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教育同時也得到了高速的發展。教育不再僅僅是局限于面對面的形式,線上網絡課堂也逐漸地走進了現代教學的范圍之內。因此,文章針對此種現象進行一定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線上線下;教學融合
一、 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由于長時間的教學方法不發生改變,加之初中歷史學科自身的學科性質,老師和學生在“教”和“學”上面已經形成了一種較為固化、僵化的模式。老師單純運用“教”將知識直接輸送給學生,成了一種“送”的概念,失去了“教”的靈魂,學生也失去了“學”的精髓,單純地接受老師送過來的知識,在目的上也是為了應付教學內容以及考試,而很少去考慮其他的東西。模式固化、目的性過于明顯都是長久以來初中歷史教學的問題現狀。
(一)教學方法更新不及時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使用一成不變的教案仿佛已經成了教師們心照不宣的約定,一旦在第一次的教學過程中完成過相應的教案,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就會反復使用,“流水的學生,鐵打的教案”。除此之外,由于初中歷史課本知識點基本不發生變化,因此老師在教授過程中運用過的方式方法會一直使用,追求最簡單最直接的“知識灌輸”的方法,不主動思考如何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能夠獲得思維上的提升,單純地進行知識的教授,雖然在短時期內可能具有明顯的效果,應付考試已經足夠,但是從長期看,這種總教法弊是遠遠大于利的,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
(二)目的性過于明顯
在初中實際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從實際運用上看,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無疑是最省時省力最有效果的方法。對教師而言,單純地運用常規方法常規思維教授給學生是最穩妥的方式;對學生而言,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接受新的知識,并且運用到實際考試中能取得高分也是受益最大的方式。目的性過于明顯,著眼點太在眼前,這就是目前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最大的缺點。不運用求異思維,教師只能沉浸在以往的常規方法里,無法將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學生雖然可以學到知識,但是知識學到知識,從老師處學不到如何靈活運用或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目的性過于明顯,導致了教師著眼于短期效果,往往忽視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求異思維,進一步導致模式的固化和思維的停滯不前。
(三)不能及時跟進學生學習狀況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面對面進行教學,但是在課堂之外,放學之后的教學則處于一種沒有看管的狀態。家長可能由于自身工作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干涉學生的學習,而初中生作為正處于愛玩階段,對于學習上離開了教師的看管之后對學習可能就失去了興趣。尤其是在周末或者寒暑假階段,教師和學生在較長時間內都不能及時地進行交流,在這段時期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講,是一段交流的真空期。如何在假期期間有效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其實是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及時溝通的。以往的教學模式是不打擾,讓學生自由發展,教師則自己也處理自己的事情。每年兩大段時期的交流真空期,無論是對于教師來講還是學生來講,都不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且對于學生來講,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完關于原始人群的知識點之后,教師需要及時地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留下相應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同時讓家長進行輔助監督,查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如果學習效果不好,家長可以及時向教師反饋,這樣教師再進行教學時就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進行教學,從而更加具有針對性。
二、 初中歷史進行線上教學的重要意義
線上教學隨著疫情的出現忽然有了大爆發式的增長,在疫情期間學生不能去學校上課,但是同時不能耽誤教學進度以及對學生的教育,所以線上上課迅速成了新的教育模式。線上教育不僅僅可以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正常的教育,同時還更加方便了教師教學。例如,教師可以提前把課上要用到的PPT等資料提前上傳到線上課堂,學生可以進行提前預習,課后如果學生沒有聽懂還可以繼續觀看教師上課所用到的PPT等資料,從而保證了學習效果,這一點是面對面的教學的方法所不能比擬的。另外,教師在線上教學的音頻和視頻都是可以保存在網上的,學生即便在課上有聽不懂的地方,待教師下課后,可以反復聽教師的線上教學的回放,更加方便和有效。既解放了教師課后還需要再對學生進行二次講解的負擔,同時還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雖然在疫情期間學生均是通過線上進行上課,隨著疫情的緩解,線上課堂又基本全部轉化為了面對面的教學,又回歸到了原來較為傳統且普遍的教學模式。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線上教學所具有的優點,應該去思考如何將線上教學的優點如何融入線下教學過程中來。而不應該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身為教師我們應該時刻思考著如何進行更好的教學,如何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慢慢推進教育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
三、 初中歷史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課程實踐多樣化
針對現在網絡資源越來越普及的現象,因此對于初中歷史教學可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綜合教學模式。例如,在進行講解關于日軍侵華戰爭知識點時,先利用線上網絡資源教學,讓學生提前預習的相關的知識點,等到面對面下線教學時教師首先做到是要求學生將有關資料進行匯總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匯報之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從這一點上,就已經完全改變了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很少讓學生去自主查詢或者留課前預習作業,通過有機結合線上的教育資源,使教師教學環節壓力變小,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在線下課堂進行完相關知識點的講解之后,教師可以再次利用網絡資源,向學生展示一些課堂上不能及時展示的一些課外擴展資料以及相關的影像和照片等,更進一步地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感觸和記憶。利用線上和線下綜合教學的教學模式,更多地從源頭對學生的自主性提出了要求,在保證學習效果的同時還可以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不乏為一種好的教學方式。例如,學習完中華文化的勃興課程之后,對于其中提到的各種文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往線下的歷史博物館,讓學生更加實際地去感受遙遠的文字,提升他們對于歷史的敬重感,也讓學生對歷史更加感興趣。
(二)保證教師教學質量
由于線上教育具有許多線下教育不具備的優勢,從出現到如今線上教育迅速發展,現在線上教育已經成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例如,在一些農村或者偏遠地區,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教育資源往往也是處于比較落后的狀態,加之其建設經費不足,導致了農村地區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并且這種情況短時間內還難以解決。但是由于線上教育的發展就可以緩解這種現象。例如,教師在面對面教學時采取線上教育的形式,即學校只需要花費較少的建設經費去購買一套網絡上課資源。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候就可以享受到來自千里之外其他更加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的課程,無論什么科目什么教師,都可以通過線上教育的方式,讓農村或者偏遠地區的學生享受到名師的教育。這一方法不僅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的效果,同時對于農村地區本來教育水平較為低下的現象也可以有所緩解,對于農村地區的教師來講還緩解了自身專業素養能力不足的現狀,他們同時也就擁有了較多的時間去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從而進一步提升農村或者偏遠地區的線下的教育水平。
(三)增強交流真空期的學習效果
學校目前一年有兩次大的假期,一次是寒假,一次是暑假。在寒暑假這兩個階段往往是學生拉開差距的時候。在寒暑假時學生和教師基本處于一種零交流的狀態,教師無法掌握學生在寒暑假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狀況。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寒暑假期間教師就可以實行線上教育的模式,通過一定頻率的線上教育,教師和學生之間有了一定的互動和交流。有了一定的交流和互動之后,教師就能夠及時地把握住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度,了解到學生在寒暑假期間還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加強或者補充,從而對學生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寒暑假的線上教育不會花費教師很長的時間但是卻能夠收獲很好的效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種線上教育對學生、對家長和對教師都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模式。通過寒暑假上的線上教育,有效彌補了寒暑假這一段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的真空期,可以進一步保障學生的教學效果。
(四)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
線上課堂的應用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進行線上教育時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如果是在線下課堂由于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有限,可能對于問題理解得不夠深刻,因此在回答時可能不夠準確。放到線上教育上,則學生可以積極利用往往資源對問題進行一定的搜索,這樣學生對于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更深的理解,對學生再次回答教師問題時的準確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積極利用線上課堂的教育資源,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對學生來講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自主能力同時還在這個過程中使思維得到一定的鍛煉,對于教師來講也是有好處的,更加利于教師管理課堂。
四、 總結
如何真正做到立足于教材資源,提升關鍵能力,在對初中生進行歷史的教育時還是需要進行線上和線下的教育的結合,社會的不斷發展提出了更多的在教育上面的要求。而身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以身作則,以保障學習效果為前提,去努力積極地改變現有的已經固化或者陳舊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優勢進行教學。對于傳統教學,在繼承時要選擇性的繼承其中的優勢,對于其中已經不符合現代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進行摒棄,同時要積極結合現有的教育資源和技術,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和發展。事實也證明了,線上教學也確實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線上教學有許多方面是面對面的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有其自身的特殊優勢。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時,就要將線上和線下兩種教學模式積極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線下教學的優勢,同時也要積極結合線上教學的優點,這樣才能進一步地推進教育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美軍,夏玉玲,顧玉萍,等.基于移動端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20,7(11):54-57.
[2]楊芳.PLC應用技術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3):32-35.
[3]孫眾.穩步邁入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新常態[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0(6):1.
[4]王月芬.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在量變中實現質變[J].上海教育,2020(15):19-21.
[5]王立萍.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20,17(12):231-232.
[6]岳偉.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J].學園,2020,13(5):45-46.
[7]謝正蘭.“互聯網+課堂”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5):132-133.
作者簡介:林常心,福建省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