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陳壯飛
摘
要 內部控制理論強調個人能選擇自己的行為而不能控制他人的行為,其中蘊含自我負責的態度和理念在多種心理治療方法和技術中被提及。本文嘗試對內部控制理論及所強調的自我負責態度在心理干預中的作用和意義進行簡要回顧,以增進其認知和應用。
關鍵詞 內部控制;自我負責;自我邊界;心理治療
現實療法由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格拉塞(William Classer)開創,作為其核心的內部控制理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而非被動地屈從于外界;另一方面,選擇理論認為人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對于他人,我們只能給予信息,而不是著力于改變他們,他人如何處理我們給予的信息取決于其自身的選擇。因此,選擇理論提供了一種認識自我邊界的參考和框架,在這一框架下,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人際的過度糾纏消耗,在對自我邊界的覺知下建構良性的人際關系,其中涉及一個重要的可能作為療效因子的部分,即自我負責。
精神分析認為,所有的心理疾病均源自早年的創傷。由于受制于醫療資源等客觀因素,對創傷的認識和處理,只有極少數人獲益于專業方法,尤其是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創傷,如長期經歷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或者暴力等問題,大多數創傷事件都停留在強迫重復的循環中,或者朝心身疾病、軀體疾病的方向進展。這或可被稱為心理創傷的“實體化”,是“用一個更大的恐懼讓另一個恐懼相形見絀”,使內化的創傷事件由此成為了一道防線,以隔絕對恐懼感受的接觸。通常在嚴格的治療設置下,分析師提供抱持性的環境,通過反移情理解來訪者,給出解釋,從而改變癥狀甚至人格。來訪者意識到什么并不足以帶來行為的改變和癥狀的顯著改善,只有當這種“認知”通過某種“關系”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并用這種“不同于過去的新的體驗”不斷地“覆蓋”與“抵消”過去的負性體驗時,行為的改變才得以發生。
其中,認知的更新和替代性的治療關系的建立是改變的重要前提,而促發改變最為核心的因素是來訪者愿意經歷新的情感體驗。“愿意”經歷是一個極其主觀的過程,當這一態度出現時,意味著來訪者必須直面習慣性模式的打破帶來的恐懼,或由此開始逐漸嘗試建立新的應對模式,“直面”本身就觸發了自我負責的態度,不再將對既往創傷的體驗歸咎于過去的事件和人際,啟動對自身資源的發掘,充分行使作為主體的責任和權利。
自我負責是個人成長中必然面臨的問題,在諸多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中被重視和強調,例如歐文亞隆在其作品中提到“每一位心理醫師都知道,治療之初最緊要的一個步驟是使病人相信他得為自己面臨的人生困境負起責任。一旦認為自己遭遇到的困難是外在因素引起的,治療必定無效”。格式塔療法把個人成長作為終極目標,關心整體的存在和整合遠勝于癥狀和分析。強調“幫助個體依靠自己而非別人,強調自我負責,而不是把外部期望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幫助個體接受自我,重新整合被否認或分裂的人格成分,對別人更多真實、更少操縱”。或諸如“醫生負責你不疼,你負責自己不苦”等理念與“資源取向”理論不謀而合。
最后,自我負責可增強自我效能感,除了在心理治療中的效應外,在日常心理管理或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應受到重視。Branden在自尊的六大支柱中強調,“我”需要體驗控制自己存在的感覺。這就要求我們樂意為自己的行動和實現目標而負責。沒有人承擔著實現“我”的愿望的責任。如果實現我的目標需要他人參與,我就要尊重他們的自我利益,我應該盡力滿足他們的一切合理要求。通過積極的生活定位,自我負責得以展現。世界上沒有人能替“我”擔負起獨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