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洋
摘?要:在初中教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核心部分。根據當前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完成字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要推動學生文學鑒賞及文學創作水平的進步,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而不僅是在教師的推動下進行被動的閱讀。所以,教師應該促成學生有目的的閱讀,要認識到閱讀能力提升對其自身進步的重大意義,而不只是去追求在閱讀理解中取得較高的分數。那樣才是有效的閱讀教學。本文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其有效教學方法兩個角度展開相關討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有效性
語文閱讀教學是初中階段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閱讀是一個人重要的自主學習途徑,在漫長的人生中,有數不清需要運用閱讀能力的場合。近年來,由于教學任務和目標的變化,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也發生了改變,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將成績作為唯一的教學考慮對象。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認真設計教學計劃,激發出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真正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得學生能夠主動追求進步。只有這樣,學生未來離開學校之后才能繼續在閱讀領域持續成長。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一)刻板的教學方法,忽略了人文教育
近年來,我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是在不斷進步的。而且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當代初中生有了足夠的機會去閱讀更多優秀的內容。但是,這并不代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已經完美無缺了。首先,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刻板,還沒有從以往的理念中走出來,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學生學到的仍然是“知識”,而不是獲得能力上的成長。學生的學習模式還是以背誦和記憶為主,屬于被動式的學習,學習氣氛壓抑,學習興趣不足。
(二)教科書知識有限,缺乏輔導,加深理解
其次,雖然在當前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重視課外閱讀,學生也有更多的機會去進行課外閱讀,但尚未形成課堂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之間的緊密結合。比如,一些教師只是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但沒有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對象,也沒有對學生進行課外指導。結果學生看似在進行“自由”的課外閱讀,但實際上只是一種接近于娛樂化的閱讀,得到的收獲非常有限。如果閱讀對象在難度和內涵上與初中生的能力和認識不相匹配,反正有可能傷害到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提升對策
(一)創造良好閱讀情境
初中語文教材上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其水平是必須認可的。但是,初中生的社會閱歷很少,是否能夠理解這些課文中的內涵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教師必然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幫助他們理解。而如何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效率是非常值得討論的。與過去那種教師直接把課文內涵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方式相比,通過創造閱讀情境來促進學生理解顯然更加合適,更能夠實現鍛煉學生閱讀思維的目的。當然,這也要求教師要對閱讀對象和學生都有充分的了解,讓學生能夠獲得直觀而深刻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這篇課文無論在時代還是空間的背景上與當代初中生都有較遠的距離,其討論或諷刺的社會現象也是初中生還不熟悉的,學生很難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創造一個表演情境,也就是組織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其中的幾個人物,將課文的故事情節表演出來。通過表演,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人物面臨的局面,心中涌現出類似的情感,從而產生與作者的共情。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故事改編,然后進行表演,可以幫助學生將課文和他們自己的經驗更好地聯系起來。
(二)鼓勵學生互相交流
上文已經提到了初中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能面臨的困難。除了通過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之外,教師也可以將學生集體的力量利用起來。因為初中生個人雖然很難得到對課文的全面理解,但他們之間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會讓他們對課文得到不同角度的理解。如果能將這些收獲都綜合以來,那么學生的理解就會變得更為全面,而且能夠避免過去那種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傳統學習模式。為此,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并瞄準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合理組織交流活動,以確保教育質量。
例如,在學習《愚公移山》的時候,有的學生非常佩服愚公,也有的學生認為智叟說得有道理,因為最后其實是神仙幫助愚公解決了問題,如果真的依靠人力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完成“移山”。這兩種想法都有道理,后者其實指出了這則寓言故事誕生時候的局限性。這就給了教師組織學生交流的空間。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引導性的問題:大家碰見了自己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會怎么辦呢?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如果沒有的話,你覺得應該如何解決?怎樣從這個角度去看待“愚公移山”的故事?引導每個討論小組充分交流理解。
(三)實現課堂課外結合
上文已經提到了初中語文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不夠的問題,既然明確了問題所在,就要進行針對性的解決。閱讀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課外閱讀是這個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的課外閱讀及課內外結合能夠提升學生語言知識技能積累的效率。基于此,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有更多的關注,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形成課堂與課外閱讀的有效補充。不過,教師仍然要保持原則,不能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干涉過多,而是可以通過組織閱讀活動的形式,使得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更多的閱讀收獲。
例如,在學習過《孔乙己》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更多魯迅的生活經歷和創作背景,建議學生下課后閱讀更多魯迅的作品。在此后的時間中,教師可以時常組織一些閱讀分享會,通過學生在分享會上的表現判斷學生是否進行了有效的閱讀,引導學生將課堂閱讀學習的收獲應用到課外閱讀中,鼓勵學生互相分享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又如,在學習過《智取生辰綱》之后,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水滸傳》,組織一些情境表演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水滸傳》的精神內核。
總而言之,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對他們的綜合發展是很有幫助的。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能力、需求以及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入手,引入多元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課內外閱讀的興趣,不斷提升其語文知識技能水平,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閱讀積累,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最終實現遠超以往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閆冬梅.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革新,2019(12):23.
[2]岑禮霞.基于有效教學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2):158-159.
[3]秦艷萍.如何實現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現代交際,2019(08):199-200.
(遼寧省大連市旅順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中學)