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海
摘 要:課堂上老師面對的是學生,如果學生沒有接受知識的意圖或主動性,老師的教學活動將無法實現預期的目的。所以,新時代的小學數學老師,一定要有意識地從學生入手,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動性;興趣
從近年的教育改革中看,教學從學生入手,關注學生的內在發展和內在動力,是教學追求的又一個目標。過去小學數學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分析得多,讓學生實操少,學生處在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下。雖然一定程度上學生也有收獲,但是學生潛在的學習數學的能力難以被挖掘出來,導致學生的學習非常困難,壓力大,成績低。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如何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樂于參與,是每個老師關注的焦點。
下面筆者就這一問題,結合自己對新課程的理解還有多年的工作經驗談幾點建議,希望能幫到大家,也能提升自己。
一、用問題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
有一句話:“貴在參與。”還有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身經歷獲得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意義是不同的,深淺也是不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小學數學課堂的學習主體是學生,如果老師的前期鋪墊工作沒有做好,即使開展了參與性學習,學生也是“腿來心不來”,使參與流于形式。小學數學老師既然知道課堂的教學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知識的多少、深淺,代表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那么,老師就要在教學中用問題激活學生的參與意識;要讓他們時時有一種“我知道,我想回答問題”或者“我不知道,我想提問”這樣的學習覺悟,如此才能真正讓他們參與其中,開發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思維。比如,在學習除法時,我給學生出了一題:“兔媽媽把8個紅蘿卜,平均分給4只兔子,每只兔子能分多少紅蘿卜呢?”學生聽到這個問題,結合剛才學過的知識,積極思考,很快就有人給出了答案,每只兔子2個,也就是8÷4=2(個)。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給學生拋出問題,對小學生來說既能激活他們的參與意識,也能使他們學習熱情大增,理解能力得到升華。
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小學生都是6~12歲的孩子,他們剛接觸數學,既不知道數學的重要性,更沒有發現數學的神奇魅力。數學以一種符號、數字等枯燥的形象出現在他們面前,對于他們來說只是必須要學習的任務。因此,小學數學老師不但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準確、有效地認識這些數字、符號,會運用這些數學、符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這些符號活起來、動起來,或者用這些符號給學生講數學故事。比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時,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多媒體給學生出幾道具有趣味性,并能調動學生操作欲的題,把答案用動態的卡通形式呈現,讓學生選擇對等的式子和答案。當學生選錯時,課件上等待回家的正確答案,就開始流淚。旁邊的注解:遇上這群小豬豬隊友,害得我回不了家。當學生選對答案時,課堂上準備回家的卡通式子就開始歡呼雀躍,旁邊注解:我能回家嘍,隊友們真棒。這種生動、有趣的學習內容,既能體現數學的有趣性,也能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獲得知識,養成興趣,保證教學質量。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目標
沒有目標是學習的大忌,因為沒有目標,就沒有執行力,學習效率減弱不說,學習的過程也無限地延長,讓學生覺得整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其實真正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并不長,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所謂的思考中,導致學而無效。目標明確,學生學習有了針對性,學習效率才會更高,時間也會更短。比如,在“時間的計算”的教學中,給學生制定目標是老師上課前首先要做的。如,準確認識時間單位,了解時間單位換算,如1小時=60分;對于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題,能快速解出來,通過學習養成珍惜時間的意識等。通過一次次的課堂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的引導和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取有了保障,他們的目標性、時間性也能得到鞏固。有了目標性,學生對學習不再茫然,而且還會積極完成目標,輕松學習數學,提高成績,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創造條件。
四、結語
任何時候、任何課堂,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學生的接受意識、感知系統沒有調動起來,學習興趣沒有得到培養,智力得不到開發,老師的教學再精彩,也只是對牛彈琴,課堂教學效率得不到保障,質量也無法提升,小學數學整體教學必將也是滯后或者停止的。
參考文獻:
[1]李林紅.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8.
[2]姜小玲.激趣、設疑、拓展、求變:提高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初探[J].吉林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