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要:習總書記2018年5月23日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拓展審計監督廣度和深度,消除監督盲區,加大對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力度。高校是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社會責任的主要參與者、推動者、承載者、落實者。高校內部審計應當發揮保障黨和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地見效的“推進器”作用,開展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是其重要抓手。本文將圍繞高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現狀、存在的困難和高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如何開展等幾個方面進行淺薄的論述。
關鍵詞: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現狀;問題
1引言
2018年1月,審計署發布第11號令《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第十二條規定中明確要求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情況進行審計”。2020年3月教育部令第47號《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第二十條規定內部審計機構應當對“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情況”進行審計。2021年6月中央審計委員會辦公室和審計署發布《“十四五”國家審計工作發展規劃》中的主要目標明確“確保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國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資金運用到哪里、公權力行使到哪里,審計監督就跟進到哪里”。相對于政府審計而言,對于高校內部審計機構如何開展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業務,在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層面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2高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現狀
中國教育審計學會課題組對部分高等院校內部審計機構主要負責人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76份有效問卷,其中包括5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18所地方所屬高校、2所其他高校。主要調查點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校審計人員對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認知情況,二是目前高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在實踐層面的開展情況,三是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對目前重大政策跟蹤審計開展效果的總體評價。
2.1高校審計人員對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認知情況
通過對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對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認知情況調查,在76所高校中,59.21%的高校認為應當由內部審計機構獨立完成,53.95%認為應當由內部審計機構與其他部門共同完成,11.84%認為應當由其他單位完成。這說明部分高校對于重大跟蹤審計業務認識還不夠明晰,在對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中,審計與黨委督查、紀檢、巡察等部門的職責如何劃分尚不明確。此外,重大政策跟蹤審計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業務,應屬于合規性審計還是績效審計,目前各高校看法不一。
對于如何確定審計對象和審計的政策類型,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76所高校中,5.79%的高校認為審計對象為學校整體層面,25%的高校認為審計對象為二級單位,59.21%的高校認為兩者皆可,這說明不同高校對于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審計對象意見不統一。部分高校表示對于內部審計機構在開展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時,如何銜接黨中央制定頒布的重大政策、國家制定的重要規章制度與學校安排的重要事項定位不清、把握不準。
對于審計業務開展方式,本次調查結果顯示,48.68%的高校認為應當作為獨立項目實施審計,77.63%的高校選擇與其他審計項目相結合。若與其他審計類型相結合:選擇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89.47%,選擇與預算審計相結合56.58%,選擇與建設工程管理審計相結合42.11%,選擇與其他審計類型相結合30.26%。
2.2高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在實踐層面的開展情況
通過對目前高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在實踐層面的開展情況調查,調查對象中一半的高校嘗試開展過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有40所高校近三年開展過此項業務,占比52.63%,其中23所近三年共開展1-2項,占比57.5%。從組織行式看,48.68%的高校認為應當作為獨立項目實施審計,77.63%的高校選擇與其他審計項目相結合,其中選擇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的占89.47%,選擇與預算審計相結合的占56.58%,選擇與建設工程管理審計相結合的占42.11%,選擇與其他審計類型相結合的占30.26%。
對于未開展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原因,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沒有上級指導意見,不知如何開展”的占75%,“重大政策跟蹤審計定位不清晰”的占75%,“專業人員等資源缺乏”的占44.4%,“對重大政策認識不夠”的占33.33%。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高校主要聚焦政府審計關注的高校領域適用的重點項目和學校領導層關注的重點內容來確定審計項目。具體而言:從政策類型來看:科研創新政策的占55%,依法治校政策的占45%,立德樹人政策的占27.5%,教育評價改革政策的占17.5%。從具體政策內容來看,占比排名前三位的是“三重一大”決策政策、科研“放管服”政策和“雙一流”建設政策。
2.3高校內部審計人員對重大政策跟蹤審計開展效果的總體評價
通過對目前重大政策跟蹤審計開展效果的總體評價調查,85%的高校認為,實施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有效推動了重大政策的落實。62.5%的高校認為推動了相關機制的改革,35%的高校認為揭示了重大政策落實不力的原因。
對于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實施效果,有39.25%的高校審計人員對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實施效果非常滿意,有58.72%的人表示滿意和基本滿意,不滿意的僅占2.03%,綜合看來,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實施效果還是值得肯定的。
3高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實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3.1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缺少指導性的指南或制度
目前教育部還沒有出臺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相關的指導意見或制度法規,這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因為缺少指導性的政策跟蹤審計指南或制度,導致審計工作難以從具體部署、執行進度、實際效果等方面系統開展,進而導致審計成果的實際運用存在困難。
3.2高校內審人員專業性不夠與政策跟蹤審計的高要求存在差距
當前,高校內審人員綜合素質還不高,內審人員的專業素養及知識結構無法滿足政策跟蹤審計的要求,復合型人才匱乏。重大政策跟蹤審計覆蓋面廣,涉及業務領域多,內審人員專業性不夠,要在短時間內全面掌握政策內容的難度很大,存在對政策研究不系統、揭示的問題不深透,審計理念思路陳舊等問題。
3.3大數據的應用不高
信息化建設是提升審計能力的關鍵。從國家審計來看,不斷推進以大數據運用為核心的審計信息化,全面推廣數字化審計方式。從高校內部管理來看,各單位不斷采用新技術,信息系統日趨復雜,數據量急劇增長。當前,高校內審領域大數據應用還存在審計業務流程理念相對落后,數據分析狀態尚未達到數據完善、數據鏈完整、數據庫充分等諸多問題。重大政策跟蹤審計過程中,高校內審人員應用大數據審計運作模式還存在信息化水平不夠,網絡構建不完全,溝通渠道不暢,信息化運作效率低,傳遞較慢問題。
4高校如何開展重大政策跟蹤審計
近年來,各高校積極探索開展重大政策跟蹤審計,以防疫資金、精準脫貧、建國70周年重大活動等重要任務落實情況審計為契機,以“放管服”改革、“雙一流”建設等重大政策實施情況為試點,開展落實審計工作,全面提升審計業務開展效能,以審計促進政令暢通。與政府部門比較,高校審計工作業務單一,層次簡單、自由空間有限。要做好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準確把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的定位
高校通過開展重大政策跟蹤審計,監督重大教育政策的執行情況,及時揭示潛在的政策執行風險,促進完善體制機制,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保障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同時,助力高校防范監管風險,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2正確理解教育領域重大政策跟蹤審計
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是對高等教育領域重大政策執行情況及結果的督查,是以高校重大政策責任履行為出發點,以資源配置使用為著力點,以政策效果評價為落腳點的綜合性審計。
4.3合理確定重大政策內容
開展重大政策跟蹤審計首先要梳理哪些重大政策措施與高校有關,哪些政策落實需要審計監督落實到位。高校應基于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教育環境等因素,依據黨和國家關于高等教育領域的重大政策、法律制度確定審計的重大政策內容:
(1)關注依法治校政策落實情況,推動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完善議事規則、健全決策機制。
(2)關注過緊日子政策落實情況,清理盤活財政資金,推進預算資金績效管理,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3)關注立德樹人政策,堅持“五育并舉”,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勞動工作,合理配置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政策依據:
(4)關注思政工作政策落實情況,合理配置和使用資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政策依據:
(5)關注改革發展政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深化校企體制改革,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合理配置和使用資源。政策依據:
(6)關注科研創新政策落實情況,推進科研“放管服”改革,充分釋放創新活力。政策依據:
4.4選擇適當的業務組織形式
高校在實施重大政策審計時,可以選擇持續跟蹤方式,也可以選擇不跟蹤的單一項目方式,但應尋找恰當的審計介入時間。教育部門可以項目統籌、資源統籌、內容統籌、成果共享組織高校開展專項重大政策審計。項目的組織方式采取“1+N”模式,“1”是探索開展重大政策獨立型審計,以政策為抓手確立審計項目。“N”是全面推進結合型重大政策內容審計。
4.5準確確定重大政策的審計重點
高校重大政策審計應重點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做了哪些事情”,包括政策措施、管理制度、建設項目等。具體審查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執行情況、與政策執行相配套資金、資源等情況和制度或指南等規則的完善情況。二是“投入多少資源”包括人財物。三是“取得什么效果”主要指政策目標是否達到。具體審查政策執行體制機制設計情況、政策執行具體開展落實情況和政策執行效率效果情況。
4.6審慎做出審計評價
在高校政策跟蹤審計實務中,目前有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政策評價體系的構建,無論是審計單位還是被審計單位,都將評價指標體系視為制約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有效性的一大因素。高校重大政策跟蹤審計需要以政策中具體規定為評價標準,評價政策產生的效果和政策受眾群體對政策效果的滿意度,促進政策不斷優化。對于評價指標,根據調查結果,96.05%的高校認為應當對標國家重大政策要求,75%的高校認為應當對標相關的審計法規制度,48.68%的高校認為應當對標公認的社會或行業標準。對于評價重點,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應重點關注重大政策措施的完成性、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政策措施執行的效果性。
4.7合理規避審計的風險
高校在實施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時應當準確把握審計的經濟監督屬性,聚焦主業,注意區分審計與黨委督查、紀檢、巡察等其他監督部門在審查政策執行情況方面職能職責的不同之處,避免越權越位。處理好發現問題與促進發展、揭示問題與督促整改、違法違規與體制機制的關系。
5結論
高校作為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社會責任的主要參與者、推動者、承載者、落實者,有義務對重大政策的落實和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審計,提出有針對性的審計建議,從而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向真.基于重大政策措施落實跟蹤審計的問卷調查[J].財會月刊,2018(17):147-148.
[2]張耀宏.“四華四審多維”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機制探索[J].中國內部審計,2020(06):31-32.
[3]杜桂清.政策跟蹤審計的難點與對策[J].商業會計,2019(24):76-78
[4]苗云青.重大政策跟蹤審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審計與理財,2021(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