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衿
摘 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優秀的課堂導入能夠在課堂之初最短的時間內激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與熱情,為接下來的課堂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從作用、方法以及誤區等方面談談語文課堂的導入。
關鍵詞:語文課堂導入;作用;方法;誤區
導入是指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之初,適當地采用一些靈活巧妙的方法,以引導本班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其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學習內驅力,把學習真正變成學生自己的事,使學生樂于主動學習。
一、課堂導入的作用
1.穩定學生的課前情緒
課堂導入是課前混亂與課堂安靜的分界線。學生從課下的娛樂活動到課上鈴響后安靜下來,需要有一個過渡轉換階段。機智的教師擅長運用課前導語,簡明扼要地控制全場,讓班級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回歸課堂。
2.引起學生注意的教學內容
精致的課前導入,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先聲服人的作用,上課鈴聲一落,學生就能把興奮點轉移到課堂上來,集中在本節課的教學要點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獲得豐收的喜悅。巧妙的課堂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泉,自然而然地進入一種美好的學習氛圍,進而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
3.交流師生之間美好感情
好的課堂導入是連接師生感情的按鈕。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手勢、一句話語,如能在一瞬間獲得學生的喜歡,那便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做出很好的鋪墊!
4.明晰課堂教與學目標
教師有無清晰的教學目的和學生是否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衡量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當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時,教師就要適時地講明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從而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并自覺地控制和調節其學習活動。
5.啟發學生進入思維狀態
富有創新的課堂導入,可輕而易舉地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苗,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智慧,使其樂于思考,并為下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堂導入的幾種方式
高爾基曾說:“最難的是開始,就是第一句話,如同音樂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美好的課前導入,就是一場精美表演的開幕,推開幕簾,即可吸引觀眾的眼睛。回顧多年的教學經歷,在總結他人經驗的基礎上,作者認為語文課堂導入方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開宗明義式
上課初始,學生大腦最清晰、記憶力最好,進入頭腦中的信息也最容易被學生記住。課前展示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方向,帶著目的去學習,效果才會更明顯。而這種直截了當的導入,恰能使學生從始至終都有明晰的學習目標,從而達到自主、獨立的學習效果。
2.以舊帶新式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以往學過的知識點,由此引出新的教學內容,從已知到未知,此種方式貴在銜接自然。譬如,在學習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五言律詩《渡荊門送別》時,可從《靜夜思》導入;學習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三峽》時,可從《早發白帝城》導入。
3.投石激浪式
每一個學生都有屬于他們年齡的心理特征,教師如能巧妙地利用到這一點,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比如游戲互動、欣賞歌曲、謎語競猜等形式來導入新課,一定能夠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比如,在講唐代詩人李白的《渡荊門送別》這一課時,還可以在課前采用“飛花令”的形式激起學生對送別詩的學習興趣。
4.巧設疑難式
教師可參照教材,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兩難處境,進而刺激學生大腦的活躍。例如,在講解王維的《使至塞上》這首律詩時,對于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有人說此景的描寫傳遞出的是作者的孤獨與傷感,也有讀者認為整個頸聯體現的是一種灑脫與豪邁,那么究竟該如何解讀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本節課的學習。
三、導入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導入一味地追求引發學生興趣,實際上與教材要點毫無關聯或關聯甚微,更有甚者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入了與教學內容無關的軌道,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當然也有一些導入時間不恰當影響了整節課的進度,其實課堂導入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之內最好,因為導入的目的就是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進而激發對知識的渴求。也有一些導入問題難度把控不到位,不是太難就是太易。簡而言之,課堂導入設計要綜合考慮多方因素,以使學生快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導入是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關鍵一步。因此,課堂導入的設計首要考慮的就是本班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對過往知識的掌握程度。但不論采取何種形式導入,最終都要結合教師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所能參考的文本素材和學生的生活實踐,力求做到自然恰當、新穎別致。
參考文獻:
優才教育研究院.教師如何上好公開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