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孌孌
摘 要:近十年來,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發展迅速,在初中教學領域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初中是學生提升語文水平、積累文化素養的重要階段,而散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學生語文能力從基礎邁向優秀的途徑,而很多教師在教導學生散文閱讀時忽視對文章美的體悟,降低了學生的審美水準,最終導致語文寫作難以進步,閱讀理解能力只能停留在表面,語文成績得不到提高。從初中教學中導致學生審美性不足的問題,以及提升學生進行散文閱讀提高審美性的意義和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性的具體實施方法等幾個方面詳細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散文閱讀;審美性教學;研究方法
散文的閱讀學習對初中學生尤為重要,是學習寫作“情”與“景”運用的方式,也是掌握作者修辭手法以及寫作內容的途徑之一。我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對于語文教學中散文的閱讀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審美的手段。所以在進行散文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性,通過快速的閱讀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從而概括和總結出文章的內容,在閱讀過程中注重作者的修辭方式以及寫作特點,理解作者融入的情感和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從這些內容中尋找美的存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初中教學中導致學生審美性不足的問題
1.學生閱讀速度較慢,缺乏審美性
初中學生閱讀方面普遍存在的現象是閱讀速度慢、閱讀量少。許多學生閱讀一篇幾千字的文章需要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漫長的閱讀時間也就導致學生的閱讀數量不足,每天只有一篇到兩篇的閱讀量。閱讀是學生快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學生可以通過文章描述,了解文章所包含的內容以及涉及的知識點,從而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掌握這些知識。緩慢的閱讀速度,就會影響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降,語文成績下滑。課外讀物也是學生通過閱讀能力獲取其他學科知識的途徑,每天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積攢課外知識,如人文歷史、地理環境、自然科學等,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學生課內的閱讀速度慢,使得其無法進行更多課外閱讀,難以讓學生對閱讀產生積極的興趣。閱讀速度的緩慢,導致學生無法發掘文章美的存在,降低了學生的審美性。
2.理解能力較差,無法掌握文章中的內容
理解能力差,很難找到文章的重點,是學生閱讀方面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大都采用逐字逐詞的方式,這種閱讀方式既費力,又無法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字與詞分開閱讀,讓學生無法在腦海里形成連貫,上段文字與下段文字出現閱讀停斷,就會產生結構偏差、中心思想不明確等問題,最終無法抓住文章的重點。學生使用這樣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滿足其閱讀需求,無法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更無法讓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獲取更多的知識。因此,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降,學習語文知識困難。在進行散文閱讀時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內容,就無法感悟作者寫作情感,更發掘不出文章中優美的辭藻和語句,導致學生審美性不足。
二、提升學生散文閱讀審美性的意義
1.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應培養學生對文章美的地方進行發掘,使其了解作者表達的中心內容和抒發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興趣,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在不同文章中,作者會使用不同敘事方式,如倒敘、插敘、第一人稱敘述、第三人稱敘述等寫作手段。教師需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對文章進行快速閱讀,從文章的結構、敘述的手段、涵蓋的內容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多方面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發現文章中美好的事物以及積極向上的情感表達,訓練學生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保障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融入創新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傳統的散文閱讀教學中,主要采用教師朗讀、學生跟讀、然后學生自己背誦朗讀的方式,進行課文閱讀。在利用這種傳統閱讀方式學習篇幅較短或者內容較為有趣的課文時,學生還能夠保持一定的注意力,但在閱讀內容單一、篇幅過長的課文時,學生會產生枯燥和乏味感,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內容單一、篇幅過長的文章失去閱讀興趣,從而導致閱讀能力下降,影響語文知識積累。采用創新的整體閱讀教學法能夠打破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利用合適的閱讀方式進行對不同文章的閱讀理解,不同于傳統的跟讀模式,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融入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等各種教學方式,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3.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語文教師一直給學生一種嚴肅、認真、刻板的印象,這種形象不利于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不利于教師開展語文教學工作。初中學生處在身體發育、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對外界事物十分敏感,容易受到干擾和影響。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許多學生過早接觸社會中的負面新聞,對品格養成產生不利影響,對學生發展起到不良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散文閱讀的審美觀念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教師采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從而幫助學生學習文章中的語句,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情感,學習文章所傳播的正能量,為學生的做人與做事樹立榜樣。創新的教學方式為教師帶來更多的互動時間,學生與教師的關系變得平等,且通過良好的溝通,教師能夠掌握學生更多學習情況,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三、散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性的具體實施方法
1.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散文的意境
傳統的散文閱讀方式主要采用學生跟讀的模式,對文章的理解與作者想要描述的意境都需要學生自己在腦海中想象,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導致其想象空間也大不相同,教師若無法正確引導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就不能夠發現文章中的美,缺乏審美觀念。而教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營造出文章中的意境,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更好地學習散文內容,了解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發現文章中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性。例如,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這篇散文時,可以在網絡中尋找關于濟南冬天的景色視頻與圖片,在課堂中給學生播放。教師在誦讀這篇文章時,根據描寫的順序播放視頻,由開始冬天的太陽到老城的山水,再到山中的矮松和城外的小村莊,最后到澄清的河水,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會在腦海中形成對濟南冬天景色的美好印象,作者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描述為讀者呈現出濟南冬天的特色。學生根據文章的描述以及視頻和圖片資料,感受到作者對景色如詩如畫般的描述,從而在作者創造的意境中感受到世間景色的美好,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2.將情景教學融入散文閱讀中
散文閱讀中主要領會作者的“情”與“意”。其中文章的“情”就是作者抒發的感情,“意”就是文章想要表達的意境,學生學會感受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與“意”后,就會發現文章中的美,增強學生的審美觀。教師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進行散文閱讀課程的教導,營造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從而使學生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想要表達的情感,發現文章中美的存在。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高爾基的《海燕》這篇散文時,可以營造出海邊的情景,為學生播放海浪沖擊砂石的聲音,將學生的思緒帶入一望無際的大海中。隨著教師領讀文章,背景音樂從開始的舒緩到慢慢的緊張刺激,當文章閱讀到海燕對天空號叫時,播放一些激昂的音樂,通過這種音樂與情景的不斷轉換,幫助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的跌宕起伏,讓學生感受到海燕面對惡劣天氣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從而引申到學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困難,樂觀向上,積極解決,發掘文章中高爾基先生想要表達的意義,以及結合時代背景了解文章所代表的是人民階層,促進學生對散文閱讀審美性的增強。
四、結束語
散文閱讀在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導散文閱讀時,應營造出符合作者意境的氣氛,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及情景教學等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欣賞文章優美的辭藻、華麗的語句、典雅的文章構成,從視覺、聽覺全面融入文章中,感受到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尋找文章中的美,提高學生在散文閱讀中的審美性,促進學生的道德準則建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完善,增強學生全面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劉美宇.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問題與優化策略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6):25,27.
[2]戴進.批文入情:淺談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8):63.
[3]趙紅娟.放飛自我,讀出個性:初中語文散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之我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4):93.
[4]葉麗.返璞歸真,品味經典:尋求初中語文教學中散文閱讀的有效之路[J].散文百家(理論),2020(7):137.
[5]趙宇婷. 初中語文散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0.
[6]宋海廣. 初中語文散文教學方法研究[A]. 2020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