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均軍
【摘 ? 要】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迎來全新改革,要求在傳統教學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發展,其中“創新”是關鍵能力,對于學生全面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要加強重視,采取不同方法引導,從生活、傳統及情境三方面展開,具體闡述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初中生創新意識培養策略。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創新意識;策略
當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掌握、技能習得,更要加強創新意識培養,為其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谶@一目標,在設計并開展教學時,就要借助課堂活動的開展啟發學生,突出主體,發揮能動性,并適當增強學生情感體驗,以此激發潛在的創新意識,最終實現思維能力的提升,下面我就從不同方面談談自身看法。
一、以生活為土壤,激發創新意識
有效的教學不能脫離生活,道德與法治亦是如此,只有植根現實生活,才能激發學生潛在的興趣,促使其在課堂上充分發展,盡情展現。在教學中,要合理利用課堂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并落實到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中。
在教學《多彩的職業》一課時,要讓學生了解勞動和職業的特點以及獨特價值,并做好職業選擇的準備,從而培養履職盡責的敬業精神。為了落實這一目標,在設計時就可聯系生活實際,先讓學生談一談:你了解哪些職業?有什么特點?給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在正式探究前做好熱身,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形成初步認知。在這一環節,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就可拓展提問:現在給你一次自由選擇的機會,你想成為什么?這一創新、有趣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但學生沒有馬上回答,而是陷入了思考,這時我就給學生講述了一個“女大學生立志成為一名電臺主持人”的故事,借此啟發學生,帶領其探究“職業規劃”的重要意義,由此進一步思考,充分考量后給出職業選擇,在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基礎上實現自我,無形中培養敬業精神,埋下職業理想的種子。
可見,將教學與現實聯系,生活與課堂聯結,是一種明智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啟發學生,挖掘潛在的學科興趣,還能調動思維,活躍課堂,讓學生有表達、思考的空間,不斷提升自我,最終實現創新意識的培養,有效落實課堂目標。
二、以傳統為借鑒,培養創新意識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課堂都以講解為主,教師習慣性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基本替代學生思考,這一做法看似有效,實則犧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長遠的學習耐力。對此,就要突破傳統,立足傳統,不斷革新,充分引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精神。
在教學《公民基本權利》一課時,就可打破傳統講解模式,綜合采用微課、互聯網技術,一方面激發調動學生興趣,有效培養創新意識;另一方面縮短學生與學科的距離,讓其有目標、有計劃地聽課。首先,我呈現一幅圖片展現古代君臣關系,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輔以講解促進認知。在這一基礎上,提問引導:中國傳統政治和儒家禮法體系中只有“子民”“臣民”,而無現代意義上的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權利意識逐漸覺醒,其發展進步態勢有目共睹,那么我們究竟擁有哪些公民權利,應如何正確行使和維護這些權利呢?適當交流后進入正式探究,在傳統提問基礎上呈現問題鏈:(1)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包括哪些?(2)公民享有選舉權應具備哪些條件?行使選舉權有什么意義?(3)我國公民的政治自由包括哪一些?這項自由對公民有何意義?
由此,就在傳統教學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鞏固、優化,并在關鍵處創新引導,借助直觀、生動的教學啟發學生,讓其在思考、探究中獲得啟發,以此迸發創新意識,最終落實教學目標,實現自身學科能力的提升。
三、以情境為依托,發展創新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的有效利用是高超教學智慧的展現,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素養的提升都有很大促進作用。作為課堂主導者,就要圍繞教材精心設計,充分發揮情境作用,在激發調動學生的同時培養其創新意識。
在教學“揭開情緒的面紗”一課時,首先開展游戲“你的心思我來猜”,借助趣味情境吸引學生:(1)表演者通過動作和表情將詞語表達出來;(2)在表演過程中不能透露詞語中任意一個字。借助這一活動,學生了解了人類常見的幾種情緒,并對學習內容充滿興趣。在這一基礎上,就可呈現一組圖片。
隨即,創新引導:圖中的兩個主人公經歷了怎樣的情緒變化?開展同桌交流,讓其一邊思考一邊討論,將自己的看法與他人分享。之后,在班級匯報時,我改變方向,沒有繼續上一個話題,而是直接轉向學生提問:你的青春出現了哪些情緒?你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嗎?借助這樣的提問,就能聯系圖片,立足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深刻意識到調整情緒的重要性,由此產生學習興趣,更主動地融入到學習中。
通過這樣的引導,就能更好地整合資源,幫助學生融入課堂,在熟悉、有趣的情境中展開思考,圍繞主題探究。長此以往,就能豐富學生認知體系,強化創新意識,在不斷參與、思考中獲得嶄新認知,最終實現思維能力的創新突破。
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十分重要,這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作為教師,就要立足課堂,精心設計,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平臺,借助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