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摘 要:歷史學科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如何上出其特點,發揮其優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我們每位歷史老師的職責。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歷史味
雖然近年來初中歷史學科被納入中考,成績也計入學生的中考總分當中,但作為考查科目,無論在家長還是學生的心目中,其地位還是比較低的,大都認為考前突擊,讀讀背背就行。有些老師也認為初中歷史課要求不高,講講故事,放放電影就行了,其實,歷史課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比較重要。有人認為:沒有歷史,一個人無法明智地研究社會中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或道德問題。而且,沒有歷史知識以及歷史研究,一個人就無法知曉歷史。初中老師承擔著初中生的歷史教學任務,應從研究課標和教材入手,精心設計認真打磨,還原歷史課應有的“歷史味”,達到歷史育人目標。
何為“歷史味”呢?我認為,歷史課的歷史味就是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讓學生掌握歷史基本知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線索,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做好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還原歷史史實,體現其“真實味”
當代知名學者許紀霖說過:“做歷史老師,最重要的是把歷史教科書中丟掉的故事重新發掘出來,活生生地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在鮮活的人物形象、緊張的戲劇沖突中真正理會到歷史的魅力。”歷史課本中有些歷史事件背景和內容的處理都比較簡單,如八年級上冊《鴉片戰爭》一課對戰爭過程的表述過于概括,《歷史教學》主編任世江老師認為:鴉片戰爭是一場戰爭,背景、影響等是后人的認識,如果不了解戰爭過程,就無法產生歷史的想象力,感知鴉片戰爭就無從談起,理解鴉片戰爭的結局就變成了死記硬背……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做適當的補充,充實學生的歷史思維活動,提升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二、明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線索,體現其“發展味”
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以時間為坐標的,歷史知識的基本結構是建立在時間順序的基礎上,突出歷史知識時間上的順序性和延續性,空間上的整體性。首先,整體感知人類社會發展的幾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近代)和社會主義社會(現代)。其次,分別感知中國和世界史的具體發展階段的內容。如中國近代史發展線索:侵略與反抗-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國民革命、內戰、抗戰、解放戰爭)。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線索為:建立、發展、調整和不斷完善。在橫向時間基礎上我們還要注意縱向空間的發展,如建國后中國的發展包括政治、經濟、外交、民族關系、文化等多方面,使學生感知歷史的整體性,全面分析和評價。
三、準確把握歷史概念,探尋歷史本質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是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最本質的認識,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一方面,源于史實,具有確定的時間,空間和事實特征;另一方面,高于史實,揭示了史實的內在聯系和本質,構成了體現歷史發展線索和規律的基本因素。方美玲教授說:“歷史概念是歷史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提高歷史概念的教學理解水平,既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概念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基礎,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史實法、比較法和情境體驗法。
1.補充史實
如《南京條約》賠款中銀元的理解就需要老師補充此銀元即西班牙銀元,是英國為了控制本國銀元的外流采用西班牙銀元作為貿易流通貨幣,在中英貿易中,這些銀元流到了中國。
2.比較異同
把兩個歷史概念放在一起比較,如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間不同、具體事件不同、結果不同,影響不同等,在目的和危害上又有很大的相同點。
3.情境體驗
創設相關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如組織學生進行歷史劇表演,如西歐的封君、封臣關系,較為滑稽的表演和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在嬉笑中理解了歷史的概念。
四、史料研讀,提高素養
“離開了史料研讀,歷史學科教學就是無源之水”,在統編版初中歷史教科書中有豐富的文字史料、歷史地圖、實物圖片等,這些是學生認識歷史本真的重要依據。如七年級上冊中提道“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侯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成一族之行,后世所謂諸夏是”,本段史料的研讀有助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由來。
讓初中歷史教學上出“歷史味”就是依據課程標準,體現歷史學科特色,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紀霖.我改變不了世界,但可以改變我的課堂[J].歷史教學,2005(5).
[2]任世江.深化歷史教學內容方式的探討:以“鴉片戰爭”為例的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2008(11).
[3]趙亞夫主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4]聶幼犁.關于“骨鯁在喉”的案例及其說明[J].歷史教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