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亮珍
摘 要: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海量的數據充斥著互聯網世界,這其中,不乏有很多可應用于學科教學活動中的資源。對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充分思考大數據背景下,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問題思考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的策略,將“讀思達”教學方法合理應用到課堂上,使得課堂煥然一新,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交流環節,使得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思維被激發,同時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文章中,筆者基于大數據背景,主要分析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并且圍繞“讀思達”教學法在初中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應用價值和具體的應用策略展開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初中英語教學;讀思達教學法;應用策略
一、 引言
“讀思達”指的是:閱讀、思考與表達。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對“讀思達”教學法的充分利用,能夠有效突破以往教學中的不足,使得課堂教學煥然一新。同時,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人們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基于這種背景,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海量的數據與“讀思達”教學法進行有效融合,以此充分發揮出大數據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閱讀、思考與表達能力的不斷發展,使得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水平得以提升。但對于初中英語教師而言,如何基于大數據背景,構建高質量的課堂,促進預期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仍然是其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二、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與不足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在中國教育部門積極倡導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也采取了一定的策略進行教學改革,但由于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如此導致教學改革成效并不顯著。具體而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引導的思想,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比較重視對知識點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解“Making New Friends”這單元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緊緊圍繞文本中涉及的重要詞匯和重要句型展開講解,而并未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空間,使得學生的學習思維受到限制,這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很不利。
第二,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創新性不足,導致課堂對學生缺乏吸引力。例如,在講解“Different Looks”這單元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只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播放相關的音頻,然后讓學生進行反復跟讀,通過這種方式,旨在幫助學生掌握文本內容,增加詞匯量,掌握重要句型和文本翻譯方法。事實上,在這樣的課堂上,課堂氣氛過于沉悶,導致學生對課堂不感興趣,進而影響到最終的教學效果。
第三,教師忽視了對課外內容的引入,導致學生的知識視野較為狹窄。例如,在講解“Getting together”這單元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僅僅將教材作為唯一的教學依據,并未合適引入課外內容。雖然英語教材是編者精心編制的,并且其中的內容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在現如今的大數據背景下,教師倘若忽視對課外內容的引入,那么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狀況,并且對于學生閱讀視野的拓展、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都很不利。
三、 大數據背景下初中英語“讀思達”教學法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在以往的初中英語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點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發展。而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倘若能夠對海量的知識和數據進行有效利用,使得課堂內容得到有效豐富,那么勢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同時,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強調對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等方面能力的培養,也是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不斷提升的關鍵。
(二)有助于實現新課程改革要求
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標準強調: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科考試成績,而且應該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方面能力的培養。傳統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往往給學生提出了過多的基礎知識積累要求,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思維和能力的發展。而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通過對“讀思達”方法的有效應用,則能夠突破以往教學中的不足,使得學生能夠不斷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問題思考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可見,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將“讀思達”教學法合理引入課堂,是實現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具體表現。
四、 大數據背景下初中英語“讀思達”教學法應用策略
(一)利用大數據,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大數據背景下,可用于教學的資源日益豐富。對此,初中英語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應用,豐富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點,讓學生的知識視野得以拓展,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教材內容。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對大數據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需要充分結合學科教學要求和學生學科綜合素質發展要求以及“讀思達”教學法的應用原則,確保最終在課堂上呈現的內容,能夠滿足教學基本要求,同時幫助學生實現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使得學生日后能夠成為新時代所需的人才。例如,在講解“Our School Life”這單元知識點的時候,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講解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而且可以從互聯網上下載與“School Life”相關的內容,并且在有效整合了課內外教學內容之后,制作一個完整的教學課件,然后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以此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同時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知識點,使得學生的思維不會局限于書本。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精心挑選一些經典的閱讀內容,然后帶領學生結合個人情感進行反復朗讀。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逐步愛上閱讀,為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環節,為了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務必要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確保學生能夠被閱讀文本所吸引。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一方面,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豐富業余生活,拓展知識視野。
(二)利用大數據,豐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中國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而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對不同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教學方法,使得課堂煥然一新。而學生往往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因此,教師倘若能夠借助不同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打造出全新的課堂,那么學生勢必會主動參與到課堂交流和討論環節,并且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如此意味著學生不再被動聽從教師的安排,而是成了課堂的主人翁。具體而言,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思考習慣,落實“讀思達”教學要求。例如,在講解“Our Local Area”這單元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對不同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進行合理應用。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Our Local Area”的視頻畫面,讓學生從整體上形成對社區的感知。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呈現問題:“Boys and girls, take out your collected pictures and label them in English.”(呈現掛圖,引入單詞),然后繼續提出問題:“I like the nice house. Do you have a nice house?”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思考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的調動,以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思考能力。除了多媒體教學技術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等技術,豐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例如,在講解“The Birthday Party”這單元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教學模式,給學生呈現若干問題,然后鼓勵學生之間通過合作互動與自主探究等方式,積極思考問題,并尋找出問題的答案。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自然而然能夠得到鍛煉。
(三)利用大數據,豐富評價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往往是單向的,即:教師往往充當著評價主體的角色,而學生則充當著被評價者的角色。在這種教學評價體系下,學生無法進行自由表達,也不具備發言權,這對于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很不利,并且會影響到教學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因為單向的教學評價模式,教師難以掌握學生真實、全面的信息。這種情況下,初中英語教師就可以借助多種途徑,廣泛收集學生的信息。例如,在講解“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這單元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豐富教學評價手段,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言語表達習慣。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學習平臺,廣泛搜集學生反饋的信息,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或者鼓勵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給學生一定的發言權,一方面,幫助教師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發揮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散。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線上交流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借助這種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表達習慣。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在大數據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應該將“閱思達”教學法合理引入課堂,并且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發揮出大數據的教育價值,豐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手段,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思考習慣和表達習慣,促進學生英語學科綜合素質水平的發展,為學生日后的成長成才做好充足的準備。
參考文獻:
[1]陳娟.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和初中英語學科的有效整合[J].校園英語,2016(1):110.
[2]馬發邦.基于信息化背景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1):273.
[3]劉娟.大數據時代下如何做好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改革[J].校園英語,2018(47):145.
[4]尚家茗.“讀思達”教學法之思與行[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3):14.
[5]李巖.大數據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39-240.
作者簡介:
鐘亮珍,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