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婷
【摘 要】本文基于項目教學法所具有的直觀性、體系性、整體性等教學屬性,提出在高中物理學科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的策略:精選項目內容,啟動生本學科思維;組織項目活動,增強生本學習體驗;傳授項目學法,提升生本探索效率;創新項目評價,激發生本內驅動力;延伸項目訓練,培養生本實踐能力。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高中物理 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2-0091-02
“項目教學法”指的是引導學生自主處理獨立的教學項目,自主負責項目學習的信息收集、方案設計、分析探究、項目實施、學習評價的一種教學模式。高中物理學科采用項目教學法展開課堂教學,可以充分彰顯學生物理學習的主體地位,延展學生物理學習思維的深度,讓學生更好地發掘、理解物理知識間的普遍聯系,促使學生全面、準確地建構物理認知體系,對改善學生物理學科認知習慣、提高學生物理知識學習品質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精選項目內容,啟動生本學科思維
教師精心篩選項目教學內容,用學生感興趣且貼近課堂教學知識的項目課題來激發學生物理課堂的學習興趣,可以為學生高質量地完成項目教學任務奠定基礎。高中物理項目內容的選擇切入點較為豐富,生活案例、舊知素材、社會話題、新聞熱點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教學契機。教師可以拓寬項目教學話題,緊抓學科性、真實性、趣味性等教學要素,創設更容易制造學生認知沖突、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項目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物理知識的探索熱情。
如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項目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接學生之前學習過的“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實驗舊知,引領學生回顧打點計時器的操作方法和測速度的實驗原理,啟發學生由此切入項目內容探索學習,設計合適的實驗方案,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小車速度、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新舊知識教學對接,為學生項目學習提供了很強的方向性。學生按照之前學習的實驗知識,合理選擇實驗器材,構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模型,圍繞項目學習任務展開實驗探究,通過繪制“v-t圖象”,正確分析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掌握項目教學活動核心知識。
教師在深研教材過程中,應該解讀物理新知與學生已有認知體系的教學對接點,依托學生熟悉的物理概念和實驗知識,切入項目教學活動內容,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現有認知起點之上展開探究學習,提高學生項目探索學習的思維指向性,簡化物理新知的探索流程,降低理解難度,推動學生在遷移學習中順利構建物理新知。
二、組織項目活動,增強生本學習體驗
教師加強項目教學活動的創意設計,依托新穎有趣、學科性強的各種教學活動,為學生深度參與項目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增強生本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物理課堂的參與效度。高中物理學科是一門注重操作實踐的學科,教師在組織項目活動時,可以從這一學科的特點出發,加強物理演示實驗、趣味實驗、分組實驗、生活實驗的教學資源整合,借助實驗性項目活動,增強學生物理知識探索的直觀體驗,啟發學生構建更多物理知識的表象認知,助力學生物理新知準確生成。
教師可以加大物理實驗教學資源的發掘力度,緊密圍繞項目教學活動的核心知識內容融入相關實驗素材,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物理知識的本質特點。在教學《自由落體運動》這節知識時,教師圍繞自由落體運動的物理規律項目教學內容搜集相關實驗素材。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伽利略等物理學家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時設計的各種實驗及理想化推理;接著,用真空管展示小鐵球和羽毛倒置后同時落到底端的演示實驗;最后,播放宇航員在月球上同時釋放鐵錘和羽毛,二者同時落到地面的太空實驗視頻資料。教師有序展示這些實驗素材后,組織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自主探索“自由落體運動”的物理規律,發揮學生項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要想提高學生項目教學活動的自主學習效果,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感性認知素材。教師應緊密圍繞物理課堂項目教學內容的關鍵知識,利用信息技術和實物演示分別向學生展示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論、實驗研究內容,這樣能夠有效支持學生從不同層面解讀自由落體運動的物理規律,深化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輔助學生高質量地完成項目學習任務。
三、傳授項目學法,提升生本探索效率
項目教學法強調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需要將學生始終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設置項目學習任務時,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知探索素材的基礎上,應有意識地減少對學生課堂學習思維的不必要干預,賦予學生更多項目學習的自主權,同時加強項目教學法的指導,借助啟發式、引導式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物理知識探究思維,促使學生掌握更多適合自己的物理學科學習方法,提高生本探索學習效率。
教師根據學生在項目教學活動中的動態學習情況,靈活調整項目教學法的指導內容,教會學生正確運用已有學習成果進行自主思考和遷移學習,提高學生物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力的合成與分解》項目教學中,第一階段進行《力的合成》知識探索時,教師可以加強輔助性教學資源的整合運用,向學生展示“兩個女孩一起把一桶水抬上臺階”與“一個男孩自己把一桶水拎上臺階”“兩根繩子共同吊起重物”與“一根繩子吊起重物”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實例素材,啟發學生形成有關“力的合成”的初步感知和直觀理解,指導學生探索分力、合力的物理關系。第二階段《力的分解》項目學習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入手,采取逆向思維推導“力的分解”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更加高效的突破項目學習中的重難點知識。
學生在項目教學活動的不同階段,需要得到的學習幫助必然有著很大差別。教師運用動態教學視角,在處理學生完全陌生的新知內容時,提供豐富的感性認知素材,加強項目教學的思維指導,確保學生知識理解的準確性;在學生具備一定動態學習認知后,應適當減少項目教學的思維影響,更多采用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充分鍛煉學生的物理探究思維能力。
四、創新項目評價,激發生本內驅動力
教師在課堂中給出的學習評價,會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向及學習成效產生多元化的教學影響。教師除了要創新項目教學評價、重視學生學習成果,還要著眼于學生項目學習各環節中的具體表現,運用過程性評價、賞識性評價等方式,強化學生項目學習的反思意識,激發生本課堂學習內驅動力,增強學生物理學科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學生物理課堂動態學習品質。
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項目教學活動中的積極表現和閃光點,用更具鼓勵性、引導性的評價語言,指導學生項目學習思維,保護學生項目學習動力。在教學《機械能守恒定律》項目內容時,教師設置“提出問題—實例分析—發現結論—理論推證—總結規律—實踐應用”的項目教學流程,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密切觀察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存在問題等過程性學習表現。當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教學引導,順利完成各階段的學習任務時,教師應予以肯定,并順勢推進項目教學環節,促使學生以更加專注的學習狀態投入到新知探索中;當學生出現對機械能總量把握不清楚、機械能守恒條件認識不明確等問題時,教師則在學生的錯誤之上提出具有啟發性的物理問題,啟發學生自主發現錯誤所在,完成學習糾錯。
教師要照顧高中生自尊心較強的心理特點,在動態化的項目教學活動中,更多地采用贊賞性語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自主學習。特別是在處理學生出現的課堂錯誤時,教師應通過設置問題不斷啟發誘導學生物理學習思維,啟動學生物理反思學習程序,這能夠讓學生在自主糾錯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善于反思的優秀學習習慣。
五、延伸項目訓練,培養生本實踐能力
學生在項目化教學活動中會對其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定理等知識展開多元探索,形成豐富的感性認知。教師應關注學生項目學習的有效內化,有目的的延伸項目教學訓練內容,強化生本物理實踐能力。物理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廣泛的教學對接點,教師延伸項目訓練時,可以引入更多生活當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現象、物理問題,設置真實的實踐訓練內容,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實踐學習情境中,鍛煉學生物理學科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教師應以拓展性項目訓練教學為抓手,著重培養學生物理模型構建意識,指導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摩擦力》項目教學活動后,教師在課堂總結環節,引入生活中應用摩擦力的真實場景,如鞋底的花紋、車輛的剎車系統、傳送帶運輸物體等,引導學生從這些生活物品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分析各物體的受力情況,說明摩擦力在這些物理模型中起到的作用。學生結合課堂所學內容,都能較好地完成這些訓練任務,及時鞏固了課堂知識。隨后,教師將訓練活動延伸到學生的課外生活,要求學生探索生活中更多應用摩擦力、消除摩擦力的真實場景,并分析、歸結其中的物理原理。
教師要做好生活中物理教學資源的開發整合,在《摩擦力》項目教學活動中融入豐富的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在構建物理模型、分析物理原理的過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應用項目教學知識內容,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物理學科視角分析生活現象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物理應用思維的靈活性和綜合性。
高中物理教師應加強項目教學法在日常教學中的滲透,為學生探究學習和實踐應用創造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充分激活學生物理學科探究思維,提高學生探索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物理學科核心能力全面發展。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需立足物理學科知識屬性和教學特點,加強項目內容、項目活動、項目學法、項目評價、項目訓練的優化設計,提高物理課堂項目教學與學生學科能力成長的契合度,讓每名學生都能在項目教學活動中有所思考、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方仲可.項目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教學探討,2021(7).
[2]徐卓偉.項目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學習(教育理論),2018(5).
[3]李爽.項目教學法在中職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
【作者簡介】唐 婷(1979— ),女,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新常態下高中物理有效策略研究。
(責編 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