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務驅動的方法主要是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障礙,讓學生能夠以完成任務的形式,利用更加多元化的學習方法實現個人能力的提高。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把地理的學習內容和重點難點以任務的形式作為線索,讓學生像闖關一樣的學習,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能夠通過更加輕松愉快的思考,掌握新的學習技能。任務驅動的方法可以以任務單的形式在課堂上出現,文章主要對任務單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地理;任務單;課堂驅動;教學模式
一、 以任務單形式進行初中地理教學的意義和背景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為了能夠讓初中地理在有效的課堂時間當中更好地提高效率,筆者進行了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以任務的形式作為課堂教學的驅動方式,能夠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和其他人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在課堂上人人都動起來。在學生的互幫互助之下進行問題的探索,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積極地投入、踴躍地表達,更有助于課堂的發展。而對于教師來講,選擇讓學生以任務單的形式進行自主地積極學習,更有助于學生自覺主動地思考,讓學生能夠在自學的環節當中有更多的收獲。每一節課都要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那么如果教師能把這些學習的內容以任務的形式,讓學生去逐一攻破,反而會讓課堂能夠更加順利地實現目標,最終也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所以任務單的形式對于初中地理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任務單的形式進行學習的方法也能讓所有的課堂教學都圍繞著相關的目標展開。
二、 任務單的任務的問題設計出發點
教師在任務單上給學生提出的問題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發展來決定。問題應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更大的探究空間,要想讓學生真正地在初中地理課堂上實現探究性的學習,布置的任務單就一定要經過精心的設計,任務單不僅僅是驅動學生學習的關鍵,那么這些任務和問題應該從哪兒來呢?
筆者認為,有效的任務單設計需要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探究空間,一定要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1. 在內容的選擇上,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而且也要去發現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具體來講,如果教師讓學生覺得“跳一跳”就可以摘下“桃子”,過于簡單的問題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而如果學生努力的“跳”都摘不下“桃子”,反而也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信心。所以,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的時候,一定把這些問題的現實水平考慮清楚,并且要把握現實和潛在水平的契合點,要讓這些問題都有探究的價值,而且要注意難易適中,才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2. 任務單的問題形式設計也需要有一定的方向,所有的教學都有基本的目標和出發點,教師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發展自身的探究精神,必須要學會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來對地理教學中的人、物等客觀事物進行原因、規律、內在聯系的說明,讓學生充分地把握任務單的問題形式,通過個人積極主動的思考,讓學生的學習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 初中地理任務單設置的基本原則
各位教師如果想要采取任務單的形式驅動初中地理的教學而有沒有思路,可以嘗試著從以下六個方面的原則入手,讓任務單的設計更加完善。
(一)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
教師以任務的形式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首先設置的問題必須要科學合理,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又能讓學生認為自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才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這個問題的設計不能太過于簡單,任務的設置也不能超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全面地符合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智力發展的水平。所以在進行任務單的設計之前,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現有的學習水平進行認真的調查,才能設計出更多有價值的任務,讓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
(二)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本出發點
教師給學生提出的任務單一定要能滿足學生的基本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要讓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根本的、有效的發展。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要滿足新課標的要求,與此同時,也要通過給學生創造情境的方法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大氣的保溫作用”的相關知識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部分的內容,筆者同樣給學生設置了一個簡單的小問題:為什么霜凍大多數會出現在晴朗的夜晚呢?這個問題闡明了一個現象,而這個現象是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真實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己更加熟悉的場景,會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建立。而在進行“地球的公轉”的教學時,筆者也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的問題:為什么地球位于遠日點的時候氣溫最高,而地球位于遠日點的時候氣溫最低據對北半球來講,氣溫最高的時候是夏季,氣溫最低是冬季呢?這也是給學生設計懸念的一種有效形式,更能調動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好奇心。
(三)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
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而且筆者給學生提出問題的主要目的,也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思維的發展,讓學生能夠經過自己精心的思考找到問題的本質。如果設計一問一答的形式無法在課堂上得到滿足,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進行問題的解答,但是在課堂上一定要避免教師的照本宣科。在學習“水循環”這一內容時,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課本當中給出的水循環的環節,給學生讀了一遍,學生肯定無法理解其中的本質。那么如果教師選擇根據水循環的示意圖來分別地把其中的環節進行詳細的介紹,并且讓學生了解到哪一個環節是人類可以施加作用來影響的,這樣就會讓學生在理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之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且也能把真實的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也必須要經過認真地思考和對生活細節的回響才能正確地回答問題。
(四)要注意問題難度的設計
學習本來就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學生在最開始學習地理的時候了解不多,但是隨著逐漸深入的學習,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層次也是循序漸進的發展,這更體現出教學當中的基本原則,也滿足了學生認知規律的發展。問題的設計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難,讓學生進行題目的練習和任務的解答的數量也要適中。例如,在學習“洋流及其地理意義”的相關知識時,筆者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仔細地閱讀教材上的圖片,任務的設計可以按照以下的環節來完成:第一層次的任務是“洋流的動力是什么?洋流該怎樣進行分類呢?具體可以分為哪幾類呢?”第二層次的任務是“洋流的分布存在哪些規律?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具有什么特點?”第三層次的任務是“學生通過閱讀洋流的分布圖能夠掌握哪些具體的洋流的內容?”這些問題的設計都是由簡單到困難逐漸深入的,而且所有的問題都是以“洋流”作為焦點,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但是最終都會把思想匯聚到“洋流”上來,這也能夠很好地遵循循序漸進的目的。
(五)注重問題設置的前因后果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給學生設計任務和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這樣的方法:首先在問題當中給出基本的條件,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且通過仔細地分析得出結論。教師還可以選擇給出學生某種地理現象,讓學生分析原因的形式來提出相關的任務。例如,在學習季風環流的現象時,筆者在任務當中的問題設計先給學生展示出了亞歐大陸的分布圖、風帶分布圖、氣壓帶分布圖等與學生的思考探究有關的內容,給學生提出的問題為:為什么會說,東亞季風氣候是最顯著的呢?給出的相關分布圖就是事情的原因,而問題的提出就是讓學生試著去分析這個原因所導致的結果。除此之外,尋因導果的方式也可以反過來使用:尋果導因。再比如,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時,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地中海氣候的特征是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呢?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先仔細地閱讀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圖,這個問題的設置就是讓學生先知道了結果,讓學生去探究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
(六)注重生活中的具體案例
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需要學生學習的知識,其實與日常生活都是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師可以及時地把這些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聯系在一起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分析,不僅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地理學習的重要性,而且也能讓地理教學的感染力不斷加深,從而收獲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帶領學生進行鋒面系統的學習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鋒面過境的情況來進行題目和任務的設計:該鋒面系統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分別會表現出怎樣的天氣特征?這個問題既能讓課本上的知識活躍起來,而且也能凸顯出地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四、 初中地理任務單設計的形式
(一)課前任務單
課前任務單的主要內容的設計都是圍繞著即將學習的知識展開的,教師需要通過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能夠把即將學習的任務,以獨立完成的形式解決,這些任務的難度不大,而且也是讓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任務內容的選擇一定要注意和課本中的內容緊密銜接,課前任務單的設計更像是帶領學生預習的活動,能夠引領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探究拓展任務單
對知識的探究和拓展的過程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教師需要針對課堂需要學習的重點與難點的內容進行問題的設計以及任務的安排,要給學生更多深度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課程的拓展資源也可以作為任務的形式在課堂上出現,以此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師可以把這些教學中的難點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或者是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探究的過程來進行學習,讓學生學習更多“有用的地理”,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相關的地理問題。
(三)學情反饋單
學情反饋的任務單主要是學生進行了課堂學習之后的學習成果的檢驗,教師可以以家庭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進行限時訓練,這些內容是對課堂教學主題的概括,更要突出詮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饋任務單的完成情況,對學生學習有障礙的地方進行全新的教學設計,并且在未來的教學當中更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復習和鞏固。
參考文獻:
[1]孫愛華.初中地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26.
[2]高春霞.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5:84.
[3]孫艷紅.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J].東西南北:教育,2017:209.
作者簡介:
鄧官林,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山城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