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潤邦
[摘 要] 文章闡述了當前農村小學后進生的現狀,分析了農村小學后進生的成因,提出了農村小學后進生的轉化策略,包括全面了解后進生、讓后進生重拾自信;正面教育、因材施教;家校協作、形成教育合力等。
[關鍵詞] 農村小學;后進生;現狀;成因;轉化策略
一、農村小學后進生的表現
通過訪談、調查問卷等方式可以發現:農村小學后進生的“后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學習方面、行為方面、心理方面。在學習方面的表現為:偏科、厭學、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對待學習任務存在馬虎、逃避、害怕等現象。行為方面的表現為:紀律觀念淡薄、處事霸道無理、頂撞老師、欺負同學、沉迷網絡、說謊、不講衛生、少數學生甚至有偷竊、離家出走等行為。心理方面的表現為:自卑、多疑、敏感、封閉、情緒消極、自我意識過強、早戀等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在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情況下,后進生也出現新的表現形式。與早期的后進生相比,目前大多數農村小學后進生新出現的問題有:早戀、迷戀網絡、以自我為中心、盲目地崇拜和攀比心理、厭學的學生數增多等。
二、農村小學后進生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1)家長的文化素質低。父母的文化素質和道德品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筆者調查了解到,該校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整體不高。該校256名學生的家長中,有87.5%受教育程度在中小學階段。所以由于家長自身素質和能力有限,當孩子在學習上遭遇一時失敗或考試失利時,家長不能幫助子女正確尋找原因,也不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只是一味地說教、訓斥、指責孩子,將所有過錯歸在孩子身上,更有甚者還因為恨鐵不成鋼而粗暴地打罵孩子。在這樣的壓力下,孩子很容易產生厭學、自卑、封閉、敏感等消極情緒。此外,少數家長沉迷賭博、不愛勞動、熱衷于吃喝玩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小耳濡目染父母的不良言行,導致子女形成很多不良習性:在學習上怕吃苦、缺乏興趣、紀律觀念淡薄等。
(2)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家庭結構的不完整也是導致學生“后進”的原因之一,通過調查、訪談,筆者了解到該校學生的家庭結構很多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單親和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在該校學生中較為普遍,該校學生中留守兒童人數66人,占全校學生的25.78%;后進生中留守兒童43人,占后進生總人數70.49%。單親家庭的學生有7人,占全校學生總人數的2.73%;后進生中單親家庭的學生5人,占后進生總人數的8.19%。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性格、學習習慣和道德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兒童由于長期缺失家庭教育、家庭溫暖,對他們的學習、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2.學校原因
(1)學校評價機制單一,對后進生缺乏關心。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當前大多數農村小學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仍然是以學習成績為核心,不關心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心理狀態、優點特長等。對老師的評價也是以成績為核心,以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由于這種不科學的評價體制,導致教師出現“重智輕德”的思想,只關心“優等生”,放棄了“后進生”,那些學習成績一般或不好的學生由于長期缺乏老師的關心,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問題越來越多。
(2)教師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方法不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農村小學后進生的形成原因和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復雜化和多樣化。在偏遠的農村小學,由于教師隊伍老齡化、教學方法單調枯燥、教育理念落后等問題。對后進生出現的追星、早戀、厭學等新問題不能及時給予恰當的引導和幫助。此外,農村小學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一個教師承擔了二三個班的教學工作。如此大的工作量,很多教師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后進生。此外,部分老師教學方法不當,對后進生進行言語上的諷刺、挖苦和嘲笑,或者動不動就罰抄、罰做、罰站,使得后進生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產生自卑、逆反、敏感、厭學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3.自身原因
(1)心理不成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小學生的年齡一般在6~12歲,他們心理不成熟,約束力和意志力薄弱,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能力有限,遇到事情缺乏冷靜的思考和全面的考慮,很容易采取粗暴、逃避、以自我為中心等方式處理問題。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一旦遇到不良誘惑或學習方面的困難時,很容易放棄,讓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事倍功半。
(2)自身智力有缺陷,學習習慣差。在對班主任的訪談中筆者還了解到,每個班都至少有1~2個后進生的形成是由于智力發展遲緩,部分后進生一年級讀完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到三年級還不會算20以內的加減法,到五年級還不會算乘、除法等,智力發展遲緩讓他們在學習上落后于班上其他同學。另外,也有部分后進生的形成是由于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導致他們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不如意。再加上父母、老師的不理解不關心,同伴的排擠和嘲笑。長此以往,他們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漸漸對學習失去信心,產生厭學情緒。
四、農村小學后進生的轉化策略
1.全面了解后進生,讓后進生重拾自信,是做好后進生轉化的前提
教師可以通過長期觀察、和后進生本人交談、進行家訪等方式來了解后進生的生活環境、家庭結構、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等。進而分析出可能造成后進生“落后”的原因,并針對每一位后進生建立后進生檔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轉化方案,對后進生的轉化才會有效果。
由于后進生長期受到老師、父母和學生的差別對待,導致他們的自我認識出現偏差,對自己各方面的表現都不滿意,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為了讓后進生能重拾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學校和老師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班級活動。為那些雖然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在音樂、美術、體育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發現自身的“閃光點”,對他們的微小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重拾自信。此外,學校應該健全和優化對農村小學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體系,強調多樣化和人性化的評價標準,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以及農村小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
2.正面教育、因材施教,是做好后進生轉化的關鍵
(1)使用正面教育,抓住轉化時機。農村小學的后進生,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后進生,他們正處于生理、心理的發育期,主觀意識逐漸增強,如果教師僅靠嚴肅的批評和嚴厲的體罰來轉化他們,只會導致他們更加叛逆和反抗。古語有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轉化后進生應該先從學生內心入手,通過講道理、樹榜樣、正面教育等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后進生進行啟發引導,讓后進生學會分辨是非善惡、明白事理、提高道德觀念。讓后進生反省自身的行為,彌補自身的不足,從內心深處產生改變自己的意愿,教師再因勢利導地抓住轉化時機對后進生進行教育,這樣,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2)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大部分后進生學習基礎差、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教師應該在備課、上課、作業等環節中注重分層教學,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上把基礎的、簡單的問題留給后進生,讓他們參與其中,課后對他們進行重點輔導。此外,對學習方法不正確或學習習慣不好的后進生,教師應該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他們學會預習、聽課、復習,從而更好地鞏固其學習效果。
(3)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小學生依賴性強、自覺意識不強,他們的行為常常要依靠外力的監督。因此,農村的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加強班級建設、依靠集體力量來轉化后進生。如果后進生所在的班集體是一個學習氛圍濃厚、文明、禮貌、守紀、團結互助的優秀班集體,潛移默化之中,他們也會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外,教師還應在班級里開展“多幫一”“一幫一”等學習輔導活動,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轉化后進生的隊伍中來,進一步提升后進生轉化工作的實效。
3.家校協作,形成教育合力,是做好后進生轉化的保障
為了更好地開展當前農村小學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學校應該經常與后進生的家長聯系,定期召開家長會,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指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確保教師和家長的力用在一個方向上。教師和家長還要共同建立后進生檔案,積極關注后進生在生活中的成長動態和在學習中的點滴進步。后進生的家長要擔負起督促學生完成作業、預習、復習等工作,幫助后進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此外,為了能更好地解決當前農村小學后進生的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整合教育資源,解決農村小學教師老齡化和緊缺的問題,優化農村小學教師隊伍,減輕他們的工作量,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后進生。讓素質教育在農村小學得以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趙英珍.基于目標管理下的農村“后進生”轉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08):271.
[2]于姍姍.轉化農村后進生之我見[J].名師在線,2019(13):88-89.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