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哲 歐陽美玉 唐新梅

【摘 要】本文基于體育與德育的關聯和中職學校體育滲透德育的意義,論述在體育教育中滲透德育的路徑和方法,提出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應在不同學習階段采用不同方式滲透德育思想,不僅要教會學生科學的身體鍛煉方法,還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運動習慣,培養學生樹立高尚的體育精神、崇高的職業素養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中職學校 體育教學 德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2-0036-04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強調: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獨特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意見》明確要求學校體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要涵養陽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園體育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由此可見,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要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培養身心健康的技術人才。體育與德育關系密切,彼此滲透關聯,通過科學設計,能夠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發揮中職體育課堂的德育功效,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德的教育目標。
一、體育與德育的關系
(一)通過體育運動和體育文化涵養學生思想品德
中職學校體育對學生的德育涵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直接參與體育運動。學生直接參與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能在活動中提升運動競技能力,從而內化為向著“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目標努力行動的精神,這種內化于心的追求本質上是思想層面的升華,是做“更好的自己”的直接表達。二是受校園體育文化的間接影響。比如通過校園媒體宣傳報道體育賽事、體育活動等,引發學生對國家、民族以及學校等集體榮譽的思考,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
中職學校的學生年齡大多在15歲至18歲間,正是血氣方剛的青春期時期,他們內心充滿激情,體育活動的參與性、趣味性、協作與對抗性等對他們具有較強的吸引力,體育文化對德育的熏陶和浸潤也較易起到良好效果。
(二)德育在體育競技比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體育除了教會學生專項運動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參與鍛煉的習慣,培養學生參與體育競賽的規則約束意識。學生在賽場上頑強拼搏、遵守規則、尊重對手,依靠并配合隊友發揮積極作用,爭取勝利,這是體育競技項目的基本素養。如果沒有規則意識、競爭意識、團隊協作意識和穩定的心理素質等,體育競技比賽將難以開展。由此可見,要想獲得良好的競賽成績,離不開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因此,中職學校應推進全員參與的體育競賽,發揮德育在體育競技比賽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
二、中職學校體育滲透德育的意義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要深入挖掘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資源,發揮所有課程的育人功能。我國中等職業學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任務,中職學校體育滲透德育其實質也就是落實課程思政,意義重大。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職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競技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徑等,具備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頑強拼搏精神的天然基因。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授這些競技項目時,要適當講述中國體育事業的輝煌歷史,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我國是怎樣從體育弱國變成世界體育強國的。例如教師可以播放中國女排比賽的視頻,讓學生感受中國女排隊員頑強拼搏、團結奮斗的感人肺腑的場面,感受中國女排奪冠登上領獎臺唱國歌時的激動場景。可見,教師要善于通過體育競賽激發學生愛集體愛國家的情懷,鼓勵學生樹立強化技能學習、增強身體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遠大理想,要讓學生清楚認識并自覺做“少年強則中國強吾輩少年當自強”的踐行者。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是企業選人、用人的必然要求。中職學校各個專業應把團隊協作精神、創先爭優意識、工匠精神等寫進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課程的設計和安排上突出強調職業素養的培養。體育課程是中職學校的公共課程,且每個學期均足時開設,體育課程教學中的許多內容都對學生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培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校運會的集體項目,二十人迎面接力賽、跳長繩比賽、三人板鞋和五人背簍拋繡球等都需要團隊成員的積極配合、全力拼搏方能贏得勝利。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團隊合作的必要性和良性競爭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也要多給予鼓勵和表揚,堅定他們克服困難的決心,培養他們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耐挫折心理素質
當前中職學校的在校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大多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導致其遇到困難時容易退縮,缺乏解決問題的自信心,不利于學生行動力的養成,更不利于學生今后的成長成才。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獨特優勢,通過體育鍛煉和競技比賽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勇氣。如校運會舉辦的籃球聯賽能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身體素質,以及遇到失敗不氣餒、遇到困難迎難而上的品質,為其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四)有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帶來了國與國之間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密切交流。伴隨著這種廣泛的交流,歷史虛無主義思想和資本主義文化等逐漸侵入,使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盲目崇拜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影響其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把德育適當地融入日常的體育教學對中職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十分有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五)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中職體育教師要讓學生提升身體運動技能和素質,要結合品德教育下的綜合素質培養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體育課堂上教師要教育學生,愛惜身體、強健體魄也是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具體表現;又如在判斷取舍上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的身體素質選擇適合自己的日常鍛煉項目。
三、中職學校體育滲透德育的途徑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是零散的、隱性的,缺乏顯性的具體路徑,但體育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較其他課程而言可操作性更強。將德育與體育融合,就要將體育課程中的德育理論化和系統化、具體化。中職學校的體育課程課時量相對飽和,早間鍛煉和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基本固定,因此在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可落實、可操作,并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新時代德育的困難,就中職學校而言,還能有效彌補學校德育師資隊伍相對匱乏的困境以及德育工作碎片化的不足。具體來說,可以從早操、體育課堂教學、學生課外活動、各類競賽等方面入手,體育融合德育主要通過開放式的體育教學和運動過程以及滲透式的手法進行,滲透途徑如圖1所示:
(一)利用早操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和惜時守時的觀念
我校開展早上晨會集隊和廣播操、跑步等項目。早操讓學生積極鍛煉身體,有利于學生養成惜時守時的習慣,更有利于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早操活動還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和熱愛生活的個性,推進良好的班風學風校風建設;適量的晨跑運動,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讓學生在早操中盡情享受“一日之計在于晨”的美好,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開啟一天的學習和生活。學生整齊劃一的隊列和矯健的步伐是育人活動的體現,還能提醒學生勤奮上進,每一天都堅持做到守時守紀,精神飽滿地迎接每一天的新事物。
(二)利用體育課堂對學生進行責任觀、安全觀、科學觀的滲透
體育運動項目的教學要求,是教師和學生都要堅持用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對待課堂。因為運動項目直接與學生的身體、學生的安全密切相關,不當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方式會對身體造成損傷,甚至影響學生的人身安全。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體育課堂的項目教學對學生滲透責任觀、安全觀和科學觀。
中職學校體育教學中,常規教學包括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等內容。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否順利開展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體育教學常規的嚴格執行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決定性作用。為此,根據教學安排,學校每年新生開學初期就要進行新生軍訓——養成不遲到、不曠課、不早退的習慣,集體做到“快、靜、齊”。要讓學生養成服從命令的習慣,令行禁止,才能逐漸養成紀律觀念和自律性。由于體育項目有一定的風險,倘若態度不端正或者方法不正確,學生有可能在跳躍、奔跑、對抗等體育活動中受傷。為了避免這些損傷,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端正的態度對待每一次訓練、每一項體育活動,尤其是在小組活動或是兩兩配合的活動中,如背摔、跳馬等,要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同時要告訴學生,健康的身體源自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運動習慣,不要迷信邪教活動能讓人“長命百歲”的說法。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崇尚真理的、追求真理的品質。
(三)通過體育規則教學滲透公平意識、安全意識、協作意識、大局意識等
體育能促進學生身心和智力的發展。學校可通過組織年級籃球比賽、班級比賽、校運會各種競賽和課堂體測來提高學生的競技水平和運動水平。這些活動的順利開展有賴于專業的裁判員、完善的競賽規則及規范的活動流程。因此,體育教師要教會學生規范的流程和競賽規則,還要選拔培養部分學生裁判員,為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要培養學生裁判的公平意識,幫助他們明確責任與任務,做到公平公正,遵守規則,團結協作。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遵守這些既定規則,從大局出發,各盡其職。這些體育規則和流程的教學及裁判員的培養,能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公平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等。
(四)通過教授民族體育項目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
體育涉及的范圍很廣。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主要有壯族、苗族、瑤族、仫佬族等12個少數民族世居于此。各民族有豐富多彩的運動項目,這些也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廣西不少中等職業學校為傳承民族體育,在各個年級中均開設民族體育項目課程,比如竹竿舞、螞拐舞等。體育教師要傳承民族體育項目,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利用不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獨特的德育要素,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思想品德培養。廣西商貿高級技工學校積極開展三人板鞋、踩高蹺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充分展示了少數民族對力量、速度和耐力的追求以及對團結協作精神的高度重視。此外,我校還開展了背簍拋繡球、跳長繩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蘊含著濃郁的民族色彩,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熱情。
(五)體育課堂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效銜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首先,課外體育活動能夠強身健體、提高心肺功能和加快新陳代謝等,增強人體免疫力和預防傳染病;其次,課外體育活動能夠有效調節情緒,使學生走出宿舍、遠離手機,有利于身心健康。第二課堂的課外體育活動,形成了一個有共同話題和共同興趣的體育活動團體,是中職生互相學習和感情交流的平臺。學校課外體育活動具有多樣性、靈活性、功能多元性的特點,要根據學生素養差異、學校場地條件等,科學安排課外體育活動。良好的運動習慣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表現。體育教師除了上好體育課,還要科學設計課外體育活動,使學生養成參與體育運動的自覺性。
球類運動屬于集體項目,由基本技術和戰術配合等組成,需要隊員之間的相互配合、不斷變化、堅持努力才能順利進行,于中職學生而言有較強的吸引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有足球、氣排球、籃球等。廣西商貿高級技工學校將籃球賽、排球賽、足球賽系統化、常規化,班級之間、年級之間的體育比賽活動不斷,這些比賽和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營造積極陽光向上的校園氛圍。廣西商貿高級技工學校將周三下午和周五下午列為學生第二課堂體育活動時間,以社團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如輪滑社、舞獅社等,還結合班級活動的實際情況,開展道德風尚獎和精神文明獎評比,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集體榮譽感,推動學校德育建設。
四、體育滲透德育對深化教學改革的思考
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基石,而未來新世界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特征的。全面發展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育并舉”,其中德育為首,這就要求新時代體育要與德育相融合,要教會學生運動專項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引導中職生作為新時代現代化強國的參與者、建設者,要自覺強健體魄,堅定理想信念。
(一)植入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情懷
結合地域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體育教學,能讓學生了解本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歷史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國家新的要求,而中職生是國家未來勞動的主力軍,體育和勞動都需要體力去完成,兩者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系。體育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將兩者有機聯系起來。比如針對汽車專業學生,體育課堂設計設計手提輪胎、地滾輪胎的內容,可鍛煉學生的手臂力量。
(三)加強學生品德修養和職業認識
體育教學也要緊緊圍繞培育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宏偉目標展開教學,不能脫離職業性。比如學前教育專業的體育課,要融入幼兒健康教育與活動指導等課程,強調學生必須樹立積極向上的形象。他們將來教育的對象為3~6歲的小朋友,他們的形象及內在品質,對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體育教學中,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實施差異化的內容教學,優化學生的職業素質。
總之,中職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水平,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培養,健全其人格,錘煉其堅強的意志,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等。要進一步發揮體育課堂德育功能,使體育教師深入理解體育課程的德育價值和優勢,推進學校德育改革。新時代中職體育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體育技能和知識,還要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核心素質培養,培育學生健康的體魄。廣西商貿高級技工學校“中職學校體育滲透德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團隊在德體融合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為學校實施體育課程思政提供了可實踐的方案,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捷.淺談初中體育課堂和德育的有效融合[J].新課程,2021(29).
[2]楊倫榮.論體育教學中“育體”與“育心”的有效融合[J].新教師,2021(5).
[3]薛浩,鄭國華.我國體育類課程思政項群化建設的理論邏輯、價值意涵與路徑選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4).
[4]尹清龍,秦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歷程·成就·啟示:以新中國成立70年為視角[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0(3).
[5]張衛東.對中職學校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認識和思考[J].經濟師,2020(5).
注: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職學校體育滲透德育的研究與實踐”(編號:GXZZJG2018B086);2016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圈構建與實踐”(編號:2016MSZ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 哲(1978— ),男,壯族,廣西鳳山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廣西商貿高級技工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育、體育;歐陽美玉(1982—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現就職于廣西商貿高級技工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育、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唐新梅(通信作者)(1982— ),女,漢族,廣西資源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副教授,現就職于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軟件技術、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