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資源,是其他任何資源無法替代的,這是人口經濟學的重要觀點。對人力資源如何影響經濟發展的研究始于上世紀 50年代,二戰后很多國家處于經濟發展的高速期,因此很多學者分別從不同視閾探討經濟增長的方式。西奧多·威廉·舒爾茨(Theodore William Schultz)最早從宏觀上分析了有關人力資源理論體系[1]。他的貢獻在于提出了人力資本這個概念,這種資本是以人的知識和技能等形式來體現的,是資本的一種特殊形式,經濟發展中需要它的有效投入。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對經濟影響直接體現在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兩者的關系研究,國內外很多學者都有涉及,筆者認為教育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提升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
(一)從人口質量的提升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能夠讓勞動者工作能力迅速提升,改善勞動者總體的智力水平。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智力水平影響著人力資源的質量。而智力的獲得是建立在對教育的投資基礎之上,教育可以讓人的智力水平有效提升,為經濟發展儲備大量的人才。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勞動力數量不變的條件下,同樣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從人口數量的增加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高消費能力的消費市場。這是因為高等教育是人口遷移的重要途徑,這種遷移屬于經濟性遷移,經濟性遷移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勞動力由經濟不發達的區域向經濟發達的區域遷移,以尋求自身更好的發展機會。
(一)南昌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過去主要依靠的資源和資本的大量投入,現在更注重技術和知識的獲取和投入,而這種投入需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來提升人的智力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從規模上已經是世界第一。據2018年教育部統計的結果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高校共2914所,南昌市有普通高校53所,在校生60.98萬人。據此數據南昌市高校數量排名可以擠進全國前十,如果按照城市在校大學生人數排名:南昌市在全國排名第十一,由此可見南昌市的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并不低。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民辦力量的角色從旁觀者向積極參與者轉變。我國建國后的真正意義的民辦高等教育的出現是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制度之后,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初具規模,2018年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有民辦院校734所,民辦高校占全國高校總數的比例為25.2%,它的出現使高等教育辦學方式更加多樣化,也使社會和市場力量參與高校辦學成為了現實,在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也都發揮了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如果以江西省南昌市的民辦高校為例,截至2018年公布數據顯示南昌市有民辦大學共計19所,其中本科13所,???所。南昌市民辦高校在校生總人數約為21.4萬人,在全市高校在校生總人數中占比35.5%,南昌市的民辦高等教育的規模和發展水平是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的,由此可見南昌市的民辦高校已成所在地區的一張亮麗名片,為所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儲備大量潛在的人才。
筆者所在單位就是南昌市最大民辦高校之一南昌理工學院,我們以南昌理工學院為例,來探討民辦高等教育如何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發展方式的調整,創新創業已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技術的變革已經改變了甚至淘汰了很多傳統的經濟模式,這要求高等教育必須調整原有專業體系,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一所理工類院校,南昌理工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主動服務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通過優化學科專業、提升辦學實力、培養優秀人才,增強服務能力來提升自己的貢獻力。主動對接南昌市確立的光電、醫藥、航空制造、VR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由此可見民辦高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通過專業的合理設置,起到了關鍵的人才培養和儲備的作用。
(二)南昌市民辦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南昌市的高等教育理應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但是南昌市GDP總量按城市排名常年徘徊在全國40名左右,這與南昌市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導致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在于區域的發展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大量的南昌市高校的畢業生流向了經濟發達的地區。根據2018年數據顯示,2018年僅有30%左右本地本科畢業生留在南昌工作。南昌市的人才外流正在不斷加劇,從整個江西省來看,根據2018年研究數據顯示,江西省高校畢業生就業也主要流向沿海發達地區。從全國來看,自2017年以來,南昌周邊的一些省會城市,紛紛推出優惠力度更大的人才政策,特別是很多城市給予人才落戶的優惠成為重點。南昌作為二線城市,在吸引人才的競爭中明顯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一)為了擴大地區人口規模,需要關注高等教育和地區人口規模的關系。區域人口的增長來源除了新出生的人口以外,另一個途徑就是外部人口遷移,特別是來自農村的人口不斷遷入城市。由于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集中在城市,隨著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農村學子來到城市求學,所以高等教育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重要途徑。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為城市的發展既儲備了人力資源,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消費市場。經濟發展最后的支撐點就是人的問題,人口基數的不斷增加是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只有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區域,經濟才能不斷增長。民辦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體現在民辦高校在培養人才上應傾向于培養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在專業布局上考慮所在地區經濟的支柱產業,使學校培養的人才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人才的集聚更能擴大產業的規模,為南昌市的經濟總量規模做大人才儲備和培育消費市場。從圖1可以看出民辦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

圖1 民辦高校和區域經濟互動模型
(二)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時應考慮區域產業結構和比較優勢,這樣專業結構才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民辦高校的招生規模大小會帶來區域吸引人才的潛在數量的變化。民辦高校應成為吸納人才的主要渠道,通過對本校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在校的大學生來自農村地區的比例超過75%。這些農村的大學生普遍來自經濟不發達區域,畢業之后大多數并不愿意回戶籍所在地發展,但又因為達不到南昌市落戶條件而向沿海經濟發達區域流動。南昌市應出臺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去吸引人才,因為民辦高校畢業生的期望遠比公辦高校大學生的工作期望要低,更加容易吸引。南昌市超過20萬民辦高校大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如果能夠吸引這樣一部分群體留在南昌發展,必將為南昌區域經濟展提供強大動力。針對以上特點,南昌市政府應找準自身定位,對于民辦高校畢業生落戶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像海綿一樣盡可能多的吸納經濟發展所需人才,并且在南昌扎根下來,這樣南昌市經濟規模和質量才能得到提升。
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持,但每個地區的自身條件,發展模式都會不同,因此必須選擇適合自身的人才政策。以南昌市為代表的二三線城市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如何引進高端人才,更應關注如何留住普通人才。在本文完成之際,南昌市出臺《關于支持大學畢業生和技能人才來昌留昌創業就業的實施意見》(簡稱南昌“人才10條”),從落戶有獎勵、就業有補貼、創業有扶持、購房有實惠、崗位有保障等方面切入[2],用真金白銀招才引智。當然,政策出臺是利好,但能否真正起到效果關鍵還要看如何實施。南昌市有關部門應該主動到南昌市的高校宣傳,特別是重點到民辦高校進行宣傳,讓更多民辦高校大學生了解該政策,不僅僅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進行宣傳,更要向在校就讀的大學生宣傳,提前去激發大學生們留在南昌的想法,才能真正發揮該政策吸引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