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鵬
摘 要:黨的十八大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新時代我國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中小學教育階段,崇高的師德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了進一步明確中小學教師的根本使命,我們必須加強中小學教師的師德建設。通過分析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存在的困局,從三個方面出發:第一,貫徹立德樹人方針,尋求個性化師德修養方式; 第二,加強教學反思,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第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構建立德樹人共同體。
關鍵詞:立德樹人 中小學教師 師德建設
1 立德樹人:加強中小學教師德建設的解讀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培育時代所需的當代優秀青年。《資治通鑒》“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1]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培育人才,但必須重視德育,不能培養有才而無德者。因此,“育才”需先要“立德”,“立德”為“育才”之要義。眾所周知,培養孩子的德行、才智需要從基礎教育抓起,中小學教師的德行資質和教學才能對學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學生在其影響下中確立遠大的理想抱負、逐漸形成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優良的道德品質。故而,當下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以此來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師德水平,從而加強師德建設。
1.1 何為立德樹人
1.1.1 作為理論范疇的立德樹人
首先,它體現了人的社會性。人始終生活在社會團體中,“人”是“類”的概念,而不是“對象”的概念,每一個人都不可以獨立于社會集體之外而存在,因而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所以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輔相成。[2]立德樹人在不同時期,其含義不同。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立德樹人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出了階級性的特征。新中國成立之后,壓迫中國人民的三座大山被推翻,社會主義制度逐漸確立,決定“德”與“人”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轉變。其次,它體現了人的主體性。主體性是區分人與動物的根本屬性,其主要體現為人類活動的創造性、自律性、主動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將人類的知識經驗傳遞給下一代人,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社會進步培養所需之才。最后,它體現了人的實踐性。馬克思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實踐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立德樹人不能脫離實際,要從關注教師的現實生活出發,充分了解教師的生活現狀,關注教師職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加快關鍵環節的改革。
1.1.2 作為實踐范疇的立德樹人
我們應該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水平,以身作則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人的發展不僅是“個人”的發展,而是“個人”與“類”的相統一的發展,個人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區、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人,特定的人具有特定的價值觀。“類”是一個整合概念,即指全體人類。中小學教師是一個具有文化水平高、主體性強、思想較為先進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是中國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因此,一定要以教師的實際情況為依據緊抓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教師的思想境界。
1.2 何為師德
師德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種職業道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繩。[5]這就要求中小學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用相關的思想、行為和情感去處理相關問題,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我國的教師職業道德是在不斷批判繼承、去粗取精國內外優秀的師德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崇高的師德擁有具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它有利于調節教師和一切教育活動相關對象的關系,它全方位指導著教師的全部活動、促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師德具有兩個特性。第一,師德具有先進性。在整個社會階層中,教師是一個具有先進思想和科學文化知識的知識分子群體,因此教師承擔著延續和創造先進社會文化的重大責任。第二,師德具有典范性。教師身為落實立德樹人的實施者和示范者,其言行對學生有重要影響。因此,若要育人,先要律己,教師要將“傳道”放在第一位。
2 立德樹人原則對于中小學教師職業的重大意義
2.1 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教師的根本使命
教師的根本使命是傳道授業,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可用之才。縱觀歷史,隨著我國的社會制度的變遷,我國的教育質量在穩步提升。但是教師傳道授業的根本使命不變,依舊是塑造靈魂、塑造人的工作。[6]由于教師的職業雙向的特性,其“德”的高低與能否正確堅持人才培養方向、關系到社會意識形態是否安全也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以德修身、以德治學、以德從教”是教師培養國家棟梁的重要前提。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職業將更加的規范化和專業化,社會也越來越重視教師的師德和教學能力,“德藝雙馨”的教師將會更加受到關注。而立德樹人原則明確了教師要先教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再教學生獲得知識、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任務。進一步明確了教師“成人”且“成才”的使命。
2.2 進一步加強了中小學教師道德示范的作用
教師自覺堅持立德樹人原則,不僅能夠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且還能夠增強學生對教師的好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感化學生,從而對學生達到道德示范的作用。正所謂“名師出高徒”,為人師者,必須具備崇高的思想品德,優良的個人作風,極強的人格魅力,才能教導出品學兼優的學生。在施教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原則,堅持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
3 立德樹人視域下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困局
3.1 教師道德實踐空泛,道德自覺缺失
當今社會,一部分教師常常給學生灌輸一些“高大上”的德育理論,但其自身往往是思想素質落后和道德覺悟低下,道德實踐缺乏,不能做到以身作則。另外一些教師的德育建設僅僅局限于應付教育教學要求,并未把崇高的師德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更有甚者做出了不道德的行為,主要表現為片面追求升學率,過分注重教師年度考核,忽視學生的正當需求,歧視后進生。
3.2 教師難以做到換位思考,師生關系緊張
在立德樹人的視域下,因為中小學教師職業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以及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師生矛盾日益凸顯,這是當今教育者亟待解決的一個棘手的問題。首先,目標與動機沖突。我國社會一方面要求重視學生的興趣培養、力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雖然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提倡素質教育,但是應試教育的藩籬并未“拆除”干凈,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考試成績為主的思想依然存在。教師和學生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師生雙方的需求和目標往往不同,從而導致他們的矛盾沖突。其次,要求與能力的沖突。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競爭愈演愈烈,升學壓力只增不減,教師則會在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下不斷的對學生在學習要施加壓力,但由于學生認知發展的不平衡性,師生關系中的矛盾沖突往往是非常普遍的。最后,是態度與情緒的沖突。社會期望教師能出色的完成教育任務。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高強度的學習任務,讓教師與學生都不堪重負,讓二者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
3.3 教師與家長缺乏真誠的交流,“家校合作”機制失效
教師與家在教育中的所扮演角色的特殊性決定了雙方之間關系的特殊性,二者有著共同的培養對象和教育目標。但由于兩者教育觀念和教養態度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以及溝通不暢,從而激化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沖突,家庭和學校的合作機制失效。這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國教育制度和國民素質存在問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部分教師的教育責任感、教育使命感滑坡的現象。
4 立德樹人視域下強化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策略
4.1 貫徹立德樹人方針,尋求個性化師德修養方式
教師是實施立德樹人的主體,推動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和教師的共同努力。[7]中小學教師應該持之以恒的尋求個性化師德修養方式,讓崇高的師德滋潤著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觀,要掌握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并用德育相關理論來解決日常教學中所面臨的現實矛盾沖突。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把交流和慎獨結合起來。對于師德如果僅僅依靠交流和社會輿論的約束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只有將師德內化于心,才能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因此,把交流與慎獨的修養方法結合起來,有利于推進教師自身的道德成長和貫徹立德樹人方針。
4.2 加強教學反思,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由于青少年身心發展不成熟性的限制,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教師往往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應該與學生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視角看待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強化育人意識,主動提升自我思想品德。具體而言。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即教師在明確發展漸進的對稱交往和倒退的補充交往目的的前提下,必須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8]其次,教師要給予機會。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由發表言論,讓學生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教師需積極主動的改善與學生交往的方法,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深入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去處理師生關系中的矛盾,從而建立健康和諧師生關系。
4.3 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構建立德樹人共同體
弘揚立德樹人,構建立德樹人共同體,中小學教師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古語有云:“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因此,首先,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應該在學生的教育上問題統一“度量衡”,加強溝通和合作,形成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合力。教師要盡可能多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更好的完成立德樹人的工作。其次,教師要尊重家長的知情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被喻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學校相當于是一個提供教育服務的企業,家長和學生是通過付費而獲得這種教育服務消費者。因此家長有權知情教育服務的過程和質量,教師應該給予尊重。
參考文獻:
[1] 彭張力,馮文全,夏茂林.立德樹人視角下對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8(05):99-105.
[2] 翁勝彩.當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出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 任國騰.“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內涵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7.
[4] 邱玥.高等學校大學生社團建設研究[D].遼寧大學,2019.
[5] 龐雪.我國小學青年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6] 武茜.立德樹人引領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7.
[7] 許杰.中國高教學會高教管理研究會2015年學術年會綜述[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9):95.
[8] 郭楓.小學英語教學過程及策略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