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璐 ,范桂芳
(1.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內蒙古自治區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巨大沖擊與影響,城市中各類公共空間成為病毒傳播的危險地帶,部分地區采取居家隔離,人們利用各種智能設備與外界進行聯系。依托互聯網技術,將需面對面交流的線下活動轉移到線上,進而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此次突發事件改變了以往建筑空間與使用者的關系,也揭示了萬物互聯時代下新興技術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以及承載日常生活發生的城市與建筑空間的轉變。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應用日趨成熟,實現大容量、低時延的網絡傳輸,人類將進入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以互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已快速融入各行各業,城市與建筑的發展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實體建筑空間通過數據化處理,成為網絡系統中的節點或數據,線上虛擬空間與線下實體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萬物互聯的本質是萬物數據化,指向是人,核心是數據,手段是連接,關鍵是流程。在新的數據時代,人與萬物之間的關系被重新建構,建筑師成為構建新“連接”體系的空間“架構師”。
空間本身的概念是模糊、虛幻并具有不確定性,但因空間中有了人的行為活動,空間本身才有了實在的意義。建筑師約翰·波特曼認為建筑的實質是空間,空間的本質是為人服務,作為一種容器,承載著人們的各種日常活動,本文中所指的空間是各種行為交互的容納器。傳統意義上的空間是容納人們進行各種肢體活動的實體空間,在萬物數據化的新時期,實體空間被數據化處理,鏈接到網絡系統中,與由互聯網技術構建的虛擬空間共同引起城市空間的實質性轉變。二者的結合不僅可提高實體空間的使用率,也可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當人們從實體空間中被解放出來,就能根據自身需求,隨時隨地加入自身所在的信息網絡,自由穿梭于不同地域空間,獲取自身所需要的服務。通過智能設備連接線上與線下所形成的空間形態,強調符號與代碼對現實經驗的支配性構建功能。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結合使傳統意義的空間內涵主要有以下轉變。
空間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滿足人們與外界的交往需求。傳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借助各種交通工具,花費一定時間實現人們所處空間的位置轉移。但在當今時代,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配合使用完成這種交往需求可在瞬間完成,是一種即時性的空間搭建。智能設備中微信、QQ等聊天軟件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即時性交往空間,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營造了即時性的購物空間。疫情期間,被大量使用的辦公軟件滿足了人們辦公、學習的需求。即時性的空間搭建使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突破了時間與地理空間上的限制。
將實體空間與極具藝術感的數字科技相結合,以場景化方式重塑實體空間,當人們在空間中活動時,所執行的每個動作均可在視覺、聽覺或觸覺方面得到及時反饋,帶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官體驗。這種場景化空間更注重對于人們在情感、藝術審美等精神需求方面的回應。目前,這種空間營造方法主要廣泛運用于博物館類空間設計中,例如,在北京首鋼工業遺址1,2號高爐的改造設計中加入了AR、VR技術的運用,對舊工業空間進行再定義,重塑空間活力。
定制性的空間體驗主要指針對個人的新型空間建構關系,空間體驗的定義權掌握在個人手中,實體空間逐漸由針對普遍大眾的標準化體驗走向針對個人喜好的定制化。一方面,人們可根據網絡上的數據統計和評價,對線下的實體空間進行最優選擇,以便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依托5G技術的發展,人們可隨時隨地連接到自己喜歡的虛擬空間,進行學習或放松。
萬物互聯時代下,城市空間的信息化加強,由傳統的物質空間擴展到物質空間與虛擬空間并存,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聯系更緊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變得模糊,導致城市傳統功能空間逐漸走向兼容化,城市空間也變得更富有張力。主要表現為:居住空間復合化、辦公空間共享化、商業空間體驗化和游憩空間綠色化。
疫情期間,居住空間成為每個人最后的庇護所,居家辦公、線上教學、網購、線上休閑等一系列活動,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各種活動。物聯網技術改變了人們對于傳統居住空間的認知。人們只需待在實體居住空間中,通過電子屏幕與外界相連,進入各個自身需要的虛擬空間完成活動,形成一個復合化的居住空間。與此同時,人們為了完成各種活動,會對居住空間的功能布置進行些許改變,由以往的臥室、起居室改造為臥室、辦公空間、健身空間。
信息時代下的人們迫切追求人性化、自由化的辦公管理體制,希望可以擁有更自由靈活的辦公時間與辦公地點,辦公空間共享化的使用方式備受大眾喜愛。這種辦公方式不僅可滿足人們個性化的辦公需求,也可使實體辦公空間得到很好的資源配置。與以往“格子間”式的辦公空間不同,共享化辦公的空間組織更加多樣化,包含標準化的工作空間、開放式的交流空間及人性化的生活服務空間,而且部分空間可根據自身需求靈活調控,從而滿足不同辦公人群的需要。
萬物互聯時代下構建的數字化城市空間網絡,改變了商業空間的經營方式。依托于互聯網形成的各種社交平臺,增加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商業空間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的影響。為提升競爭優勢,商業空間開始注重人對空間的精神體驗,努力塑造具有獨特性、藝術性、生態性的環境氛圍。獨特性設計可強化空間主題,加深人們的印象;藝術性設計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提升空間體驗感;生態性可讓人們感受到親臨大自然的放松,獲得歸屬感。
傳統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實體空間是侵占地球土地資源的消耗大戶,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用來蓋房子,綠地面積急劇減少。然而,物聯網的出現,城市逐漸由傳統的物質空間擴展到物質空間與虛擬空間并存,實體空間的利用率得到提高。智能化設備的介入,降低了實體空間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對環境的污染。與此同時,實體空間采用分時分段的使用策略,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實體空間搭建,歸還城市更多的綠地面積,塑造更多面向自然的綠色化游憩空間。
萬物互聯背景下,城市空間的信息化功能加強,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被重新建構。在構建以人為主體的空間環境時,空間建構表現出即時性、場景性、定制性3種特點,凸顯當下建筑設計不只注重物質空間的建造,更注重對于不同個體在精神、藝術等方面需求的滿足,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疊加促使城市傳統功能空間走向兼容化發展,復合化居住空間、共享化辦公空間、體驗化商業空間和綠色化游憩空間等新型空間模式走進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實體空間利用率提高,可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塑造更加生態的城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