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摘要】21世紀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時代,美術欣賞課教學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及教學手段運用已提出了新的挑戰。美術欣賞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感受美的熏陶,從而不斷提高繪畫審美觀和藝術文化素質。加深學生理解藝術鑒賞獨特的魅力,繪畫有效激發學生的審美趣味。在繪畫欣賞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及網絡技術,提高藝術欣賞課的效果,引導學生積極觀看與教學實踐結合較強的藝術繪畫,使繪畫欣賞別出心裁。
【關鍵詞】 藝術鑒賞 審美判斷? 審美觀? 審美情趣? 藝術魅力
藝術鑒賞是一種獨特的、復雜的精神活動,是人類在鑒賞藝術作品過程中經過體驗產生的興趣愛好、愉悅的過程。學校的藝術欣賞課程,可以提高中小學生藝術素養、培養學生審美,對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大意義。因此,課程標準要求對提高中小學掌握繪畫的能力要求相當高:“激勵創造精神,進一步開展藝術實踐,養成基本的藝術文化素養,陶冶高雅審美情操,健全性格”。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仍有相當多的因素影響了鑒賞學科的教育效果,在教學技能上也出現不少弊端,嚴重抑制了中小學生繪畫鑒賞才能的養成。
學校教授美育與欣賞課時,要讓學生對審美觀有準確的認知與了解、同時又要形成自身審美觀和風格,就不是單純以老師引導為主,而是要培育學生積極的審美觀興趣與審美觀鑒賞能力,一定讓學生親近生活,親近自然,從生活中去發掘美,培養辨別美的能力,進而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理念及社會審美意志。
繪畫欣賞課是繪畫教學中最關鍵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思想文化品質、藝術修養的有效方式。對于訓練中小學生的審美觀鑒賞能力,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現在的美術教育、美術欣賞已貫通從小學至大學的課程中。小學藝術欣賞課教材,是提升和訓練中小學生審美素質的入門階段,務必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學生的欣賞特性和欣賞方法,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情境創設,理會審美差異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生存的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是藝術品存在的特點。從方式到內容,都有它自身的魅力。比如,在講授《民間剪紙》基礎教學一課中,當學生們見到剪紙作品時會有相當多的問題:“為何北方地區的人喜愛用鮮紅的紙剪出各種各樣的圖形?”當學生們提出問題后,我并不是直接進行回答,而只是播放小視頻,通過情景創設,可以事先讓學生們看看河南人的日常生活民俗民風是怎樣的,通過短短的小視頻可以讓學生們認識河南人,原來在河南地區的剪紙文化受到日常生活風俗、地理環境、歷史環境等的影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它無時無刻不在,同日常生活密切的聯系,以其特有的藝術方式悄悄地激發著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對生活的渴望與憧憬。學生們將觀察到的問題及時給出回答,我又總結學生的回答并及時給出評論,而學生們則從直觀欣賞與探討中進入了中國河南的傳統生活習俗,從對一種完全陌生的藝術方式中形成了審美贊同。發現原來世界變化很大,并不僅僅只有對自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標準,而更需要學習并尊重理會各地各民族的審美情趣。
二、角色融入,同化審美標準
盡管當今藝術繁榮交流已經突破了地理的限制,但人們還應充分認識因民族、地區、宗教信仰、思想的不同造成的文學與藝術作品的多樣性。但這并非是他們所能掌握的,所以在課程中也常讓學生完成角色的轉變。
課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預習,課中觀看作品后,如果老師不能馬上解釋,也可讓學生先觀看原作品一到兩分鐘,然后再讓學生說說對原作的印象是什么?以啟發學生更善于欣賞畫面。如畫面是由何種色彩所組成?描繪了些什么?色彩是暖色調?還是冷色調?同時也能夠變換課堂形態,對學生欣賞中的幾個問題,通過分作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點評,培養學生自主性,并引導學生給出自己的想法,從而實現了角色融入互換,提高審美標準。
三、融入內容,豐富豐富欣賞資源
對欣賞課的教學內容,課前可對收集的資源內容加以篩選、分析、總結,也可讓學生一起挑選他們感興趣的資源內容、教材,以滿足學生的年齡特征;同時還要將所欣賞的資料內容加以調整處理。采用了中小學生非常樂于接觸的讀故事、看視頻的課堂形式;此外,也能夠指導學生從作品精彩地方入手,逐步弄懂作品的設計思想,啟發學生在作品鑒賞中提出疑問,并表述自己的見解、看法,從而提高學生對鑒賞作品內涵的理解力和藝術感受力。
根據藝術欣賞課教育的總體目標、重難點和各自的特殊規律,課程的組織形式主要可分成專題欣賞、隨堂欣賞和現場欣賞三種。學生在觀看很多藝術作品之后,審美鑒賞能力和藝術修養會大大提高,也擴充了文化知識儲備。
在上專題欣賞課時,安排動手實踐活動。如觀看民間和工藝美術作品時,可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想象力,引導學生大膽藝術創造,因此,打破了欣賞課上空談理論、光說不實踐的弊端,有助于學生體會作品內容。
根據授課的要求,也可在相應環節安排學生隨堂欣賞內容。在上剪紙一課時,教師僅僅講解剪紙的方式、用具、材質等,只會使學習者對剪紙的教學產生厭煩的心態。但如果在導入環節創造一種剪紙、貼窗花的熱鬧喜慶氛圍,就能夠引起此項學習的關注度,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順利完成教學各項任務。
四、多種感官,感受藝術魅力
在藝術作品的鑒賞中,視覺器官對審美功能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僅通過視覺去認識、鑒賞還遠遠不夠,還可以用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從日常生活所積累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視覺審美認知能力。例如:低年級的孩子認識線后,在畫畫前,讓學生先在生活中找可見的實物,如毛線、鐵絲、麻繩,也可以聽聽音樂,尋找音調的線條,再看看柳枝、小雨、彩虹,自然中的線增加了學生對線的視覺感受。
學校藝術鑒賞教育發展到今天,是堅持正確的方針,把握藝術鑒賞教學的規范與方法,為培育中小學生優秀藝術審美素養而夯實基礎。為了切實培養藝術審美素質,雖然依靠單一的老師講解藝術背景、作者簡介,甚至利用一些幻燈片放映的作品也可以提升教學,但是老師必須采取不同形式與方法,使學生對藝術形成愉悅的審美感受,從而樂于去鑒賞、懂鑒賞藝術,那才是鑒賞的真正開始!才是審美素質提升的真正開始!才會為更高階段的欣賞學習鋪好路,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培青 王志全.如何運用網絡與學生互動,2014年8月
[2]美術鑒賞選修[J]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3]王承昊.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2009年5月
[4]郝振華.美術[J]2011導讀與教學實施,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