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鋼
【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傳統電子工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聽課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提出中職電子工程教學從開始環節到結束環節的調整改革策略:立足多元角度,做好充分準備;結合學生情況,更新導入設計;設定項目活動,強化學生本位;借助問題引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設考核環節,引導學生反思。
【關鍵詞】中職學校 電子工程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2-0140-02
重視電子工程的教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對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傳統的電子工程課程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采用“師講生聽”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這就導致學生學習電子工程知識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學習效果也不理想。為了充分提高學生電子工程知識的學習質量,教師有必要對以往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包括備課、施教、評價等多個環節,從而打造科學的教學模式。
一、立足多元角度,做好充分準備
備課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在備課環節,教師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課本上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也會進行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精準安排,以便在教學活動中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但是,受到中職電子工程專業實踐性的影響,許多教師都將關注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很少在備課環節投入較多的精力,以至于備課不充分,很難高效開展后續的教學工作。對此,為了提升中職電子工程專業的教學質量,教師有必要在授課前精心準備,為創建優質課堂打好基礎。
比如,在《認識傳感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學情分析、內容分析、目標設計和活動安排等多個方面出發,做好充分準備,優化備課環節。首先,教師基于以往的教學經驗,對學生的電子工程專業素養、學習能力等進行分析,以便切實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緊接著,教師對教材進行解讀,指出“傳感器的定義和作用”“傳感器的組成”“傳感器的分類和主要性能指標”等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隨后,教師結合學情、教學內容以及教育大綱的要求等,設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本節課的教育方向。最后,教師再根據之前的分析和設計,合理地安排課堂上的教學活動。這樣,當教師在一一落實教學活動時,能夠逐步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真正地提升本節課的教育實效。
備課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要重視備課環節,并從多個角度出發認真備課,為課堂施教活動打好基礎,使學生優質地完成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習任務。
二、結合學生情況,更新導入設計
導入環節是教師引領學生接觸新課的第一個環節,而導入的形式也會影響學生對新課的第一印象。當導入的方式相對枯燥、單一時,學生會對新課內容產生消極的印象,如此一來就會降低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導入的方式相對有趣、生動時,學生會產生積極的印象,主動地開啟新課之旅。所以,在中職電子工程專業的教學中,為了激活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興趣,優化課堂導入環節,促使學生在一開始上課時,就對電子工程專業產生興趣。
以《認識定時器》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完成導入環節的趣味設計。在一開始上課時,教師先為學生播放關于交通信號燈的視頻,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我們在過馬路的時候,都有意無意地觀察過交通信號燈,它的顏色變化是否有規律呢?”通過這樣的引導使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交通信號燈的變化規律。緊接著,教師繼續為學生提出“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交通信號燈的顏色會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呢?它是由什么來控制的呢?”等問題,使學生對生活實物背后的工作原理產生濃厚的探索欲望。之后,教師順勢為學生引入“定時器”的概念,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主動地走進新課之中,積極地學習定時器的工作原理等知識。
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導入環節,不僅能降低學生對電子工程專業知識的陌生感,而且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主動地進行電子工程專業知識的建構。
三、設定項目活動,強化學生本位
實踐性是電子工程專業的一大特性,這使得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對此,在實際的教學中,當教師為學生講述了基礎理論知識后,應當為學生創建項目化的實踐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此外,教師也要認識到,不同學生的電子工程專業素養不同,學生的能力也參差不齊,所以,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搭建合作互動的平臺,讓學生借助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實踐項目。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分析整流濾波電路》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實踐項目的創建,強化學生的操作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先組織學生學習濾波電路等知識,為學生之后開展實踐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觀察學生的學習反饋,精準分析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學習能力。接著,教師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科學地安排項目實施的小組成員,使得每個小組成員之間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之后,教師再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設定項目內容,明確項目操作的要求,讓學生把握實踐活動的方向。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踐時,教師要認識到,中職生的專業素養和操作能力仍處于發展階段,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情況,當學生出現問題或者學生需要幫助時,教師應當有效地介入到學生的合作之中,教授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加快學生實踐的腳步,增強學生對整流濾波電路的認識。
教師基于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按照科學的原則為學生搭建合作互動的項目小組,讓學生能夠集中集體的智慧,共同完成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電子工程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借助問題引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現代企業的發展對人才的自主思考能力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組織學生學習電子工程專業知識時,教師應當意識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主動地為學生創建獨立思考的機會。而“問題”在電子工程專業中的應用已經屢見不鮮,許多教師都會利用問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以便結合學生的回答發現學生的知識漏洞,從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但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中,教師也可以賦予問題新的價值,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新的思考。
比如,在《認識低頻功率放大電路》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問題貫穿課堂的始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設計“你知道什么是功率放大電路嗎?”“你在生活中見過功率放大電路嗎?”等問題,使學生主動地從生活角度開啟學習思維,積極地走進本節課。之后,教師學生提出“功率放大電路的特點和要求是什么呢?”“你知道如何對功率放大電路進行分類嗎?”等問題,使學生在思考中探究“功率放大電路”的知識,為之后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教師結合“低頻功率放大電路的主要技術指標”的知識,為學生設計“最大輸出功率應當如何計算?”“THD是什么呢?如何獲得呢?”等問題,促使學生在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對低頻功率放大電路主要技術指標的認識。而在課堂的最后,教師也可以設計“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進行總結,促使學生基于問題展開回憶,并在回憶中不斷增強對本節課知識的認識。
教師將問題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時刻保持思維的活躍性,主動地探究電子工程專業的知識,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更加契合未來的職業需求。
五、重設考核環節,引導學生反思
考核環節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通過考核環節,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對哪些知識還存在疑惑,這便于學生直接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完成知識體系的搭建。在中職電子工程專業的教學中,教師也應當重視考核環節,為學生進行反思創造機會。但在安排考核環節時,教師要認識到,傳統考核方式很難建立相對客觀的數據庫,也很難讓教師及時地獲得教育效果的反饋。對此,教師要積極發揮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優化考核方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
例如,在教學《認識常用無源元器件》后,教師就可以借助電子問卷來優化以往的考核方式。首先,教師在課下根據本節課的內容,設計電子問卷,為之后展開考核準備素材。在正式開展課堂學習活動后,教師先為學生預留時間,讓學生進行復習,加深學生對“常用無源元器件”等知識的印象。之后,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將事先準備好的電子問卷發送給學生,指導學生展開線上作答活動。在學生提交問卷后,后臺會直接基于學生的回答為學生進行反饋,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到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還存在哪些不足等,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彌補。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后臺進行數據的收集,了解全部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更好地安排之后的學習活動,真正地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
教師主動地利用網絡資源優化考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迅速、更直觀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這也可以讓教師更客觀地了解到教育取得的實效,以便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彌補,共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只有做好一節課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夠打造有效、優質的課堂,而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教師的細心與耐心。在中職電子工程專業中,教師應當繼續改良備課環節、導入環節、施教環節和考核環節等,優化以往的教育方式,以便在創建完善的教育體系中真正地讓電子工程專業“有始有終”。
【參考文獻】
[1]馮偉.中職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方法探討[J].新課程(下),2016(6).
[2]謝銳彪.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中職電子技術實踐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20(25).
[3]汪揚.中職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方法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19(16).
[4]韓小芳.中職電子信息工程課程教學策略[J].家長,2019(11).
【作者簡介】冼 鋼,男,廣西桂平人,大學本科學歷,講師,現就職于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為電工電子類職業教育。
(責編 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