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輝燕 楊起群
【摘要】本文論述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途徑,認為構建符合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特點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提高教學質量、推進鄉村教育治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應堅持育人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以及以生為本原則,從教學態度、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四個方面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關鍵詞】鄉村小規模學校 教學質量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079-03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我國目前存在城鄉義務教育不均衡、鄉村教育質量偏低的問題,這一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顯得尤為突出,而教育質量偏低的問題又主要集中在學生人數較少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為進一步提高鄉村義務教育質量,2019年6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重點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打造‘鄉村溫馨校園。”在新時代背景下,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有助于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促進鄉村小規模學校良好發展,真正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意義
按照義務教育有關政策,小學升入初中不需要進行升學考試,大多數是免試就近入學,鄉村小規模學校也是如此。有關小規模學校的定義,大多數學者認為小規模學校一般在校學生數量少,并表明大部分小規模學校的學生人數都少于100人,甚至很多學校只有10~20名學生。因此,在目前教學質量普遍較低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由于師資隊伍、經費投入、教學設備設施、生源質量等因素的影響,鄉村小規模學校存在教育資源短缺、師資力量薄弱、課程開設不足、教學質量較差等問題,盡管這幾年國家和地方加大了對鄉村小學的資金扶持和教師培訓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鄉村小學資金不足和鄉村教師隊伍水平低下的問題,然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城鎮小學“大班額”與鄉村小學“空心校”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家長想方設法將孩子從鄉村小學送到城鎮小學就讀。因此,根據各地的教育實際情況,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可以從制度層面考核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情況,從而有效地提高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
(二)推進鄉村教育治理的需要
《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化義務教育治理結構、教師管理和保障機制改革,構建與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布局相適應的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建設機制,完善義務教育治理體系,提升義務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從目前鄉村教育治理面臨的問題來看,存在著“離鄉”與“為鄉”的治理價值取向糾結、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唱獨角戲”的治理主體單一化、傳統鄉村文化凋敝的治理環境惡化等問題,如何突破鄉村教育治理面臨的困境,從而讓每個農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符合鄉村小規模學校實際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明確教學質量評價目標、評價主體多元化等方面入手,能夠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進一步推進鄉村教育治理。
(三)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
核心素養又稱為“21世紀素養”,2016年9月,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結合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相關研究,制定出適合我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圍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涵蓋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并細化為人文積淀、批判質疑、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鄉村小規模學校擁有著天然的優勢,如鄉村小學生能夠零距離接觸大自然,更能激起兒童對自然的探索精神;由于“小班額”的特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教師交流,能夠與教師建立更加緊密的師生關系;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都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因此,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點融入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能夠有效地促進鄉村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原則
只有構建科學合理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才能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科學的分析,并以此作為指導教學,嚴格教學管理、教師考核評價的主要參考依據,從而促進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因此,在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時,除了兼顧班級學生人數少、留守兒童居多的特點,還需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育人性原則
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時,不僅要結合相應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考慮教學質量評價指導的育人功能,特別是結合學生核心素養要點進行制訂,如核心素養中的自主發展,轉化為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就包括學生的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自我管理、課后自我反思等。
(二)發展性原則
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依據發展性原則進行構建。發展性原則不僅體現在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且也體現在促進教師的發展。例如,可以促進教師依據評價的結果進行課后反思和總結,不斷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地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三)以生為本原則
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最大優勢就是班級學生人數少,師生交流互動的機會比較多,有利于教師了解每一名學生的性格特征、學業水平等。因此,在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時,需要針對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的特點,特別是關注到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以生為本,比如在教學方法上,多運用啟發式教學、對話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方法,因材施教,構建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三、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內容
在“小升初”免試入學的形勢下,構建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教師教學的整個過程,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還要依據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的特點,構建針對性較強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因此,結合著名學者陳玉琨教授的觀點,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四點。
(一)教學態度
良好的教學態度是教師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條件,它體現在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然而,教學態度屬于內隱性的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掩飾性,只能從教師的言行舉止間接表現出來,我們可以依據以下幾點對教師的教學態度進行細化。
1.按時上下課
能否按時上下課,是反映教師教學態度是否端正的指標之一。大多數學生希望教師能夠準時上下課。如果教師的教學態度非常端正,那么,教師就不會出現遲到、早退等現象,從而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果教師經常出現遲到或早退現象,學生就會認為教師不重視教學,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很多學校規定:教師無故遲到15分鐘以上,就被認定為教學事故。
2.教學激情
優質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學激情。教學激情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追求教學理想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而產生的昂揚亢奮的情緒狀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激情能夠感染和影響每一名學生,如果教師能夠用富有激情的語言進行教學,抑揚頓挫地表達出來,無疑能吸引很多學生的注意力。
3.儀表教態
儀表是指教師的衣著、容貌、發型等外貌特征,教師比較大方得體的儀表不僅要與其性別、年齡、膚色等相符,符合大眾化的審美觀,還要與教師職業特點相符。教態主要是通過教師的面部表情、手勢、眼神等變化,來傳遞教師的教學意圖,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更是一種高超的教學技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組織
教學組織是教師授課的關鍵環節,它能直接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根據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人數少的特點,教學組織既包括了教學環節的設計,又包括了學生座位擺放的形式,以及教師與每一名學生交流的程度。
1.教學環節設計
學生能否將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具有重要影響。每個教學環節應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在導入環節之后,新知識點的講解、知識應用、討論交流、課后作業等環節,教學內容應分配合理、邏輯清晰。
2.座位擺放形式
在教室座位安排方面,由于小規模學校班級學生人數少,完全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擺放形式,教師可以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學業水平等特點,將學生座位擺放成圓環形、馬蹄形、半圓形等,使之符合各科教學的需要。
3.師生互動交流
小規模學校由于班級人數少,每名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因此,師生互動交流的程度也應作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內容之一。如教師是否在課堂上與每一名學生進行了交流,能否主動尋求學生的提問,并耐心解答。
(三)教學方法
與“大班額”班級教學不一樣的是,小班化的教學方法應該是依據教學內容的變化、學生特點的不同而靈活多樣,運用啟發式教學,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并根據每名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1.啟發思維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全班學生需要共同探討的問題,教師應引出多樣化、個性化、異質性的討論主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的討論主題進行思考,并進行相互評價,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質疑批判的精神。
2.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人數少,教師能夠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習慣、學習水平等,教師實施因材施教具備了前提條件。在教學目標方面,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制訂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對學習能力較強、已經完成教學目標的學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拓展的教學內容;對學習水平相對較差、尚未完成教學目標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一定時間內獨立思考,完成學習任務。
3.個性化教學
個性化教學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上,還可以體現在“彈性分層的作業設計,以及作業形式的多樣化上,可以是書面文字習題、實驗探究、查閱資料、討論、歸納總結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選擇其中的某項來完成。”
(四)教學效果
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時間,雖然說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很難做到立竿見影,然而,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表現,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的收獲等方面,檢驗教學效果的好壞。
1.學生參與
早在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系統地提出小規模學校的辦學優勢,包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較高的課堂參與率、更緊密的師生關系、課余活動更豐富、弱勢兒童學業發展水平更高、管理方式更靈活等。因此,小規模學校的教學可以避免傳統班級授課制“教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少”的不足,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
2.三維目標實現
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只考慮知識點的掌握這一方面,沒有關注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學習方法的培養,以及思想及精神層面的變化,而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很好地反映學生在聽完一節課之后的變化。例如,對教師的提問是否能夠回答自如,學生是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發生的變化。
3.學生收獲
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最終需要通過學生的收獲來檢驗,因此,我們主要從學生的收獲來判斷教學效果的好壞。例如,在課前自主學習、課中自我管理、課后自我反思三個層面,是否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又如,學生是否對本課程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否端正了學習態度,是否掌握了課程中的知識點和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否具備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EB/OL].(2019-06-2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7/t20190708_389416.html
[2]雷萬鵬,張雪艷.論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分類發展政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6)
[3]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6-07-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7/11/content_5090298.htm
[4]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
[5]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熊梅,王艷玲,艾慶華.個性化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1(8)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專項課題“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與實踐”(編號:2019ZJY113)成果之一;廣西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校級課題“基于共生理論的廣西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編號:FZYJZXB202003)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伍輝燕(1980— ),廣西全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教師教育;楊起群(1970— ),女,湖南雙峰人,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