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帆 史哲毅 洪琪翔 陳鵬 周圣宜



摘要: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開展研究,分別從醫生與患者角度評價“新冠”疫情期間醫患關系現狀,并探索其影響因素,為今后研究醫患關系的發展趨勢與改善途徑提供依據。方法:選取江蘇省蘇南,蘇北3家三甲醫院中150名醫生,300名患者作為調查對象,針對醫生使用DDPRQ-10量表,針對患者使用PDRQ-15量表把疫情期間影響醫患關系的維度量化,用于研究。 結果:醫生組與患者組各有一項維度與該組的其余維度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醫生組中“醫生的主觀印象”維度得分高于其他維度得分;患者組中,“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態度”維度得分高于其余維度得分。結論:在疫情期間醫患雙方在醫患關系的認知上以醫生對患者的行為最為滿意,患者對醫生的平易近人及對醫生的滿意度評價最高,提示應通過優化醫生執業環境,增加媒體宣傳等方式改善醫患關系。
關鍵詞:醫患關系;醫院管理;新冠疫情
分類號R197.32
一、背景
1.2016年中國醫師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1],認為自己的工作未受到社會足夠認可的醫生占比多達50%,約62%的醫生在執業過程中與患者之間產生過糾紛,有62%的醫生認為即使在媒體高度關注醫患關系的今日,醫生的執業環境仍未發生積極改變。研究發現[2],近年來醫患糾紛的發生頻率呈逐年上升態勢,暴力傷醫事件也屢見不鮮,在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大環境下,醫生得不到足夠的尊重,甚至人生安全也無法受到保障,這些都是導致醫生的職業認同度降低的重要因素。醫生對職業的認同度有所下降加之患者對醫生的誤解無法改善導致醫患之間誤解逐步加深[3]。目前我國對醫患關系的研究主要包括醫生與患者對醫患關系認知差異的分析,醫患關系中具體問題的處理思路,某些具體因素對醫患關系的影響程度等[4]。
2.2020年初,全國相繼出現多例病因不明的肺炎病例,經我國專家調查后,發現該肺炎病原體為2019-nCoV。全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數以萬計,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死亡者數以千計,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影響,國家也第一時間向抗疫一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3.“新冠”疫情期間,大眾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醫院就診制度采取相應的變化,醫療系統防疫負擔驟增,醫務工作者心理生理狀態因壓力而發生不同程度改變[5];與此同時,社會對于醫務工作者關注度增高,醫療衛生系統相關正面報道增多,大眾對于醫務工作者的期待和依賴較往日有所提高;此外由于各個普及疾病相關知識信息的渠道增多,增加了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而目前針對醫患關系的研究雖然很多,但基于疫情背景下的醫患關系研究仍有所缺乏。本研究在“新冠”疫情的大環境下,立足江蘇省三家三甲醫院開展研究,分別從醫生和患者角度闡述其對于疫情期間醫患關系現狀的評價,從多個維度分析影響醫患關系的因素,并與非疫情期間的研究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二者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為此后關于醫患關系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二、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本次研究于江蘇不同地區選取共三家三甲醫院——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和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中的醫務人員和患者進行調查。將研究對象分為醫務人員組和患者組。研究小組中相關人員與醫院有關科室合作,共同深入醫院門診和病房開展量表的發放,并指導醫生和患者填寫量表。
醫生組:本次研究針對醫生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5份,無效問卷5份。在每個醫院選取內科醫生25人,外科醫生25人發放問卷(篩選指標:門診或病房持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的人員)并確保年齡,職稱和男女比例等一般資料經t檢驗與方差分析后證明無明顯差異。
患者組:本次研究針對患者發放問卷共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2份,無效問卷28份。在每個醫院選取100名患者發放問卷,其中就診于內科的患者50人,就診于外科的患者50人(篩選標準:門診或病房前來就診的成年患者;男女比例接近1:1)。
2.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問卷包括DPRQ量表和DDPRQ量表,由楊慧等[6]翻譯制成。
我們在針對醫生的研究中使用DDPRQ-10量表,從醫生的角度評價“新冠”疫情背景下的醫患關系。問卷中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年齡,執業年限,性別,職稱和科室),和DDPRQ-10量表。該量表分為10個條目(包括醫生的自我評價、醫生對患者的評價等)。而該量表由將上述10個條目歸類,形成了3個評價醫患關系的維度——量表用2個條目來描述醫生的主觀經驗,用4個條目來描述患者行為的客觀問題,用4個條目來描述患者行為和醫生主觀經驗結合。該量表每個條目下的評分分為1-6分,每個條目最低1分,最高6分,(其中第1、7、9題反向計分)以量化醫生對每個條目的評價,表中所有條目得分之和為總分,滿分60分。我們又可以根據各個條目所屬不同維度計算出各個維度的總分,得分越高說明醫生對該方面評價越高;得分越低說明醫生對該方面評價越低。
我們在針對患者的研究中使用PDRQ-15量表,從患者的角度對“新冠”疫情背景下的醫患關系作出評價。該問卷包含個人基本情況(年齡,性別,就診方式和文化程度)與量表具體的15個條目(包括患者對自己的評價、對醫生的評價等)。該量表也將表中各個條目歸入不同組別,形成3個評價醫患關系的維度——量表將6個條目歸于患者對醫生的滿意度的維度,將7個條目歸于醫生的平易近人的維度,將兩個條目歸于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態度維度,以患者角度評價新冠疫情背景下的醫患關系。該量表下每個條目分為1-5分,量表滿分75分。我們又可以根據不同條目所屬不同維度來計算各維度總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醫患關系評價越低;得分越低說明患者對醫患關系評價越高。
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Excel錄入數據,使用SPSS2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或單因素ANOVA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1.均數與標準差
根據在醫院調查所獲得數據,用均數表示數據分布,用標準差表示數據離散程度(表1)。
2.醫生組的醫患關系評價維度的單因素ANOVA檢驗
就醫務人員使用的DDPRQ-10量表,分別計算各維度總得分與相應維度總分的比值,以百分數形式表示,并針對三個維度的得分率使用單因素ANOVA檢驗,規定P小于0.05有顯著性。方差分析顯示P>0.05無統計學意義,表示數據方差齊,可使用方差分析,故采用事后檢驗中的邦弗倫尼多重比較對各維度平均得分率進行兩兩比較,規定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顯示三個維度間的差異均具有顯著性,其中患者行為的客觀問題得分率最高(50.64%)(表2)。
3.患者組的醫患關系評價維度的單因素ANOVA檢驗
就患者使用的PDRQ-15量表,使用與醫生組相同的數據處理方法。由于檢驗結果顯示數據方差不齊,故亦采用塔姆黑尼多重比較進行兩兩比較,且規定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顯示“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態度維度”的得分率(36.83%)與另兩維度得分率(26.90%,28.65%)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且其平均得分率高于其余維度的平均得分率(表格3)。
四、討論
疫情下醫患雙方對于醫患關系認知的主要方面,本研究發現,在新冠疫情期間,患者行為的客觀問題得分率最高。而在患者方面,醫生的平易近人和患者對醫生的滿意度起得分率最高。
我們認為形成這種現象有以下原因:
1.在醫生方面,由于新冠疫情期間,各個媒體對于醫務工作者的正面報道較以往明顯增多,社會對于醫務工作者關注度增高;患者對于醫務工作者的期待和依賴較往日有所提高,其就診時的對立心態相應減少,患者對醫生的態度得以改善。此外,由于醫院的就診程序出于防控疫情需要而嚴格化、規范化,就診秩序得到一定改善,患者就診行為得到一定規范與約束。
2.患者方面,在疫情期間,網絡、報紙、電視等平臺對于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內的不同疾病的科普較以往更為頻繁,以及對于醫生采取的治療措施進行的講解,有助于患者理解醫生的診療方案,從而使得患者對于醫生在診療過程中所采取的檢查與治療措施的態度趨于客觀、正確,減少了平日里因患者對醫生治療方案過度擔心而對檢查和治療產生抵觸行為的發生頻率,對醫生的滿意度由此提高。而醫生面對態度較往日更加緩和的患者,所作出的回應也趨于緩和,患者由此感到醫生的平易近人,繼而在診療過程中減少了因醫患間信息不對稱,有助于醫患關系良性發展。
3.本研究表明,在醫生層面,醫生對患者的行為最為滿意,提示我們應不斷優化醫生執業環境,從不同途徑減少患者的對立心態與對立行為。在醫患關系的發展中,媒體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對國家衛生政策的精準解讀;加強對于醫療衛生系統的正面報道,增加醫生的職業認同感;正確引導輿論,以防將醫患矛盾的個例轉化為醫患群體之間的互相仇視……同時,醫療衛生系統也應主動利用媒體平臺——及時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相關糾紛的具體細節,避免片面報道對患者及社會產生不良的輿論導向;通過媒體及時向社會通報醫患糾紛事件,充分發揮媒體監督與社會監督的優勢。此外,醫院相關規章制度的嚴格落實也對醫患關系的良性發展舉足輕重。由于對于患者就診行為難于規范,導致很長時間內醫院的就診秩序不盡人意。所以,在對醫務人員從業規范與操作規范嚴格管理的同時,醫院也應聯合國家相關部門對患者的診療行為進行干預,同時建立有效干預體系,使干預行為制度化,規范化與常態化,從醫生與患者兩方面雙管齊下,不斷優化就醫環境與醫生的執業環境,使醫患關系良性發展。
五、結語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患者層面,患者對醫生的滿意度以及醫生的平易近人對醫患關系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提示應建立完善且有效的體系,以緩解患者及家屬與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狀,其中在治療過程中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以及對于生命科學知識普及的規范化、大眾化與日常化以增加患者對診療方案的理解尤為重要。通過日益發展的互聯網媒體建立醫患溝通的新渠道,保證醫患之間的溝通更加充分有效。
本次調查研究了新冠疫情環境下影響醫患關系因素的現狀,從不同角度解讀醫患關系的影響因素,豐富了不同背景下醫患關系的研究資料,填補了疫情背景下醫患關系研究的空白,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及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周鵬.上海市三甲綜合醫院醫生職業認同現狀及其與醫患關系的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4):394-397.
[2]王樹華.暴力傷醫事件的醫方反思[J].醫學與哲學,2016,37(9):74-76.
[3]張桐葉.醫患沖突視閾下醫學研究生醫患關系認知教育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6.
[4]孫江潔,張利萍,沐鵬錕,等.醫方和患方對醫患關系評價的認知差異[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6(2).
[5]魏路,史麗萍,曹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上海地區基層醫務工作者心理現狀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41(2):155-160.
[6]楊慧.中文版本PDRQ/DDPRQ量表研制與評價——醫患關系量化研究[D].山西:山西醫科大學,2011.
基金項目:2020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新冠疫情背景下醫患關系現狀(編號:202013980011Y)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 江蘇連云港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