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穎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識字教學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占據重中之重的地位。所以,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識字教學有機融合,采用字理教學法、字謎教字法、插圖教學法、書法教學法,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增強學生文化底蘊,讓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小學低學段;識字教學;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世界多元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更是需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語文課程標準》闡述了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體,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漢字是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世界語言之林也占據獨特地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識字寫字教學內容安排,讓學生“多認少寫”,盡快學會讀書寫字。新編一年級教材的識字課文,把兒童讀書最需要先認識的300個字,安排在一年級教材中,體現教材編寫的科學性。因此,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緊密聯系起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一、傳統文化滲透之字理教學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它同拼音文字的區別,在于文字符號不直接反映語音,但是,漢字的字形與字義之間的關系相當緊密。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掌握漢字漢字音、形、義的本源,是正確認識和使用漢字的基礎,同時也在小學識字教學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小學低學段的識字學習以簡單的獨體字作為起點。雖然獨體字筆畫較少,但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理解能力發展十分有限,而獨體字多為許慎的六書名目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若結合字理與背后的傳統文化故事,從漢字的源頭出發,兼之演變過程,能更好地幫助低年級小學生深刻理解與記憶所學生字,提高課堂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生字分為“二會字”以及“四會字”。“二會字”指會讀、會認即可;而“四會字”是教學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會讀、會認、會寫、會用。字理教學法重點運用于學習“四會字”上。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為識字單元。比如,第二課需要學習的生字是“一”“二”“三”“上”。學習數字的漢字的時候,可以從古人的計數方法——算籌計數法或結繩記事法的小故事開始。“在還沒有發明出文字的原始社會,古人們為了要記住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后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如此類推。一般大事就結成大結,小事結成小結。所以在漢字里面,代表一就畫一橫,代表二就畫兩橫,代表三就畫三橫。如果代表一百呢?畫一百橫嗎?代表一千呢?畫一千橫嗎?顯然太浪費時間了。所以聰明的古人們為了方便,約定百、千這些字用其它形式來表示,這些以后會一一學習。”“古時候,人們會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用竹子做成的小棍子放在一個布袋里,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一、二、三都是橫放算籌表個位數的算籌形象。”這樣教學,給學生拓展了結繩記事的文字起源傳說以及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
在教授指事字“上、下”二字時,可以從字源作為開端。“上”字以一橫為標準線,加一點在上面,表明“上”的意思;而加一點在下面,表明“下”的意思。但是因為兩字形體容易與“二”字混淆,因此,古人加上一豎作為區分,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所學習的“上、下”二字。這是從字理與演化過程對漢字進行剖析。
另外,生字中的會意字是聯合幾個意義相關的字來共同表達一個意思而構成的新字,如“林、間、生”等字。“林”以并排的兩個“木”字表示樹木叢生,做叢林之意;“間”字以月光從門的間隙透進來作為門縫的意思;“生”字以下面的一橫作為地面,上面一課小草,以草長出地面會意。這樣給學生講解,除了更好幫助學生體會到漢字的奧妙以外,還能讓學生學習到生字的本義。
而根據事物類型造字,再選取一個同音字來代表讀音以配合成字的形聲字在漢字中更是常見。形聲字由表示新造字的意義或類屬的形旁與表示讀音的聲旁構成,這類型的字在漢字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從形聲字的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習分辨形近字,如,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的《拍手歌》中,生字含有“鳥”旁代表長尾巴鳥,像雞、鵝;而含有“隹”旁則代表短尾巴鳥,像雀、雁。另如,示字旁與衣字旁,以往的教學中只是直接灌輸示字旁只有一點而衣字旁有兩點,學生根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經常混亂。但若能先分析“示”字與“衣”字的形體與偏旁寫法的區別,再結合偏旁的意義來講解,“示”字跟祝福,祭祀有關,而“衣”字跟衣服有關,從而區別兩者。從形聲字的拆分講解,相當有助于學生學會辨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二、傳統文化滲透之字謎教字法
字謎,顧名思義,以字面作為謎底。它是一種中國淵遠流傳的文字游戲,也是漢字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更是承載著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謎語的編寫或是利用了漢字的造字規律,或是利用了漢字形、音、義某一方面的特點,顯得既有趣味,又有知識內涵。在古代,中秋節和元宵節等傳統節日常常會有猜燈謎的活動。因而,在識字教學中加入字謎,可以有效滲透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全方位接受熏陶。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第一課《小蝌蚪找媽媽》的生字“肚”,即可運用字謎的方式“月光照在土地上(打一字)”來進行教學。再如,學習“炎”字的時候,可編寫字謎“火上加火”代表炎熱。字謎不但具有趣味性,更富于挑戰性,此教學法充分體現寓教于樂,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更好地讓小學生感受到漢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提高對母語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三、傳統文化滲透之插圖教字法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是由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主編,眾多教育專家以及一線教師共同合作的“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教材努力避免 “表面文章”與“穿靴戴帽”,而做到“有機滲透”,使價值觀化為語文的“血肉”,特別是兩個“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選編、內容安排、導語和習題的設計等諸多方面,融入語文所包含的語言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讓學生樂于接受,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材中,最不起眼,但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插圖。教材中所有的插圖都是經過別出心裁的精挑細選,當中很多插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課文,忽視與課文配套的,相映成趣的插圖。比如說,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識字課中的《口耳目》,其配圖為京劇卡通人物。圖文結合,讓學生直觀感受“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在教學中可以將所要學習的這幾個生字與作為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京劇結合起來,補充介紹。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充分挖掘、利用好教材呈現的每一項內容去教語文,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增強學生文化底蘊。
四、傳統文化滲透之書法教字法
書法教學法在識字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書法藝術的基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能得以生存、發展的背景。學生學寫字,不單單要會寫,更要寫得好、寫得美,追求美觀、勻稱、大小適中。漢字中的橫、豎、撇、折、捺、提、點都充滿著大學問,體現中華民族優異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位置,強調生字筆順以及書寫的注意事項,從而讓學生掌握漢字書寫的要領,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漢字的形體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實現美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溫儒敏.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
[3]王敏.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研究——以部編版教材為例[D].江南大學,2020(8).
[4]胡雪婷.小學低年級多元識字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6).
[5]陶蜜.字理識字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的實踐與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