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耀華
摘 ?要:學生的學習應講求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同樣,教師的教學也應注重授課效率,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何能快速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課堂教學質量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供同行老師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設置懸念,成功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剛開始的幾分鐘很重要,甚至這幾分鐘就決定了這堂課的質量,于是課前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導入法有許多種,這里強調的是懸念導入法。一本推理小說、一部好電影往往事先設置懸念,吊足讀者或觀眾的胃口。同樣,用懸念導入教學也可以吊學生的胃口。成功的導入會使學生在課堂上一直被懸念所牽引,學生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就一直集中在教師的授課內容上。此時猶如教師帶領學生去破案一樣,教師不斷提供線索,指導學生去“破案”,快到下課時,案子終于告破,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嫌疑人”被鎖定,學生仍沉浸在案中,意猶未盡。比如教授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時,課前導入可講“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逐漸引入秦的暴政,最終使學生認識到孟姜女夫婦的悲劇是秦的暴政所導致的。
二、情景展示,印象難忘
有了電子白板輔助教學,精美的課件和網上好的資源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著學生,這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時還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筆者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甲骨文與青銅器》這一課時,在課件上做出許多圖片和相應的相對較為簡單的甲骨文字,打亂順序,讓學生先看圖找文字,然后再看文字找圖,分別標出序號,要求對號入座,全班學生興趣盎然,各個“摩拳擦掌”,爭先恐后地搶答。再次回放重做時,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無人答錯。這說明了什么?興趣的魅力!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起來了。另外,好的視頻就是精彩的歷史資料的展示,視頻更加直觀,往往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講到某一知識點時,根據需要播放一段與此相關的視頻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時,可在課前或課中播放電影《甲午風云》“鄧世昌怒撞吉野艦”片段,場面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學生愛國情緒瞬間被激發出來。
三、故事激趣,寓教于樂
歷史是講述過去的事情,歷史上的精彩故事無數,要講好歷史課,講故事是激趣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有些專家甚至提倡把歷史課直接上成故事課,這種主張雖然有些偏頗,但是也不無道理。聽故事正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好故事能把學生的興趣一下調動起來,而且許多故事當中包含著知識、哲理、思想、精神,決不能單純地把它視為故事。教師只需花幾分鐘講個好聽的故事,一堂課可能會因一個故事、一個笑話,而活躍了整節課的氣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相比之下,一味地給學生灌輸大道理和枯燥的知識,效果是無法與之相比的。想想看,孩子們幼年時接觸歷史哪個不是從聽故事、讀故事開始的?《上下五千年》為何經久不衰,就是因為好故事多,孩子們喜歡看。筆者幾乎每堂課都給孩子們講故事,久而久之,學生們看到我就想起了故事。上課鈴一響,學生們看見我走進教室,全班鼓掌歡迎,雖然是第四節課,但看到“故事”老師來了,學生們立刻精神煥發。
四、合作探究,分析思考
小組合作探究是近年來常用的一項課堂活動,該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意識,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設置問題諸如“請同學們猜猜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各是做什么用的?”“六國合縱,其勢遠大于秦,為什么秦國最后完成了統一?”“為什么詩歌在唐朝時最為繁榮?”等等。可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思考或討論過后,教師再進行小結,給出答案。如果教師馬上給出答案,學生一般不會留下多深刻的印象,還會降低學生的興趣,更不利于培養學生勤于探究思考的習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討論到一定時候,學生自然也想聽聽老師會怎么說,教師此時給出自己的觀點,往往要“語出驚人”,言簡意賅,突出重(難)點。但該活動只是輔助教學手段,一節課的討論時間一般設定在5分鐘以內,否則有喧賓奪主之嫌,畢竟課堂以教師授課為主。
五、內外兼修,魅力取勝
筆者讀大學時的一位教授曾引用前人總結教師素養的“四個一”標準:即一表人才、一口官話、一手好字和一肚子學問。這“四個一”標準就涵蓋了教師的內在和外在素養,前兩個“一”指外在素養,后兩個“一”指內在素養。一表人才是要注重儀表、穿著大方得體,站在講臺上要情緒飽滿,這樣才有可能調動學生熱情。所謂一口官話是要求口才好,說話字正腔圓,普通話標準。一手好字,這是教師基本功、基本素養。最后是一肚子學問,這是教師的核心素養,是最關鍵的一點。作為教師應是一個“雜家”、多面手,知識面一定要廣,不僅精通本專業,還要對其他一些領域有所涉獵,學生一定會佩服這樣的老師。要當好一個老師一定要注意這幾點,這便是所謂內外兼修。
在課堂教學中靠高壓手段鎮住學生以維持課堂紀律是下下策,靠學識和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達至良好的教學效果才是上策。有的教師學識豐富,人品一流,而且深諳語言的藝術,話語仿佛有“磁性”,講課就是吸引學生。授課是一門藝術,這與教師的自我修煉密切相關。這是一個長期的修煉過程。有愛心、富有親和力、學識淵博、語言風趣幽默、人格高尚的教師無疑是最受學生們歡迎的。
結束語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師應不斷探索、不斷提升自我,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關于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潘慶偉.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8)
[2]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J].徐思嘉.試題與研究.2020(03)
(湖北省安陸市涢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