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賢
摘要:高?!罢n程思政”是實現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目標的重要手段。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作為工商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如何發揮課程思政的先行示范效應非常重要。文章從人力資源課程的特性入手,著重對“課程思政”實施的方法-路徑-效果進行了探究和分析,以期為相關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改革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 人力資源管理 方法路徑
自2014年上海教育界率先提出“課程思政”理念到今天,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已步入深水期。前不久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發揮各類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近年,我國每年高考錄取人數中一半左右是高職學生,加上高職院校規模持續擴大及百萬擴招政策的影響,高職教育“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為國育才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因此,探尋高職課程與思政育人目標有機融合的問題也符合當前的社會要求和時代需求。
一、思政融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今年6月曾指出,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由此可見,扎實做好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工作勢在必行。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作為工商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具備課程思政改革先天性優勢,因為思政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都是圍繞組織中的“人”展開的。既然涉及到人就會涉及“立德樹人”,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創新意識,工匠精神的培養,以及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塑造,與思政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同時,該課程強調的技并修,對實踐技能的訓練與勞動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與實踐精神,這與習總書記關于“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相關講話精神相契合。
與此同時,調查發現,在我校工商管理學生中,理想信念淡薄、對未來欠缺職業規劃、利己主義等問題較為突出,大部分學生存在隨大流的心態,突出表現在實習過程中出現的畏難情緒,認為管理工作是高大上,不愿意踏實從事一線基層工作,不愿接受較低工資的情況屢有發生,這就在提醒我們,思政育人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二、思政融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路徑-方法分析
(一)教學內容的整合與設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要使思政育人目標和專業課程目標有效銜接,就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事而化,即要從人力資源課程的特點和價值理念入手,找到其中內蘊的隱性思政教育資源,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達到融鹽入水、有味無痕的育人效果。因時而進,即要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事動態,與時俱進,與“實”俱進。國內外的熱點事件可以作為最佳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點,將其因時制宜融入課堂教學,會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勢而新,就是要把握本學科的專業發展趨勢,而且要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做到應勢而謀、順勢而為、推陳出新。
基于上述觀念,我們重新整合和設置了教學過程及環節:每一板塊由“知識技能點+思政點+實踐點”構成,比如在工作分析模塊,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工作分析的重要性,掌握工作描述和工作說明書的編寫(知識技能點),著力塑造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強化學生的責任與擔當意識(思政點),以“向先進學習”為題,要求學生選擇校園內某一崗位上的工作能手(如食堂、圖書館、安保等),開展工作分析,編寫工作說明書(實踐點);在員工招聘模塊,引導學生了解我國選人用人的優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思政點),以本地中華老字號為元素,設計招聘廣告,撰寫簡歷與模擬面試,評選出最佳面試官、最佳簡歷者和最佳面試者(實踐點);在員工培訓模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意識以及正確的崗位觀(思政點),結合校企合作資源,選取企業實際案例進行角色扮演(產品推銷、糾紛解決)(實踐點)。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人力資源管理各模塊特色各異,為了更好地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本課程采用多元化與特定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
每一教學模塊選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人力資源管理概述(講授法)、人力資源規劃(調研分析法)、工作分析(社會調研法)、員工招聘(業務模擬法)、員工培訓(角色扮演法)、員工職業生涯管理(討論法)、績效管理(案例教學法)、員工激勵(文獻查閱法)。同時結合O2O線上線下教學法,通過使用“職教云”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強化課堂提問、討論、頭腦風暴、小組PK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以任務驅動教學法貫穿每一教學模塊,一項目設置一思政任務,在授課前通過任務清單發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主動學習、分析、討論并形成成果。此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行動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總體上,以講(講授)、查(文獻查閱)、做(社會調研、微視頻)、演(討論辯論)、練的形式,結合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線上線下的時間與空間,多維度齊頭并進,助力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考核方法的設計
課程思政在實踐過程中,如何將抽象的對目標進行量化衡量和考核,需反復實踐才能因課制宜。在人力資源課程的授課中,我們采用結構化考核方式來進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兼顧“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三方目標的考核。
在考核過程中,采取教師、小組成員、學生三方打分,從態度、知識、能力、素養四個維度進行測評。教師主要從學生的課堂出勤、作業提交、測驗、任務完成效果進行打分,小組成員主要從學生本人的合作精神、積極主動、責任擔當、時間觀念方面做出客觀評價,學生本人主要對自身素養的提升進行評估。
在學生自評價值素養提升模塊,我們在每一單元都引入相應的價值觀測點,評估引入課程思政后的成效。如人力資源規劃單元,通過讓學生制定所在學校社團或打工門店的短期人力資源規劃書,請門店、社團負責人進行點評的活動,評估自身的規劃意識和分析判斷力;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單元,請學生圍繞實現個人“中國夢”以及為社會作貢獻,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書,評估自身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以及職業規劃意識;在員工激勵單元,讓學生查找浙江省支持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激勵政策及措施,看學生的創業意識、奮斗精神和文化自信。在0—10分的區間,設置初分5分,由學生本人進行打分。
三、實施效果
(1)學有所成——通過“做中學,練中學”,專業知識日趨扎實,能力得以提升
每一板塊項目化的實踐,有效地起到了鞏固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目標。學生普遍反映此方式雖然有一定挑戰性,但確實起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校外雙聯動的作用。從學生任務完成度上會發現,大部分學生開始適應和喜愛這種方式,任務的完成度和完成質量都有了提升。
(2)學有所獲——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鍛煉,自我信心得到提升
溝通交流能力:根據學生課堂回答及反饋的頻次、質量以及團隊交流時的表現,結合學生問卷,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有提升(包括積極性、表達能力等)。
團隊協作能力:根據對學生團隊項目的完成度和完成質量的測評,以及結合團隊成員自評互評的結果,會發現部分學生在團隊中的領導指揮能力得到極大提升,他們往往成為了團隊的主心骨,但未來還需關注不同特質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問題。
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通過課堂內外教師的指導、反饋和引導,學生在對待課程及任務的重視程度、完成態度、參與性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也意識到這些軟因素在未來職業生涯發展中的競爭力。從分析結果看,平時上課認真、完成任務積極主動負責的學生,其職業素養得到有效的錘煉,大部分學生部分素養較之前得以改善,未來需著重關注一些對自我要求不太高的學生,調動他們的內在動力。
(3)學有所悟——課程思政貫穿教學過程,德技并修目標得以實踐
課程有機融合現代人文科學知識、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重點講好“中國故事”。從成效來看,首先,學生守時、按時完成任務等規則意識得到增強。其次,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有了明顯提高。通過團隊項目的合作,如訪談、調查、方案設計等,激勵調動起全體學生的參與度和合作精神;通過多元、多階的評價方式,激發起了學生內在的競爭意識。另外,學生的家國情懷得以培養,情懷格局得以塑造。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服務社會、實現個人價值的意識都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課程思政”建設,圍繞的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它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發展路徑和方向,未來進一步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形成師生協作共同體,持續改進和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廣泛深入地采取互動式、體驗式的教學,并輔以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加以監督和保障,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況麗平..“課程思政”理念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育教學探討[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0)
[2]陳柳源..“課程思政”理念與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融合路徑探索[J].高教論壇,2020,(8)
[3]馬然.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對分課堂的“全方位育人”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0(6)
[4]周卓華.《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中的“課程思政”元素研究[J].商貿教育,2020(23)
[5]劉紅..高職院校商科專業“.課程思政”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闡述———以《市場調查技術》課程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