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 宋紅枝
[摘? ?要]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融合是物理課程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必然。研究者總結了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融合的現狀,從教師、學生、信息化設施等角度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加強培訓、建立評價機制、開發(fā)資源等具體的改進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物理教學;融合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處在經驗型抽象思維階段,在教學中需要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為此,信息技術可發(fā)揮重要作用。例如,采用PPT和視頻手段,能夠形象直觀地展示物理現象,使用flash動畫可將難以放大的實驗現象的細節(jié)以仿真清晰的形式展現等。信息技術使物理教學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增大了課堂信息量,增強了教學效果。但是其中也存在信息技術應用過于隨意的現象,包括PPT的制作不夠細致,內容質量不高(如沒有公式推導過程)、只會利用網絡直接下載的課件等,使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且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的融合需要進一步探究。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融合的現狀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就是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學科教學過程,營造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拓寬課程教學的多元化設計范圍[1]。這種融合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信息技術應用主要體現為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而事實上,很多課堂上的多媒體只作為播放課件或視頻的工具;二是信息化教學模式單一,以播放課件為主,而未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此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普遍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硬件設施建設不足,且不能充分利用。當前,中小學已基本實現了校園內無線網全覆蓋,教師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實現與同事和學生隨時隨地溝通交流,但可能網速較慢,無法保證課堂上的及時交流與分享,如課堂反饋答案上傳、分享實驗操作過程等。教室內通常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課堂上可以應用教學設備播放視頻、PPT等簡單教學資源[2];學校已有部分網絡教育資源平臺,但由于教師不太熟悉使用方法或資源收費等原因,導致可供教師使用的物理學科教育資源有限,可用資源使用率也較低。
二是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比較片面。在課堂上,教師多會使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一些相關物理現象,而對電子白板等其他信息技術的使用很少。
三是教師對信息技術融入物理教學的認可度偏低。物理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以探究實驗為主,并主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為背景。因此,有些教師認為在教學中通過語言表達就可以讓學生理解的問題,沒必要使用復雜的信息技術。很多教師在公開課上使用信息技術也僅僅是為了“公開”,并明確表示自己不習慣在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認為課上已有探究實驗、演示實驗,再加入信息技術的應用,會造成教學混亂。
四是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偏低。主要表現為不能熟練應用多媒體創(chuàng)建物理情景;不能快速應用信息技術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不會用多媒體設置游戲活動或進行互動;不會使用物理仿真實驗室等。因此,這些教師也不愿意使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融合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融合的意識不夠
很多習慣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僅把其理解為課件制作、各類輔助教學軟件的使用等。同時,由于在物理教學中常常存在實驗不易操作、實驗現象不明顯、實驗測量有誤差等問題,導致教學往往停留在教師講實驗、講規(guī)律,學生背實驗步驟、背規(guī)律的階段,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實質。有些教師雖然能夠在公開課上應用信息技術,但也只是把多媒體作為演示工具,教學仍停留在講授水平。
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的融合能有效克服傳統物理教學內容缺乏鮮活時代氣息、脫離現實生活的弊端[3]。物理是一門重探究、重思維的學科,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建構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成為課堂的重要參與者,進而樂于探究并善于思考。
2.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有待提升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強調“注重科學探究”“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這就要求學生參與探究、參與生活。在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融合的課堂里,可能會要求學生自己操作平板電腦,完成預習、仿真實驗操作等。但有的學生因自控力不足,常常沉迷網絡游戲或其他有趣的項目,偏離了學習任務;還有的學生缺乏計算機與網絡應用的知識和技能,不能自主利用教育資源平臺或使用相關學習軟件。因此,應當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引導學生合理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
三、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教學融合的對策
1.調整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改變其教學觀念
人的觀念意識指導人的行為活動。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之所以較少應用信息技術,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便捷。例如,“物體所受壓力”、“電熱實驗產生的熱量”等不易測量的問題,利用傳感器很容易解決;“測量大氣壓強”的演示實驗很難測出準確數值,而用多媒體技術的模擬實驗,能使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中經歷并完成實驗。這些應用可通過公開課的形式呈現給教師,使教師切身體會到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及便捷,激發(fā)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
部分教師沒有熟知或領會素質教育的理念,不明白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需營造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實現一種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4],仍以傳統方式指導學生。為此,可通過思想意識教育,使教師明白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別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促進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形成這一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教師需進一步學習和理解素質教育的本質,深刻認識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
2.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
必備的信息技術能力是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應對教師進行專業(yè)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使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信息化教學和管理,提高教學信息素養(yǎng)和管理的效率[5]。對教師的培訓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培訓內容多元化。培訓內容應符合教師的現狀與需求,包括課件、微視頻、flash動畫制作、圖像與聲音處理、物理模擬實驗操作等,還應包含硬件設備故障解決、教育資源平臺的合理使用、網絡檢索與資源下載等。
二是培訓方式多樣化。培訓方式可以是校本培訓,也可以是網絡研修。事實上,雖然網絡研修很方便,但效果卻較差。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忙于工作和家庭,身心疲憊,不能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是缺少相應的評價體系加以督促和引導,教師容易懈怠。但無論是校本培訓還是網絡研修,都需要給教師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專門的學習空間,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使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還應制訂有效的評價或獎勵機制,如培訓后考試,獲得合格等級證書等,使教師重視培訓并真正能夠從中學到必備的技能。
3.建立合理的評價、獎勵機制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重在實踐,思想意識也需在實踐中深化。對此,學校或相關教育部門應為教師提供實踐平臺,并建立合理的評價和獎勵機制以激勵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評價和獎勵機制不能給教師施加太大的壓力,以免矯枉過正,導致教師過于注重信息技術而忽視學科本質,走向另一個極端。為此,可以通過定期組織達標課、賽課,及時給予專業(yè)評價和指導,給予適當獎勵等方式,激發(fā)教師積極參與,體會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深化其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并養(yǎng)成合理應用的習慣。
4.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能力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為提高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的意識,幫助其樹立正確使用信息技術的觀念,可通過學校集體教育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教師引導和家長監(jiān)督相結合等多種方式;二是向學生普及信息技術應用的相關理論知識,可以學校集體講座或班會形式完成;三是增加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機會,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課前預習、線上檢測、模擬實驗操作、畫圖、設計實驗方案等)、家校互動、師生互動(布置任務、交流問題等)、生生互動(線上討論等)等活動,使學生在高效學習之余,善于應用信息技術做更有意義的事,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5.加強硬件設施的投入
必要的硬件保障是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整合的前提。為此,學校應適當在以下方面加強投入。一是實現教室網絡全覆蓋;二是提高網速;三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設備,如電腦,以便實現在線互動和模擬實驗等自主探究活動的開展。
6.共享資源的建設,研制開發(fā)更多便利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
好的網絡資源對信息化教學非常重要,但很多網站實行收費共享,阻礙了教師和學生對相關資源的利用。為此,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為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提供經費支持。此外,教師在制作信息化教學資源時費時費力,需要教育部門組織研發(fā)更多便利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減輕一線教師的負擔。如豐富教材中配置的光盤內容,提升所提供視頻、PPT等資源的可編輯性,以方便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調整或改變內容。
參考文獻
[1]趙呈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5-36.
[2]裴云翔.銀川市興慶區(qū)農村初中物理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3]張彩霞,劉升.現代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8(2):20-22.
[4]何克抗.對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論的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08(7):1-10.
[5]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研究[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21.
(責任編輯? ?郭向和)
3566500316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