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霞


[摘 要]以思維導圖的特質與大班的談話活動目標相結合,根據幼兒的需求將思維導圖中的氣泡圖、圓圈圖、流程圖、橋形圖等設計成為個性化的掛圖、記錄圖、游戲材料,從“認”圖、“玩”圖、“用”圖三方面予以推進,用圖輔助幼兒談話,豐富幼兒語言,積累經驗,以解決幼兒無話可談、被動談的問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大班幼兒;談話;核心經驗
[中圖分類號] G6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6-0096-01
談話是幼兒最常使用的語言運用形式之一,也是其交流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談話活動在幼兒園日常交流、解決問題以及集體活動中的廣泛運用,大班幼兒能圍繞主題開展談話,熟悉談話規則,談話需求逐漸增大。盡管如此,幼兒仍然會出現“被動談、無話可談”等現狀,具體表現為:談話時,多為教師主動問,幼兒以回應為主,幼兒談話中的互動策略單一,重要談話信息容易被忽略;一開始,談話氣氛熱烈,但隨著話題深入,回應人數變少。
基于以上現狀,筆者以思維導圖的特質與大班的談話活動目標相結合,根據幼兒的需求將思維導圖中的氣泡圖、圓圈圖、流程圖、橋形圖等設計成為個性化的掛圖、記錄圖、游戲材料,從“認”圖、“玩”圖、“用”圖三方面予以推進,用圖輔助幼兒談話,豐富幼兒語言,積累經驗,以解決幼兒無話可談、被動談的問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思維導圖在大班談話活動中的實施應用
1.“認”圖:理解談話主題
教師通過氣泡圖的主次關系,梳理談話主題“我”的特別之處,既能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幼兒厘清“特別”的概念,深挖自身“特別”的經驗,又能使幼兒在傾聽的過程中產生經驗遷移,破解幼兒無話可談的尷尬局面,引發幼兒積極參與談話。(圖1)
2.“玩”圖:拓展談話形式
談話只能是坐著聊天嗎?通過前期經驗的準備與了解,教師根據談話的主題,設計能轉動的圓圈圖。幼兒通過轉動圓圈圖,從少數民族的名稱、吃、穿、用、行、娛等方面談談自己喜歡的少數民族,教師鼓勵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以玩的形式,讓幼兒了解談話的內容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師可借此拓展常規談話活動的交流形式。(圖2)
3.“用”圖:提升談話能力
(1)多時段“用”圖,積累表達經驗。
在晨間談話中,教師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教師的發現,引發幼兒自主地回應、討論,生成幼兒一日活動的行為約定;餐前餐后游戲時,通過思維導圖優化不同游戲的流程,積極捕捉語言信息的能力;借助思維導圖喚起幼兒參與離園分享的興趣,快速整理一日活動信息,促進幼兒交談,積累更多的談話素材。
(2)多情境“用”圖,豐富語言表達。
不同的情境能給幼兒營造寬松、真實、有趣的氛圍,觸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能與幼兒的已有經驗相鏈接,豐富幼兒的表達內容,穩定談話主題。
例如根據故事情境設計思維導圖的外形以及結構,創設故事氛圍,帶動幼兒的語言表達積極性。
二、成效與反思
1.談話興趣濃厚——從被動到主動
幼兒在談話中,回應人數激增,幼兒通過自身經驗的喚起,從多角度圍繞主題進行談話。如,會說自己從吃、玩、運動中發現的不同的優點;主動填補思維導圖中的空白,并用語言準備表達自己的想法。
2.談話語言有趣——從貧乏到豐富
思維導圖從支持幼兒的談話、理解主題內容到游戲材料、情境氛圍營造到成果分享的角色轉變,也逐漸輔助幼兒從多角度的“認”圖者、多方式的“玩”圖者,變成多活動的“用”圖者。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語言逐漸豐富。
3.談話策略靈活——從單一到多元
隨著自主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談話的實踐增多,幼兒的提問內容逐漸個性化,且開始有追問、重復的策略產生。談話中,幼兒面對同伴的解釋,會質疑,也會進行假設,個別幼兒能總結其他幼兒的談話內容。參與談話的幼兒,談話策略逐漸多元化。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