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婷婷
【摘要】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抗疫精神在疫情危機中孕育而成,疫情的危機也是教育的契機。這一辯證思維對戰“疫”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尤為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學習、研究抗疫精神,積極探索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課堂教學、融入社會實踐教學、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大學生深刻感悟偉大抗疫精神,強化價值引領,汲取成長力量,爭做時代先鋒。
【關鍵詞】抗疫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重大的歷史進步多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后,中華民族就是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2020年,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災難,但同時也收獲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偉大的抗疫精神。在抗疫中孕育形成的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對中國精神的集中詮釋和表達,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立德樹人,思政先行。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要將抗疫精神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緊密結合起來,將其有機融入大學教材和課堂教學、融入社會實踐教學、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等,開創“三全育人”新格局。
一、新時代抗疫精神的科學內涵
2020年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嚴峻斗爭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頑強拼搏,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廣大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日夜奮戰,展現了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聞令而動、敢打硬仗,展現了人民子弟兵忠于黨、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在此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個人以及各行各業在這場嚴峻斗爭中表現出來的作用、精神、品格、斗志等做了高度的提煉和總結,使得我們可以從全局中科學地認識和領悟抗疫精神。自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專家學者關于抗疫精神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中央政法委秘書長陳一新的《把抗疫精神財富轉化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艷玲的《“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豐富內涵和價值意蘊》、陜西科技大學趙寶軍等人的《抗“疫”精神及其五重內涵》等。學者們對抗疫精神的概括有著共同的關鍵詞,比如“萬眾一心”“同舟共濟”“逆行而上”“聞令而動”等等。
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論述,以及對專家學者們關于抗疫精神科學內涵的概括,筆者認為,作為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抗疫精神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也可以從國家、社會、個人的層面進行理解:國家層面,人民至上、精準施策的治理理念;社會層面,同舟共濟、聞令而動的一盤棋精神;個人層面,顧全大局、犧牲奉獻的優秀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新時代的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斗爭中孕育出的偉大抗疫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需要我們及時高效地將這種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二、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抗疫精神作為一種正確的社會意識,是奪取抗疫斗爭全面勝利的精神保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豐富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支撐。新時代大學生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抗疫精神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支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高度鍥合的邏輯關系,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團結奮斗精神和擔當品格等具有重要作用。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把抗疫精神融入課堂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戰場。講好抗疫故事,傳遞好抗疫精神,在系統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各門課程應有所側重。“基礎”課教學可以結合戰“疫”生動案例,通過深入研讀《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引導學生深化對新時代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通過疫情防控的國際比較,既可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在中國戰“疫”中彰顯的強大力量,也可在生動實踐和鮮明對比中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概論”課可結合疫情防控斗爭中,黨中央集中統一部署、19個省份“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除武漢以外的湖北16個地市等講深講透疫情防控彰顯的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引導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原理”課可結合全民抗疫斗爭,白衣天使、科技工作者、解放軍戰士、志愿者等迎難而上,同時間賽跑,與病魔抗爭,來引導學生深化對人民立場、對群眾路線的認識。“綱要”課可從歷史的角度,總結疫情防控斗爭取得重大成果的有效經驗,增強疫情防控斗爭的必勝信心。“形勢政策”課可以開設有關重大疫情的專題講座,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效率、中國速度、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為全球應對重大疫情提供了借鑒,也充分展現了中國致力于與世界各國團結合作戰勝疫情,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以此來加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認同和思想認同。從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多角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講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國故事,傳遞好全民抗擊疫情的中國聲音,讓青年大學生從災難中獲得勇氣和信心,獲得智慧和力量,獲得新生和成長。
(二)把抗疫精神融入社會實踐教學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小課堂上,也要體現在社會大課堂里。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才能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更好地了解和感悟抗疫精神。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社會實踐教學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行,即“走出去”與“請進來”。
所謂“走出去”,即組織大學生走向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一是依托于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成果后,組織學生到醫院、企業、社區、農村等抗疫一線開展社會調查,還可以到一線防疫職業專題體驗館,借助VR虛擬現實技術近距離感觸疫情防控,感悟一線抗疫人員的無畏艱險、勇于奉獻的責任和擔當。二是依附于專業實訓、實習、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知識的同時,了解企業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是如何應對的,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做好復工復產。此外,一些專業還可以借助校地、校企合作以及產教融合等項目參與到國家疫情防控重點行業中,比如,醫學類專業學生可以參與疫苗試劑、藥品、設備等科技研發,管理類安防類專業學生可以參與到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公共安全服務保障等戰略規劃項目的研究,促使學生學思結合,增強責任意識。
所謂“請進來”,就是邀請戰“疫”先鋒、戰“疫”英雄、最美抗疫人、最美逆行者、最美抗疫志愿者、抗疫公益宣講團、藝術團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校園、進課堂,從醫者使命到家國情懷,將抗疫力量中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通過多種形式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進一步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激勵大學生爭做時代先鋒。
(三)把抗疫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充分發揮校園實體空間對抗疫精神的宣傳作用。通過校園文化展板、班級寢室文化策劃、電子顯示屏、宣傳標語、文藝匯演等營造良好的疫情防控斗爭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鼓勵學生爭做疫情防控的時代先鋒。其次,拓展抗疫精神校園傳播“微”空間。在“互聯網+”、新媒體的大趨勢下,網絡微空間形態得到了發展,與此同時,“思政+信息技術”也已發展成為多元復雜的網絡教育新生態,這些都不斷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環境由實體空間向網絡新媒體空間轉換。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利用校園官方微博、微信、廣播、視頻網站、抖音等網絡平臺,以文字、動靜圖、表情包、微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此外,學校師生可以通過合作,努力創作更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抗疫微課程、微作品,形成宣傳合力。
四、結語
立德樹人,思政先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進行形式上的創新,還要與時俱進探索內容上的革新。抗疫精神中所蘊含的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義情懷,所展現的顧全大局、壯士斷腕的集體主義精神,所呈現的聞令而動、雷厲風行的英勇戰斗事跡,所貫穿的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核心價值理念,所形成的充滿信心、敢于勝利的積極樂觀品格是新時代大學生立足社會、探索未知應當具備的優良品質。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時代發展需要,也是每一所高校每一位教職員工的職責與使命。
參考文獻:
[1]陳一新.把抗疫精神財富轉化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強大力量[N].學習時報,2020-07-24.
[2]徐艷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豐富內涵和價值意蘊[J].人民論壇,2020(Z2):44-47.
[3]趙寶軍,呼翠翠.抗“疫”精神及其五重內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4-29.
[4]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24.
[5]宋德照.偉大抗疫精神的時代價值探討[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0(03):16-21.
[6]郭麗娜.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三重維度[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39(6):27-33.
[7]陳晨.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教育探索,2020(4):63-67.
【本文系溫州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科研項目“抗疫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WZY2020048)的階段性成果,并受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李華忠工作室專項支持】
(作者單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