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鐘 黃加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缺失是阻礙企業發展、產業升級,影響地方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時代內涵,以及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多角度地探究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策略與路徑。通過開展企業實踐建立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的課程體系、和優秀企業合作共同搭建教學平臺、建設校企合作師資隊伍、構建“線上+線下”新型教學模式、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教學質量監控標準等方式,有效構建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以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有效構建學校專業體系,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企業新型學徒制? ? 高技能人才? ? 培養策略
一、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時代內涵
企業新型學徒制打破了學校、企業單方面培養人才的現狀,形成了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的辦學體制。職業院校的學生自入校起,即被安排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學生以新入職或者準入職員工的身份進入企業后,即與企業簽訂協議。在教學上實行企業、學校雙師型指導,有別于在學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在企業內有經驗豐富的師傅帶著學員進行崗位實操技能培訓,工作任務更多的是與企業生產第一線、職業素養、安全操作規范、質量管理等息息相關的內容。企業新型學徒制既滿足社會、行業、企業對于崗位的需求,又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一)學校、政府參與度高,企業參與度低
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以企業招工、進入企業實訓為標準的校企雙師聯合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模式深受學校、學生的歡迎,政府部門也大力推廣。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的參與度卻不高,這主要歸因于以下幾點。
1.符合條件的企業不多
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合作企業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對企業資質、環境、管理模式等要求較高,同時受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符合條件的企業不多,在某種程度上使得企業新型學徒制模式的推廣受到了限制。
2.校企未實現深度對接
在校企合作實踐中,學校、企業并未實現深入對接,更多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企業并未真正參與進來。導致培養出的人才更多偏向于理論型,而非技能型。
3.企業從中獲益有限
在校企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實踐中,有時會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學生在掌握企業技術后未留在企業工作,造成企業技術和人才流失,使企業投入與產出不平衡,甚至利益受損,導致企業參與度不斷降低。
(二)校企“雙師型”教師缺乏,教師實際操作技能水平不高
職業院校教師雖然擁有高學歷,但實際操作技能不足,對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不到位,對于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拿捏不準,在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直接導致培養的人才不能直接上崗完成相關生產任務。
(三)培養模式制約學生個性化發展
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地方產業經濟發展做人才準備,專業教學偏重于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在人才培養上有統一的規格和模式,但有時會忽略學生本身的個性化發展。
三、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探究
(一)建設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的課程體系,構建課程標準
學校根據企業特點,結合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請企業提供具有實操性的教學內容,開發與企業無縫對接的課程體系。通過校企融合,構建實用型核心課程標準,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統一,使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并運用到實踐中去。培養具有職業素養、職業操守和職業技能的行業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與優秀企業合作共同搭建教學平臺
依托企業硬件優勢,在企業進行實訓教學時,可以直接運用企業現有的車間和研發空間,或者根據培養目標要求,在企業建立新的教學平臺空間,這既滿足了學生實習實踐的需求,又符合企業培訓新員工的崗位需要。而學校對學生則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配合企業的生產設備加以實訓練習,將企業生產中的案例轉化為教學案例,為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做好鋪墊。這樣,學生能夠更有效地掌握專業知識,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的教學效果。
(三)構建“線上+線下”新型教學模式
除了借助和校企合作共建的教學平臺開展線下教學外,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線上教學模式得到大力推廣。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利用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騰訊課堂、雨課堂等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輔助教學。
教師在課前可以將預習資料發放到教學平臺,課中利用視頻、微課、圖片等方式導入課程,開展項目化教學。通過直播課程、在線簽到、在線投票、在線連麥、小組分組、在線搶答、問卷調查、投屏、課程回看等功能,盡可能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形成“線上+線下”相輔相成的新型教學模式。
(四)推進校企合作的師資隊伍建設
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上實行企業、學校“雙師型”指導,在企業由經驗豐富的師傅對學員進行崗位實操技能培訓,在學校則由教師教授專業理論知識及進行基礎技能培訓。因此,在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不斷加強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間的溝通交流,實現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優勢共贏。學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到企業參與生產實踐活動,聘請企業中有一線工作經驗的師傅來學校進行指導教學,努力提高“雙師”的教學水平。
(五)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教學質量監控標準
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教學質量監控標準,可以提高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企業輸送更加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根據企業崗位需要,參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制定的崗位職業標準,學校要鼓勵并幫助學生參加相應的職業資格考試,通過標準化的質量評價體系,讓學生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學以致用。通過多維度的考核標準,不斷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斷加強學校與行業標準、企業崗位要求的銜接,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妍.基于企業新型學徒制背景下技工院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探究[J].智庫時代,2019(10).
[2]張光昕,王東光,于顏華.企業新型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2018(4).
[3]曹鳳仙.“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面臨的問題分析[J].中國培訓,2017(8).
[4]程豪華,謝黧,李紅強.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析[J].機械職業教育,2017(8).
[5]王新鳳,鐘秉林.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與人才培養的成效、困境及應對[J].中國高教研究,2019(5).
[6]姜勝,陳映瓊,班向東.企業新型學徒制對高職高專院校教師的沖擊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9(4).
(作者單位:南通職業大學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