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
摘 要:學生要想順利解出一道應用題,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演算水平,所以,加強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當著眼于核心素養的培養,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并創設一系列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投入,培養細心的好習慣,啟發創新的解題思路。另外,為了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教師還應當將應用題生活化,從而激發其解決問題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應用題是考查小學生數學綜合水平的重要形式,學生如果有較強的解決數學應用題的能力,說明其對相關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已經較為扎實,所以數學應用題體現著一個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應當受到教師的重視。在小學階段,許多學生解題能力較差,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對于應用題教學策略進行深入研究。若能在小學就培養其良好的應用能力與邏輯思維水平,能夠為學生后續更高難度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學生今后的數學水平的進階將會大有裨益。
一、 加強師生互動
在過去,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上,由于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往往片面強調教師對于考試技巧的灌輸,忽視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另外,小學生年齡較小,普遍規則意識不強,一旦教師與其開展互動,許多學生會過于興奮而破壞課堂秩序,并導致討論主題逐漸偏離。所以,許多教師對于課堂上的互動開展不夠充分。
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思路,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學環節和進度都應當圍繞著學生具體的實際水平和客觀發展規律來擬定,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最大化的發展,充分利用其最近發展區。小學數學教師加強對于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的鍛煉,應當在課堂上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傾聽學生的解題思路,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進度,從而與學生基本實現同步探究。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不再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和過往經驗,而是真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量體裁衣”,在這種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思路不必被教師的灌輸所局限,有利于其創新能力的發展。
所以,教師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可以適時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同學們能夠開動腦筋參與到課堂中。例如教師在教學《比的認識》一節內容時,可以提出:比與除法、分數有什么關系?比的前項或后項可以是0嗎?你能從生活中找到身邊的比嗎?等等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 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是一門具有邏輯性、抽象性的特征的學科,對于仍然以形象性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不僅許多數學理論知識難以理解,一些應用題的題意把握與邏輯關系的提取上也出現了困難。所以,教師應當采取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突破重難點之前能夠擁有良好的鋪墊,從而更好地進行深入思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的情境創設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語言描述以外,還可以利用班級內的多媒體設備投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播放一些音樂或視頻,讓學生的思緒能夠及時轉換,投入到應用題的情境中思考問題。此外,教師還應當注意情境的開放性特征,讓學生能夠自由地張開思想的翅膀,從而實現其創新能力的培養,保持學生解題時活躍的思維。例如教師教學《生活中的負數》時,為了較好的引入新的概念,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的片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里出現過“負數”,如游戲中的扣分,電梯的樓層等等。從這一情境創設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打開思路,再由此引出“負數”的概念,指導學生學習正、負數的讀法與寫法,能夠給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數學聯系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應用于生活,尤其是應用題這一題型,更是數學學科應用性特征的表現之一。另外,由于大部分的數學理論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都有一定的難度,在很多學生的心目中,數學作為一門有難度的學科,與自己的距離十分遙遠,且信心不足。針對這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強調數學知識技能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會有效拉近學生心目中與數學的心理距離,并能夠從應用性問題的解決中獲得自信,消除其心理上對數學的恐懼和抵觸。
另外,在應用題的教學中,實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也能夠運用數學思維來尋求解決之策,實現真正的學以致用。
例如學生學習《方向與位置》一節時,為了幫助學生熟練地認識平面圖上的東、西、南、北,并能夠運用對“北”的固定特征的辨認,推理出更多的信息,從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將其與學生的校園生活相結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中走一走,并在紙上繪制出教學樓、大門、操場等關鍵性建筑與設施,小組內部互相檢查,校對是否有人繪制的圖形方向出現了錯誤。根據學生繪制的平面圖和本節課所學習的相關知識,學生可以試著練習運用方位詞描述某個建筑在某個建筑的什么方位。
四、 趣味教學激發興趣
小學生大多都活潑好動,如果在課堂上學生只能聽講和做題,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數學課失去新鮮感,積極性也會下降。教師應當著眼于學生的實際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方向,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實現數學知識技能的內化。在趣味性的數學教學中,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中實現多種能力的協同發展,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此外,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中,教學側重的不再是結果而是過程,學生的學習也不再依靠死記硬背,而是體驗,這種特殊的課堂體驗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對活動內容所涉及的相關知識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運動》時,由于部分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較差,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空間感的建立,對此進行著重突破。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變換的現象,增強空間觀念,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七巧板作為道具,讓學生通過將七巧板中的各個圖形放歸原位,來體會圖形的平移、旋轉等特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鐘表運轉時指針的變化,從而認識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以及旋轉角度,并記憶順時針與逆時針的旋轉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視覺、聽覺、雙手等都參與到了數學感知當中,最終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