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林
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且會伴隨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對于學生長期學習數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問題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其注重確立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對問題的興趣,繼而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文章就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意義進行闡述,分析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提出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意義;原則;策略
一、 引言
小學生正處于智力開發的階段,思維也并不嚴謹,在學習數學這門較為復雜和抽象的學科時,必然會非常的困難,這也是一直以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并實施,數學教學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數學教師不斷地基于課本以及學生的特點創設了新型的教學方法,比如問題情境教學法,使得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其是通過問題的方式,將數學知識引入課堂,培養學生問題解決以及探究的能力,為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專注能力較差,尤其是面臨自己并不感興趣的知識或者內容時,無法提起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就會出現開小差走神等情況,必然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而數學這門課程本身就較為抽象,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的難度較大。如果一味地采用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很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問題情境則是將學生處于某種情境中,對知識進行探討和分析,在無形中就調動了學生的某種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這門課程奠定了基礎。
(二)有利于幫助小學生突破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知識
每一門學科都包含著一些重難點知識,而在學習這些重難點知識時,只有深入的分析才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突破,提高學習的質量。問題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其是基于學生以及重難點知識合理創設的一種情境。基于問題的引導,逐步讓學生對一些無法通過表面直觀理解的知識進行分解和突破,在無形中就提高了小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程度,增強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優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
數學這門課程考驗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隨著年級的增高,數學的難度也在增加,對于思維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因此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便于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是基于問題情境的引導,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知識點,在無形中就訓練了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問題進行解決。
三、 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
(一)趣味性原則
小學生對于每一個新鮮事物都有著一顆好奇心,然而這顆好奇心保持的時間比較短。往往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便開始退縮。而興趣是學生學習各門課程的前提,也是基礎,對于數學這門課程而言也是一樣。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基于趣味性的原則,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發揮出問題情境創設的優勢。例如,小學生比較喜歡動畫形式的內容,教師就可以結合內容設置動畫,學生基于對動畫的興趣,便更愿意投入到課程的學習中。
(二)人本化原則
所謂的人本化原則是以人為本。在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均要求當下的教師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突破傳統教學存在的局限性。眾所周知,傳統的數學課堂以老師的教為主,學生被動地學習和接受,這也使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學生的數學各項思維和能力較差。在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時,教師則需要充分地確立人本化的原則,實現課堂中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基于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能力,創設層次性的情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有序進行引導,繼而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三)針對性以及啟發性原則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并不簡單地將情境融入課堂中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其需要充分地結合學生的學情以及所教學的內容。因此,問題情境教學在融入時應具有針對性,基于問題的逐步引導讓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繼而得到正確的答案,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尤其要注意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切勿超過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所學習知識的范圍之外,這必然會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其次,在提問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啟發性原則。所謂的啟發性原則,即是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意義,而并非浪費時間,能夠基于該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索,這樣的問題才能真正地發揮出問題情境創設的意義。
四、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一)基于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幫助。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主要是黑板、粉筆、教師,教學全程都是教師在教授,學生在講臺下聽,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極低。而融入信息技術之后,課堂中便增加了多媒體。多媒體本身就具備圖像、聲音等功能,其符合了小學生的興趣特征。基于該多媒體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大大調動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為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四則運算》這一節課程時,第一部分的內容是要求學生掌握加減的意義以及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在低年齡階段的數學課程中已經融入了一些簡單數字的加減法,學生對該知識也有了淺顯的印象。在開始這節課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在電影院中一個售貨員在賣票,其中上午買票45張,下午賣了52張。基于這個情境,學生已經將自己置于售貨員的身份,接著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請問售貨員一天共賣了多少張?這個問題非常的簡單,售貨員一天賣出的電影票數則是上午票數加上下午票數,45+52=97張,隨后教師需要以問題引導學生,假設一天售貨員賣了97張電影票,上午賣了45張,請問下午賣了多少張呢?這是一種問題的轉換,就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加減法各個數字之間存在的關系,基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繼而促使學生掌握四則運算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