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林
摘?要: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是當今迅速發展的社會對于青少年的要求。班主任作為任何一個學習時期班級學生父母一般的存在,在培養班級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行為習慣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同時這也是中國華夏文明的體現,所以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推進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直接方式之一。
關鍵詞:班主任;責任感;良好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1-0056-02
【Abstract】From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good behavior habit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or teenagers. As a general existence of parents of class students in any learning period,the head teach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good behavior habits of class students. Good behavior habits will benefit students for life,which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refore,cultivating good behavior habits of children is one of the direct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Class teacher;Sense of responsibility;Good behaviors
教師于任何一個還正在處于學生時期的學生而言都是榜樣的存在,然而能在較長時間內給學生們心中保留下深刻印象的無疑是班主任。除去給學生們講課的本職工作,班主任還關注著學生們在學校各項事宜,所以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家長對于班主任教師的印象總是最深刻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同樣也是如此。并且小學生本身就處于一個行為習慣的養成時期,探究班主任在教學中對小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培養小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必要性
首先,隨著教育改革計劃不斷深入發展“素質教育”深入人心,在小學時期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基礎素質教育的體現之一。“責任感”是一種自覺做好分內事情的意識,責任感也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的一項品質。社會中任何一項職業都包括其自身所體現的責任感,無論是“工人、教師還是文字工作者”他們身上都肩負著時代的使命以及責任感,人類具有了責任感才能具有驅動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同時責任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所有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良好品德,對于小學生未來自身的發展道路以及社會整體形成青少年素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小學生目前正處于一個自身行為階段養成的關鍵時期,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獲取信息和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捷,但同時也助長了一些不良風氣的氣焰,又由于小學生自身年齡和心智的特點,還不具備準確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就會存在一些懷有不良居心的人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給他們灌輸類似“讀書沒用、別人對自己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這樣錯誤的思想,這樣往往會造成小學生“蠻橫驕縱、不講道理、受挫力差以及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不良行為習慣,就像如今常見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出言不遜、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造成學生自身思想和家庭生活的紊亂,同時也給社會整體的青少年成長風氣帶來了一定的破壞。所以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2.班主任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具體措施
(1)仔細篩選學生干部,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
學生們初次踏進小學校門時教師對于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了解程度都是一樣的,不明白他們內在的脾性同時也還未發現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農村學校由于自身在客觀條件導致的缺乏師資、條件艱苦、課務繁多的問題,首先要班主任從自身意識出發,堅定培養小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目標,所以選取班級學生干部是建立教師和同學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這樣才能夠保證班主任在未來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能夠取得良好成果,同時班主任自身的行為也能夠有效地影響班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行為體現和責任感。
(2)開展師生活動,培養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
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單純依靠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教導是遠遠不夠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能夠從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來的素養和品質,需要學生們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對于小學生而言,班主任或其他教師在課堂中對于學生的諄諄教誨在他們聽來就和嘮叨沒有差別,所以在師生活動中需要班主任教師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自己的某些行為并不能區分對錯,如果小學生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但是沒有人糾正他,那么就會認為是正確的,這也就導致他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明辨是非,懂得自制和自律”,而不是通過各種手段來限制學生的自由。所以班主任的教育引導作用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尤為重要。
(3)家校聯合,促進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小學生涯被所有成年人認為是最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學習階段,因為小學階段相對于其他學習階段而言時間更加自由,既不會因為過多的家庭作業而煩惱,同時也不會為了考試而憂愁。所以小學生的童年時期除了在學校中度過就是在家里了,班主任在教學中可以培養小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但班主任無法時時刻刻在學生身邊起到監督的作用,所以這時就可以聯合家長的力量共同督促學生規范自身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社會責任感。
無論是班主任也好還是學生家長也罷,在小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過程中若想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需要更多的信心和耐心,陪伴學生共同成長。可以通過定期開設家長會,讓雙方共同了解學生在校內和家庭中的行為體現,為下一步的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責任感工作部署。有些家長自身在管理和教育孩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問題,班主任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和家長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家長的想法,共同制定適合學生自身的教育方式。一味的使用強硬的手段來逼迫學生達到家長或教師的期望并不能使他們養成較好的行為習慣和具備社會責任感,同時還有可能起到反面作用,激起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以及家庭關系的穩定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原動力,作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傳承的脊梁,需要在一個正確且良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任何過度的愛護或者打壓都會給青少年的心理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班主任作為所有任課教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師,在學校中對于班級學生而言充當的角色就相當于家庭中父母的角色,班主任由于班級管理工作而忽視自己家中兒女這樣催人淚下的報道數不勝數。學生在日常被認為是教師的縮影,而大多數學生身上所體現的行為方式都與班主任別無二致,所以,班主任在教學中對小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還需要在與班級學生不斷相處的過程中,發現自身和學生之間的思想差異,進一步推動工作的開展。
3.班主任培養小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首先,班主任作為整個班集體中的核心領導人物,有責任和義務教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學生日常的學校生活中都堅持“立德樹人,德育先行”的理念,幫助“對未來仍處于懵懂與渴望”的兒童初步了解日常所接觸的社會。在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班主任能夠走進學生群體,發現單純在課堂中學生與眾不同的一面,保證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未來的班級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經驗。
其次,對于小學生而言,責任感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直在繁衍生息的優良品德,它是每一個公民所需要具備的基本品質。同時,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促進學生自身責任感的體現,從而讓小學生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加強對于自我責任感的培養。在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養成責任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幫助他們養成自制力的開端,在教師的良好帶動作用下能夠促進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正面的感染和影響,有助于學生們在未來將這份責任感傳遞下去,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總而言之,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責任感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研究可以表明,這既對學生自身產生有利的影響,也能夠幫助班主任走進學生內心,無論是在未來教學還是日常與同學們相處的過程中都能積累一定的經驗。同時,班主任應該意識到開展培養學生良好責任和行為習慣教育是一項長期并且艱巨的任務,應當不斷根據學生自身的行為表現,制定相對應的教學計劃和人文關懷。切不可好高騖遠,也不可任由學生走上不歸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班主任的關懷之下養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周原馳,張凡迪.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探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7):176-177
[2]張麗琴.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溝通藝術分析[J].學周刊,2020(2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