視頻不是新聞紀錄片,也不同于風光宣傳片,而是基于傳承傳播非遺的教學片,這就要求采編人員要對鏡頭有良好的運用能力,了解課程的內容,對非遺項目有較深的認識,采錄過程中重點步驟應該心中有數,不能漏掉關鍵環節。總之,最終呈現給受眾的是課程視頻,技術人員和傳承人互相取長補短,拍攝出既能學習非遺知識又能吸引人的優質視頻,同時拍攝精彩的視頻節目也能起到推廣公眾號、增加轉發數的作用。
(三)持續推廣,做好微信公眾平臺運營。微課堂的載體是微信公眾號或其他平臺,公眾號推廣好壞直接影響參與程度和傳播效果。丹東市群眾藝術館設立非遺微課堂,是利用已有的成熟的公眾號,使非遺微課堂推廣事半功倍。在實際工作中,應對微信公眾號精準定位,丹東市群眾藝術館公眾號主要是發布群眾文化演出活動、公益培訓等群文活動的信息窗口,群眾關注度高,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群眾中影響較大,為推廣微課堂提供了便利。但是還要加強推廣運營工作,號召傳承人訂閱公眾號、大量轉發公眾號等,利用自身影響力提高公眾號的關注度,還應做好公眾號規劃,如課程發布頻次應相對固定,掌握間隔時間,避免發布頻次過長或過短,定期發布,形成規律,通過長期穩定的發布時間吸引群眾參與,持續在各類文化活動現場開展掃碼訂閱公眾號宣傳活動,吸引群眾關注公眾號。
四、結語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信息傳遞與共享信息的平臺,促使文化館從傳統的非遺傳承傳播模式向互聯網傳播方式轉變,改變了文化館對互聯網傳承傳播非遺的認知,啟發了非遺傳播工作人員在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思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設備應用程序不斷更新,互聯網為非遺傳承傳播和推廣提供了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播傳承非遺,應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特別是青年一代,他們是互聯網使用和今后傳承非遺的主要人群,能夠為非遺傳承帶來新的活力。通過互聯網的廣度和速度,非遺微課堂作為互聯網傳播非遺的新載體,能夠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推動非遺傳播得更遠、更廣。
參考文獻:
[1]茅渝鋒.信息時代的傳播[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2]呂森林.玩轉互聯網教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
[3]楊紅.從傳承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4]向勇.文化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楊佳斌,男,丹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館員,研究方向:非遺保護)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