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為例,論述古詩教學的方法:通過“聆聽+朗讀”“生活經驗+理解力”“課內+課外”讓學生感受古詩的美,從而使學生在理解古詩大意、體驗古詩情境的過程中提升語言素養。
【關鍵詞】古典詩詞 韻律 朗讀 鏈接 生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5-0118-02
古典詩詞是我國悠久燦爛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教學古詩詞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多元化的感知方式,感受詩詞所描繪的畫面,在理解大意、體驗情境的過程中,提升語言素養。下面,筆者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的教學為例,談談古詩教學的方法。
一、“聆聽+朗讀”,感受古詩韻律之美
古詩不僅語言簡潔、意境悠遠,每一句詩在煉字時都非常講究鮮明的節奏和韻律,音韻和諧,節奏感強,所以朗讀起來悅耳動聽,形成良好的音樂之美。筆者認為,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強化誦讀,并以聆聽和朗讀相結合的方式引領學生開展古詩學習。具體如何操作呢?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聆聽提出相關的要求,如聆聽古詩朗讀時注意平仄、節奏、聲調等。其次,設置多元化的誦讀方式,拉近學生與古詩的距離,不斷提高學生感受詩詞韻律美的能力。
比如,教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聆聽要求:在聆聽詩朗誦時,注意本詩中的平仄,“聽準字音,聽出節奏”;重點關注詩句中“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所形成的節奏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熟悉和感悟之后,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加強學習體會。如指導學生根據詩句中獨有的平仄、長短等知識,初步感知古詩的聲韻格律。學生在反復聆聽和朗讀之后,可以發現詩歌內在節奏與所要著力描寫的主要內容——杭州西湖夏天大暴雨“又快又猛”的特點相吻合。在此學習過程中,有聆聽、品讀和誦讀,有助于學生迅速融入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中。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誦讀引領學生重點關注詩歌語言,并激活學生之前所儲備的“長短平仄”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古詩中的平仄與長短,不僅僅是為了凸顯聲音的節奏變化,更是為了與自身所要表達的情感融合起來。有了這樣的理解,當學生再次誦讀時,就會將詩歌的語氣、語調、節奏融入朗讀之中。
教學詩歌時利用“聆聽+朗讀”,可以讓學生對文本語言符號的感知轉化為更為鮮活的情感體驗,讀出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實現學生主體情感和詩歌客體之間的關聯,使學生在醉心于古詩語言節奏的基礎上,也陶醉于蘇軾描繪的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的美麗風光中。
二、“生活經驗+理解力”,再現古詩意境之美
張舜民說過:“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歌語言就是詩人描摹自己所想、所思、所感,這就決定了理解詩歌的語言需要與想象關聯。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誦讀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蘇軾這首詩中的四句詩分別描寫了“黑云翻墨圖”“白雨跳珠圖”“風卷殘云圖”“水天一色圖”,所描繪的畫面不僅鮮活逼真,而且瞬息萬變,每一句詩都蘊藏著特征鮮明的畫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想象詩歌的畫面,在感受詩歌語言生動形象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描寫的意境描述出來。
以第一句詩中的“黑云翻墨圖”為例,教師可以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引領學生想象夏天雷暴雨來臨之前的情景,通過緊扣詩句中“黑云”和“山”兩處靜態性的景物,想象烏云黑壓壓的狀態。隨后,鼓勵學生利用詩句中“翻墨”“遮”等動態性的詞語,用語言描述黑沉沉的烏云越翻越黑的樣子,尤其是如同墨水被打翻之后,墨團滾滾而來的樣子。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相機播放夏天雷陣雨來臨之前的視頻,從而關聯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理解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最終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中的意境之美。交流第二句詩“白雨跳珠圖”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手,說說雨點滴落在水面上的樣子,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一畫面。通過回憶相關的生活經驗,學生基本上能夠想象晶瑩剔透的雨珠落在湖面上、雨珠打在船上的場景……結合生活經驗和詩歌意境,學生不僅僅是從視覺層面還原畫面,更是用自己的想象來補充聲音場面,深刻地理解了詩歌的意境。
可見,教師如果能夠找準文本內容與表達意境之間的接合點,讓學生經歷從文本語言到圖像、從圖像到表達的思維過程,就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語言所描繪的景象,進而更好地感受詩歌意境。
三、“課內+課外”,賞析古詩風格之美
蘇軾是我國豪放派詩人的杰出代表,他善于運用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體現大自然的美感,使詩歌風格獨特。著名詩論家施補華曾經這樣評價蘇軾:“人所不能形容,人所不能比喻,東坡能形容、能比喻。比喻之后,再續比喻;形容未盡,還用形容。”如果教師想要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感知詩人這種獨特表達風格的形成,就不能將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范疇集中在有限的課堂之內,而是要引導學生在課內掌握學習古詩方法的基礎上,積極地向課外拓展,從而借助廣闊的課外資源鞏固和提升賞析古詩的能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這首詩歌是體現蘇軾詩歌風格最典型的代表,第一句中的“黑云”和“白雨”就相互映襯,彼此協調,形成了色彩之間的鮮明映照;第三句中的“翻墨”與“跳珠”,就展現出了獨具魅力的新穎視角。這其中所蘊藏的寫作密碼和言語思維非常豐富。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課內引導+課外拓展”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賞析古詩的能力:一是緊扣詩歌意境,賞析詩歌中獨特的比喻。只有心生喜愛,詩人才會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嘗試運用比喻的手法,描摹課文中的事物。詩人蘇軾在描寫這首詩作時,就將自己的喜愛之情融入詩歌的兩個比喻之中。在學生理解大意、想象畫面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賞析評價,品味這兩個比喻所形成的表達效果。在學生品讀交流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些角度進行賞析:1.比喻的新奇。教師將詩歌中的“黑云翻墨”修改成為“黑云翻滾”,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詩歌的語句不僅寫出了動態之美,更體現了烏云的色彩之美,將其翻滾、蔓延之態展現得妙趣橫生;2.比喻的貼切。讓學生緊扣之前教學環節中想象的“白雨跳珠”的畫面,感受大暴雨從上而下不斷傾瀉,雨珠活蹦亂跳的畫面,以及詩人比喻的精準、貼切與形象。
二是依托表達共性,賞析詩人鮮明的風格。關注詩人的表達風格,需要有合適的課外資源,所以教師要選擇與教材文本匹配、關聯程度較密切的詩歌。例如,筆者緊扣詩人豪放派的特點,以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作為拓展閱讀的切入點,選擇了蘇軾的另一首經典詩篇《飲湖上初晴后雨》,這是考慮到這兩首詩除了都是蘇軾所寫,而且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都是西湖,更有利于學生對比和辨析。在讓學生閱讀拓展《飲湖上初晴后雨》之前,筆者先提醒學生按照課內學習詩歌的方法,先理解文本大意,并找出兩首詩之間的共性,再重點關注詩歌中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通過課外拓展,學生基本上能夠提煉出這首詩中的經典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并運用之前學習的方法對這句比喻進行賞析,最后發現蘇軾在這首詩中所運用的比喻同樣具有新奇和貼切的特點,用“西子”的氣韻展現西湖的獨特風姿,起到了較好的表達效果。這樣拓展與延伸,就與教材中的課文形成了教學合力,為學生賞析詩人的表達特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自主賞析和拓展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悟到詩人運用比喻的精準、貼切、新奇,很好地掌握了蘇軾詩歌風格的特點。
古詩是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讓學生學好古詩,需要教師根據古詩特點,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探究,從而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大意、體驗古詩情境的基礎上提升語言素養。
作者簡介:黃小莉(1982—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德育管理。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